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适的禅学史研究及其与日本学者的禅学论争向来为学界所关注,但是,人们多注意其研究方法的得失而忽视其佛教文化价值立场的重要影响。本文着眼于人们不太注意的胡适有关佛教文化观念的资料与当时佛教界的回应,分析胡适佛教文化价值观念的现代性特征及对其禅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并与陈寅恪、汤用彤等同时代佛教史学者进行比较,说明胡适禅学史研究主要受制于其文化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启蒙思想家、维新派代表人物,还是一位学识广博、思想深邃的佛学研究者、“人间佛教”的践行者。在中国近代佛教研究史上,梁启超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田丰 《宗教学研究》2023,(1):122-124
梁启超《论佛教与国民之关系》刊载于农历1912年十月初一《佛学丛报》第1期上,未收入《梁启超全集》和其他作品集,也未在年谱中提及。该佚文与梁启超的《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不仅题名相似,而且内容也有一定的关联性,堪称姊妹篇,但因前者佚失已久而不为人知,后者却早已耳熟能详。在该佚文中,梁启超认为中国求治之所以佛教最为合适,原因是中国之程度以佛教为最逗机,也即佛教最能适应中国不同资质品类的芸芸众生。  相似文献   

4.
数学是不是文化?数学在什么意义上可以看成一种文化?数学属于什么文化?这一系列问题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分析,这就是数学的文化观念。 文化问题是随着19世纪下半叶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兴起才受到人们重视的。1871年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文化的经典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现在的文化定义也许有上百种。一般来说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的概念,它是指通过人的活动对自然状态的变革而创造的成果,即一切非自然的、由人类所创造  相似文献   

5.
<正>梳理梁启超的宗教观,发现其自相矛盾变幻不定:既有以科学批判宗教,又有科学与宗教并存,哲学与宗教并存,并试图调和二者。梁启超的宗教观更多地是对中国向何处去时代中心问题的思考之结果。梁启超谈佛教研究有两种路径:一为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闺中良友李惠仙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梁启超17岁。在当时广东的最高学府学海堂苦读四年后,他参加了这一年的广东乡试,秋闱折桂,榜列八名,成了举人。主考官李端,爱其年少才高,将堂妹李惠仙许配与他,惠仙比启超长四岁。两年后,二人完婚。  相似文献   

7.
李约瑟的中国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约瑟思想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支点是强调东西方文化的平等对话。他于东方文明特别是中国文化有精深的研究 ,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儒道两家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历史背景 ,并对儒家的道德观、价值观极为尊崇 ;在评价儒家对待科学的态度及贡献方面 ,李约瑟认为从总体方向上儒家对待科学的态度是消极的 ,但是他同时注意到儒家思想对于科学技术实际存有的两种根本自相矛盾的倾向 ,并在具体层面上对一些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儒学重要理念对于科学的影响和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8.
<正> 冯友兰晚年在回顾自己的学术活动时,曾将自己在六十多年的学术活动中所探讨的问题归结为:“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三松堂学术文集·自序》)。这种总结是实际的。如果把冯友兰一九一五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视作他学术生涯的开端的话,那末他的学术生涯正好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同步。象“五四”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冯友兰没有迴避中西文化的矛盾冲突问题,而是在数十年间,努力从哲学的层面追求对中西文化矛盾的理解,探索解决中西文化矛盾的道路。在这种追求和探索中形成了自己不同于“全盘西化”论,又有别于“保存国粹”说的中西文化观。这种中西文化观所具有的个性特征,为我们今天思考文化问题提供了一面历史的镜子。  相似文献   

9.
靳埭强是一位多元化的设计师,他的海报设计尤其享有盛名,其中散发出来的东方情调无不渗透出中国文化的特色。那以中国水墨为主伴的设计,既包括了书法,也融合了水墨。他的海报大多以白色为底色,承袭了中国画中虚实和留白的空间感,但上面的水墨笔触,线条简洁轻盈,自然的渗透,静静地流露出气韵生动的生命力。靳埭强擅长将绘画、古物意象等不同元素以包浩斯式的理性严整构图组织起来,构建自己一套独特的语言。工整的印刷字体与柔韧的毛笔书法并置,笔砚古尺可以牵动出轻盈淡远的画意。海报虽是平面,却因为点、线、面、体和色彩等基本元素的浑然融合,在传达信息的同时,营造出接近画作的质感和意境。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6,(1):212-216
马克思的文化思想丰富而深邃,其关于文化的论述有五大内核:唯物、辩证、实践的文化观;以"人"为主体的文化生成与发展论;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阶级利益的维护"意识;市民文化是现代化实现的先决条件之一;文化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马克思的文化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的最生动展现,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岱年先生以唯物辨证法考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把文化问题纳入实践轨道,在长期的文化论争中逐渐明晰和系统化其“综合创新论”的文化发展观。“创新”的内涵就是超越文化中心主义立场,在尊重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张先生认为,要实现中国文化的新生,文化创造主体必须具有文化自觉,对文化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下的社会实践进行辩证的综合。  相似文献   

12.
迁移泰北的傣泐人绝大多数是历史上由于战争的原因被掳掠至泰北的,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完成了其国家认同,成为泰国人,他们的后代继承了傣泐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南传佛教文化观。从佛寺到宗教节庆及人生礼仪的各种仪式都折射出了布施、感恩、孝、行善修身等佛教文化观。在佛教文化观的引导下,僧俗共同构建了相对稳固的神圣空间,并得以延续。在社会文化变迁中不断调适,最终僧俗共同选择了回归传统文化价值观。通过对传统的传承与发扬,泰国境内的傣泐人获得了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希望用佛教精神改造国民性。拯救国家,培养个人(小我)为群体(大我)牺牲的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但他并没有强调佛教中“超世间”的部分。他在《余之死生观》一文中,不仅没有用“业报轮回”、“六道轮回”、“生死轮回”的提法,连“轮回”一词也只用了7次。而中南大学副教授、哲学博士刘立夫的《梁启超对佛教业报轮回说的新阐发——(余之死生观)在佛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一文中。“轮回”一词的使用频率竞高达43次,其中以“业报轮回”、“六道轮回”、“生死轮回”等词组加重语气出现的就有30处.明显偏离了原著精神。高校学者对名人原著的误读,会造成对青年一代的误导。  相似文献   

14.
论胡绳的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比較全面地揭發出梁漱溟先生的復古主義及其鄉村建設運動的反動实質;同時也比較深刻地从梁漱溟先生主要著作中分析出極其反動的唯心主義的文化观;並指出:梁先生的反動的文化思想,不僅是沒落封建階級的代表,同時也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内部支柱。  相似文献   

16.
许多研究梁漱演先生思想的人都觉得他的思想有很多不确定之处。各种思想交替地出现在他的每本著作中,以至于连他的思想归属都成了问题。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地阅读梁先生的著作,就可以发现,他的思想不能够简单地用诸如“自由主义者”、“新儒家”或“新佛家”的概念来定义。在文化的不同层次上,梁先生呈现一种多元取向。他为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的社会描绘出一幅多元文化的蓝图。作为“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梁漱漠是信奉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事实上梁氏在其一生的活动和著作中,也确实为儒学的复兴奔走呼…  相似文献   

17.
作为“千年国粹 ,一代儒宗”的马一浮有着自己的中西文化观 ,年轻时喜西学、黜国学 ,思想成熟时则明显地走上黜西学而崇国学的道路 ,对西方的社会以及政治学说进行了批判 ,提出了以“六艺该摄一切学术”为核心的中国文化观。马一浮的中西文化观本质上属于“非典型的现代新儒家”的理论样态。  相似文献   

18.
<正> 梁启超一生写过许多评论孔子的文章,他对孔子的看法也与其政治主张一样,是多变的,从十九世纪末到本世纪二十年代,至少经过了四次较大的变化。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基本上追随康有为,是一个坚决的保教派。1898年写的《读<春秋>界说》更发挥了康氏的观点,认为“《春秋》立三世之义,以明往古来今天地万物递变递进之理,为孔子范围万世之精意。”此为其第一阶段之思想。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保教非所以尊孔论》,由提倡保教变为反对保教。同时,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指责孔子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之“蟊贼”,由尊孔变为批孔。此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文化观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小平的文化观,是指邓小平关于文化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它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文化观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先期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后来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历史时期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间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一、依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 (一)确立物质文化建设的优先地位 人类社会是…  相似文献   

20.
一民粹主义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头20年的俄国,是一股异常强大的社会潮流。它不仅发展为强大的政治运动,形成了包括左、中、右各种色彩的政党和派别,还有着自己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和世界观。学术界历来重视民粹主义在俄国发展道路问题上的探索,因而侧重于对其社会政治纲领的研究;而深入到它的思想理论体系和世界观特别是文化观的研究,则向来显得薄弱。鉴于民粹主义的文化观在其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加深理解整个民粹主义思想理论和社会政治纲领及其本质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就无法把握并了解其激进革命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