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与实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雷  王瑞明  冷英 《心理学报》2012,44(5):569-584
文本阅读信息加工过程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心理学界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领域, 形成了建构主义理论、最低限度假设理论和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等派别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理论争议的焦点在于自然阅读是主动的、积极的、目标策略驱动的过程, 还是被动的、消极的、自动的过程。在全面总结国内外心理学界有关文本阅读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提出并对文本阅读的主要争议进行了整合。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文本的自然阅读过程是连贯阅读与焦点阅读的双加工过程。文本阅读中读者所阅读的材料特点不同, 引发的阅读信息加工活动也不同, 而不同性质的阅读过程, 又会引发不同的推理整合, 从而会建构不同类型的文本表征。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并获得了很多实验证据的支持。当然, 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作为一个新的理论, 其中的有些观点还需要进一步检验。在未来的文本阅读研究领域, 有很多问题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2.
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建构和更新的机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采用移动窗口阅读技术探讨了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建构和更新的机制。实验材料按照特征描述与目标行为 的关系总体上分为可能、不可能和重新可能三个版本。实验1主要探讨了文章开始部分有明显的焦点信息时情境模 型建构和更新的机制,检验了更新追随假设的合理性;实验2主要探讨了文章开始部分没有明显的焦点信息时情境 模型建构和更新的机制,检验了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的合理性;实验3使用再认探测任务,进一步检验了更新追 随假设和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的建构和更新是一个双加工过程,在 自然阅读过程中,读者根据所阅读的信息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信息加工活动,既会有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所支持的 协调性整合,也会有建构主义的更新追随假设所支持的焦点整合  相似文献   

3.
文本阅读中协调性整合的条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王瑞明  莫雷 《心理学报》2004,36(1):15-23
采用移动窗口阅读技术深入探讨文本阅读中协调性整合发生的条件。被试为华南师范大学一年级本科生。实验自变量是主人公特征与其目标句行为的关系,在实验一中有三个水平,一致、协调一致和恢复一致;在实验二中有两个水平,协调一致和恢复一致。实验一采用ANOVA对三种条件下目标句的阅读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信息必须与先前的协调性信息有局部的不一致或不吻合是引发协调性整合的充分必要条件;实验二采用t检验分别对出现于不同位置的两个目标句的阅读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协调性整合的结 果不仅维持了文本的连贯,而且将相关的信息建构成整体的信息块,文本阅读过程是一个包含流畅性阅读和以协调性整合为重要形式之一的整合性阅读的双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4.
引入数量比较信息,采用移动窗口阅读技术对文本阅读中推理的过程与内容进行研究。实验1探讨当文本阅读中存在数量比较信息时,是否能够进行即时整合,实验2和实验3分别探讨了数量比较信息即时整合的过程与内容。结果发现:当文本阅读中存在数量比较信息时,读者能够进行即时的信息整合,这种整合是自下而上的,支持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如果时间足够,这种整合能够达到量化程度。  相似文献   

5.
文本阅读中简单推理情境下的信息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庆  莫雷  冷英 《应用心理学》2003,9(4):49-53,28
研究采用动窗技术探讨了文本阅读中需要简单推理情境下的信息整合发生的时机。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证明了在需要简单推理情境下的文本阅读中 ,需要推理的信息整合是即时发生的 ,而不是经过追溯才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支持文本阅读的更新追随假设理论。同时本研究发现文本阅读中协调性整合不是以词为单位的。  相似文献   

6.
王瑞明  莫雷 《应用心理学》2006,12(3):272-279
文本阅读中的信息整合研究是当前文本阅读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这一问题上,虽然当前研究已经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但仍然存在着建构主义理论、最低限度假设和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这三种理论争议。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三种理论争议的主要观点和实验证据,特别是重点分析了三种理论争议的最新发展,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文本阅读中协调性整合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瑞明  莫雷  李利  金花 《心理学报》2008,40(11):1165-1177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和自我报告法探讨了文本阅读中协调性整合发生的具体机制。被试为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114名。实验1通过分析不同条件下目标句的阅读时间探讨当前信息跟先前信息只有语义相关上的局部不一致但没有事件相关时能否发生协调性整合。实验2通过分析不同条件下探测词的反应时间探讨文本阅读过程中单纯语义相关没有事件相关时,目标句阅读是否会自动激活跟其有关的背景信息。实验3通过分析不同条件下目标句的阅读时间和被试的自我报告指标探讨协调性整合是否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即探讨被试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能否意识到这种信息整合方式。总的实验结果表明,文本阅读中当前信息跟先前信息有语义相关时可以引发信息激活,但只有当前信息跟先前信息有事件相关时才会发生信息整合;另外,协调性整合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读者在文本阅读过程中不能意识到这种信息整合方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文本阅读研究的技术模型和新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阅读心理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界广泛关注的课题。从20世纪30年代第一个严格的文本阅读实验至今,这一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模型不断进步,具体理论和实际应用不断成熟。到目前为止,文本阅读领域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体系。作者首先对文本阅读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模型进行了梳理,从目标、空间、时间、因果和主角五个方面分别对其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文章评述了文本阅读研究的两种新观点,即文本阅读的双加工理论和知觉符号理论。最后作者对文本阅读研究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文本阅读过程中信息的协调性整合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莫雷  王瑞明  何先友 《心理学报》2003,35(6):743-752
采用移动窗口阅读技术探讨文本阅读中信息的协调性整合问题。被试为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120名。实验材料按照主 人公特征与其目标句行为的关系总体上分为一致与恢复一致两个版本,每个版本都有两个目标句,出现在不同位置。实验1主 要探讨阅读过程中背景信息的激活与协调性整合的性质与特点,实验2主要探讨阅读过程工作记忆中前后信息的协调性整合 问题。采用相关样本t检验分别对两个目标句的阅读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无论是通过共振激活的背景信息,还是保留 在工作记忆的文本信息,如果与新进入的文本信息有局部的不协调,那么就会产生协调性整合,整合的结果不仅维持了文本的连 贯,而且将相关的信息建构成整体的信息块  相似文献   

10.
工作记忆中阅读信息的协调性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窗技术探讨当前信息跟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发生协调性整合的特点.两个实验的结果表明,当前信息必须与工作记忆中存在的协调性信息有局部的不一致或不协调时才能引发协调性整合;工作记忆中的协调性整合会改变先前有关信息的表征方式,文本阅读过程既包含流畅性阅读,又包含以协调性整合为重要形式之一的整合性阅读,两种阅读可以灵活的交替发生.  相似文献   

11.
文本阅读中文本表征的意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表征的意识性是文本阅读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热点问题,该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多年以前研究者就提出的再认双加工模型,该问题研究的主要范式有记得-知道范式、独立记得-知道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三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在很多研究中经常结合使用。当前,研究者使用最新的研究范式对文本阅读中文本表征的意识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已经初步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但当前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研究者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2.
冷英  莫雷  吴俊 《心理学报》2008,40(7):788-799
探讨文本阅读中读者追随目标焦点信息建构情境模型的过程。实验1采用“目标启动+目标整合”的方式,探讨读者在显性焦点情况下的阅读是否会追随目标信息更新情境模型。实验2采用“目标启动+目标未整合”的方式,探讨显性焦点下对目标信息进行的追随建构,是发生在目标焦点整合后还是在阅读进程中即时进行。实验2a运用动窗技术,实验2b则采用眼动技术来探讨这个问题。实验结果总的表明,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追随目标焦点信息建构情境模型,并且这种建构是即时进行的  相似文献   

13.
李琳  刘雯  隋雪 《心理科学进展》2017,(7):1122-1131
句法加工是读者通过整合输入的言语信息来理解句子的过程。句法加工的存在,使得读者能够提前预测文本的信息,提高阅读效率。由于阅读离不开信息整合,研究者提出两类不同的句法理论:句法预测的模块局域性理论和句法预测的互动分析性观点。这两类理论的争论点在于句法加工是单独模块化的自上而下加工,还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互动分析加工过程。其区别表现为句法预测的作用——前者认为句法预测对句子加工有抑制作用,后者认为句法预测对句子加工起促进作用。来自眼动、ERP等研究的数据佐证了句法预测的存在。未来研究应围绕其差异进行深入探讨,以揭示句法加工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Previous research has suggested that the use of song can facilitate recall of text.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 of repetition of a melody across verses, familiarity with the melody, rhythm, and other structural processing hypotheses to explain this phenomenon. Two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each with 100 participants recruited from undergraduate Psychology programs (44 men, 156 women, M age = 28.5 yr., SD = 9.4). In Exp. 1, participants learned a four-verse ballad in one of five encoding conditions (familiar melody, unfamiliar melody, unknown rhythm, known rhythm, and spoken). Exp. 2 assessed the effect of familiarity in rhythm-only conditions and of pre-exposure with a previously unfamiliar melody. Measures taken were number of verbatim words recalled and number of lines produced with correct syllabic structur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rhythm, with or without musical accompaniment, can facilitate recall of text, suggesting that rhythm may provide a schematic frame to which text can be attached. Similarly, familiarity with the rhythm or melody facilitated recall.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integration and dual-processing theories.  相似文献   

15.
In the present study, second graders (n= 23), fourth graders (n= 16), sixth graders (n= 24) and adults (n= 21) read texts adopted from children’s science textbooks either with the task to answer a “why” question presented as the title of the text or for comprehension when their eye movements were recorded. Immediately after reading, readers answered a text memory and an integration question. Second graders showed an effect of questions as increased processing during first-pass reading, whereas older readers showed the effect in later look-backs. For adult readers, questions also facilitated first-pass reading. Text memory or integration question-answering was not influenced by the reading task.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questions increase the standards of coherence for text information and that already young readers do modify their reading behaviour according to task demands.  相似文献   

16.
We examine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working memory appearing in the effective visual field size while reading Japanese text.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was measured by a Japanese reading span test, and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high- and low-score groups. Reading performance was measured by reading time, comprehension, and eye movements using a variable moving window through which the subject could read areas of the Japanese text. As the window size decreased, the reading tim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High-span subjects showed better performance in reading time, comprehension, and fixation duration than low-span subjects even in small visual fields. Interestingly, high-span subjects appear to show better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during reading, whereas low-span subjects showed less integration without parafoveal visi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reading performance was better for subjects with larger working memory resources in a parafoveal restriction condition.  相似文献   

17.
插图在说明文阅读理解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宝霞  张厚粲  舒华 《心理学报》1996,29(2):154-159
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插图对说明文阅读理解的影响。实验中使用移动窗口技术对阅读过程中插图的作用进行探讨,并考察空间想象能力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插图可以改进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提高阅读速度;2.插图可以帮助读者建立文章所描述物体的参照表征,在建立参照表征的过程中,插图有利于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有关参照表征信息的整合;3.插图有助于空间想象能力低的读者理解重要概念以及整合有关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