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丁 《现代哲学》2021,(1):150-155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始终在民族主义与现代性的张力中寻求平衡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其现代性转型亦如是。鉴于此,本文将伍连德有关中医的论述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的大历史处境中进行考察,即在阐释伍连德对中医现代性转型探索的内容——中医发展的症结、中医如何契合科学以及中医如何完成进化,并将其主张与同时代的思想家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揭示伍连德该探索背后的心灵世界——民族主义保国与现代化强国的混合心理。  相似文献   

2.
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及西方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提出"伦理觉悟""道德革命"的主张,传统道德成为知识分子必须要打破的桎梏,性道德变革作为道德革命的一部分,成为知识分子探讨的重要内容。近代知识分子在对传统性道德进行猛烈批判的基础上,开始建构现代性道德。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倡导性自然观,肯定性的正当合理;批判传统性道德的禁欲和愚昧,主张性解放,宣传性科学;反对包办婚姻,提倡恋爱和婚姻自由;抨击封建贞操观,强调女性作为人的性权利。近代基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而建构的性道德为现代性道德奠定了基础,为当代性道德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推动了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性的建构中,民间信仰是一个应予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被20世纪现代性话语否定的中国传统民间信仰其实内含着一定的现代性因素,例如信众的主体性、理性及其信仰的世俗性等。在当代民间信仰的复兴与演变中,这些因素更逐渐增长、日趋强化。经由适当引导下的调整与变革,民间信仰能够完成自身的现代性转型,并为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提供本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北宋诸家《春秋》学的“王道”论述及其论辩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复兴思想运动及其发动的唐宋之际文化转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关节,向为研究者所关注。由于这一文化、思想运动终以理学为正果,故而论者在诠释唐宋思想文化转型时多以理学的发生、发展为主线,且多着眼于理学作为“内圣”之学、形而上学的一面。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海外、大陆,学者日益强调将“新儒学”的兴起与发展置于具体的政治、历史情境之中加以考察,深入于新兴士绅阶层于时代变动的激荡下重建合理人间秩序、“为万世开太平”的实践活动,认为这是儒道复兴运动、唐宋文化转型背后更深层次的历史动力;正是在这个更广阔的历…  相似文献   

5.
杜维明先生是当代新儒家第三代的重要代表人物.自上世纪90年代始,他对"公众知识分子"的命题给予了较多关注,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在其发展历程中可分为两个"断裂"的阶段,即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士"和近代"五四知识分子";而"公众知识分子"是第三个阶段,它跟传统的"士"在"群体批判的自我意识"上具有同构性.但"公众知识分子"的现代性决定了它不同于传统的"士",也将超越"五四知识分子"的"启蒙心态"和"民族主义"的怪圈.尽管杜先生的理论中内含某种悖论和不切实际的玄想,然而他关于"公众知识分子"和"文化中国"的理论对于21世纪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走向及重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是如何生成的——马克思和韦伯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外源性不同,西方现代化的内生性决定了其现代性的生成性.马克思认为中世纪晚期西欧低地国家(Niederland)的城市自治运动为资本这一现代性的动力来源创造了初始条件,韦伯则主张新教伦理是西欧现代化的根源.不过,在现代性的理性化特征及其与传统的"断裂"方面,韦伯的观点与马克思并无二致.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我们分析西方现代化的初始条件与动力来源提供了宏观的分析框架;而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理论揭开了隐藏在制度背后的精神力量,使人们得以全面地认识现代性.  相似文献   

7.
一直到20世纪初,儒家是中华民族两三千年中的原本主导文化。但是,跟印第安文化一样,儒家文化也因其非普遍主义的特征,被残暴卑劣的西方入侵者所毁掉或严重摧残;中国人今天面临着一项困难的任务:如何找回已经失去了的文化主体,让她重获生命。应对所有这些困难和实现这些设想之前,必须确立儒家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的原文化主导地位,确认儒家主体在现代中国的消失是西方武力侵略和文化侵略的结果。恢复儒家和儒家文化的生存是中国政府、中华民族和中国知识分子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所有曾经在中国犯下毁灭文化罪行的列强和组织不可逃避的赎罪责任。儒家知识分子们如果没有这个意识,不足以成为儒者。儒家文化的真实身体———儒家的真实团体、儒家存活所赖的社会结构等等———必须复活,以作为一切儒家活动、学派、流派存在的不二前提和生命土壤。此乃儒家的纯存在或"儒在",是它使得一切儒家的存在者们可能;此乃儒家的历史原文,是它使得一切后起的注释、改写、翻译、发挥可能。要通过各传统民族的原文化的复活和全球主导文化的多样化来获得新的人类生机和平衡结构,我们的希望在于一个全人类的文化生态多样性,一个以民族原文化为基本单位的"联合国"。  相似文献   

8.
田青 《法音》2020,(3):63-66
知识分子要学一点佛教、读一点佛书,这不仅仅因为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道教与儒教是中国古典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三根支柱。不了解中国的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便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因为缺乏佛教知识会使我们的学者、作家、知识分子(有时候还是"大知识分子")犯一些低级的、常识性的错误。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革命",既是一场驱动着古老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卓绝的努力,同时又强烈地体现出对于"现代性"弊端进行反拨的价值维度:针对现代性过程极易产生的官僚主义政治体制的弊端,他试图通过一场全方位的文化大革命实现权力重组,以巩固其人民民主的政治体制;针对现代性过程中所带来的片面的发展主义的经济模式,他试图通过"抓革命、促生产"来寻找一个"发展"和"公正"的结合点;针对现代性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精英主义倾向,他试图通过对知识分子再教育来破解精英与大众的对立这一历史性难题。在带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致力于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弊端,进而创造出一种新的社会现代化方案,成为毛泽东"革命"的一个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10.
日常生活转型是由社会进程(现代化)、质态(现代性)和思想意识(现代主义)组成的三维界面凸现出来的总体转型,说到底是人本身的转型。其中隐含着的伦理意识可作这样的解析。首先,它牵涉到政治—经济制度在一种革命性进程中对合理化、合法化、正当性和正义性的社会政治—经济“组织良好的秩序”的不间断的制度设计或安排。它着力寻求一种以“公正”为核心的公共伦理(意识)。其次,它还关涉到国民性在民族根源和全球化的两歧中构造个体—群体心性结构和文化制度合理质态的那种理性筹划,它构成了日常生活转型的现代性界面,体现了一种…  相似文献   

11.
童年的烙印--从童年经验看鲁迅、胡适文化性格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原 《美与时代》2005,16(6):67-69
鲁迅、胡适同为20世纪现代中国的文化巨擘,他们同时扛起了中国文学现代化、中国知识分子现代化的大旗,然而他们最后却因不同的文化性格而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中国知识分子现代化的复杂而迷人的风景,吸引了众多的研究者.人们从各个方面比较着二者的不同及其形成的原因和丰硕的成果,可是其童年经验却有意无意地被众多研究者忽略了.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熊十力与徐复观的思想中,知识分子问题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中西文化碰撞的背景下,很多当时的学者认为,中国文化需要改造,但熊、徐认为不是中国文化出了问题,而是承载文化的知识分子出了问题,并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进行了批评.熊、徐对历代知识分子的批评具有一定意义,但最终都落实到道德批判之中,这便带来两方面的弊端,首先是将学术问题道德化;其次是道德标准的主观性最终让道德评判不可靠.  相似文献   

13.
乌托邦和异托邦是异质思维的两种主要形式,前者代表的是可以被同化的"异",后者展示的则是无法被同化的"异"。他者在现代性进程中有其相对他性地位,在当代性中则有其绝对他性地位。福柯重点关注的是现代性批判,但当代性描述才具有实质意义。他关于乌托邦和异托邦两者之关系的论述,为我们揭示了西方文化是如何实现从现代性向当代性转型的,他性从相对他性到绝对他性、从观念性到物质性的变迁则是这一转型的最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性的形成过程中,自我认同的转型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在查尔斯·泰勒的语境中,自我认同的转型指的是从"可渗透的自我"到"缓冲自我"的转型。但是,伴随着缓冲自我的逐渐确立,自我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现代性的隐忧。现代性的隐忧包括三种形式:意义的脆弱感、庄严感的消退、日常生活的空虚与平淡,这三种形式所共同指向的是意义的空虚。随着现代性的确立,超越性逐渐式微,人们无法像以前那样从超越性那里汲取意义。于是,现代性隐忧逐渐显现,并引发了诸多的效应,激进的人文主义、浪漫主义和尼采主义是其中的代表。它们都沿着内在性的路线试图克服现代性所带来的虚无主义危机。但是,在当下社会中,意义的空虚感似乎仍旧广泛存在。现代性的隐忧真的可以被克服吗?这是我们亟需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承受的深切苦难,表明了我们民族已处于一种难以回避的生存危机之中。满怀忧患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大都以对文化的反省来寻求克服生存危机的良方妙法。正是对中西文化的反省及抉择的不同,构成中国现代哲学各种流派的纷争。本文所要论析的是,被誉为“文化宇宙中的巨人”、“超越的唯心论者”的现代新儒学巨擘唐君毅的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16.
庞飞 《哲学动态》2004,(6):35-37
审美现代性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转型阶段文化领域内的产物.如果说这是审美现代性问题提出的社会学背景,那么知识界对现代性问题的讨论则是促使学者们开始关注审美领域内的现代性问题的理论背景.学者们根据对现代性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对审美现代性问题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上海近代佛教所处的历史时期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5月28日上海解放。这一历史时期,是自秦汉以来中国社会发生变化最激烈、最深刻的时期,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过渡和转型的时期,也是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
由唐入宋,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发生了明显的转型,唐代设计绚丽多彩、神采外放,代表了建功立业、开张扬厉的时代精神;宋代设计清新淡雅,意韵含蓄,与淡泊收敛、质朴深微的时代心境相契合。时代心境是促进唐宋设计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9.
罗宾德拉那特·泰戈尔(1861—1941)是当代印度最著名的诗人、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哲学和社会理论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本质上所固有的种种特征,在南亚次大陆各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我国一部分知识分子中也有过不同的反响。泰戈尔曾访问过我国;他十分珍视我国古老的优秀文化,热爱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和压迫进行了无情的谴责。他对我国人民的友谊,赢得了我们的尊敬。本文试对他的哲学和社会思  相似文献   

20.
由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主办,冯达文、陈少明教授主持的题为“现代性与传统学术”的小型研讨会,于2000年12月14至15日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举行。这次会议得到哈佛—燕京学社的资助,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教授也出席了会议。 启蒙运动以后,西方社会在急剧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相关联的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制度及相应的价值体系,这些价值观念在上个世纪末开始传入中国,并在实践中导致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这些新的制度或观念特征构成了现代社会学家或社会理论家所谈论的“现代性”内容。现代性的起源、表现形式以及发展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