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第一个10年过去了。膜拜团体、宗教异端和他们“超凡能力”教主20多年前制造的光怪陆离的故事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那些令人唏嘘的脸庞、痛苦扭曲的身体、悲痛惨绝的事件也渐渐被人遗忘。远离了烽火硝烟,穿越地域和时空,听听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和解读“膜拜”.丰富我们的认知和阅历.在纷纭复杂的环境中健康生活,善待自己和家人.  相似文献   

2.
一日.在公园与一老者闲聊.当老者谈起自己的一生时.感慨地说人生有三苦:一苦是。你得不到.所以你痛苦;二苦是,得到了.却不过如此,所以你觉得痛苦:三.你轻易地放弃了,后来却发现.原来它在你生命中是那么重要.所以你觉得痛苦。  相似文献   

3.
美丽的忧愁     
黄锐 《天风》2003,(8):U001-U001
人生之中,有欢笑喜乐的时候.也有痛苦流泪的经历.更有忧愁的时候,可以说忧愁无处不在,于是在人群中人们总想去躲避它,因为忧愁常常让人疲倦困乏灰心丧志等等,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忧愁给人造成的痛苦,却没有感受到忧愁美丽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青春绘本     
清河鱼 《思维与智慧》2009,(5):F0004-F0004
伊莲的故事取材于英国诗人丁尼生1859年发表的《国王之歌》第八章《朗斯洛与伊莲》。画面里的伊莲呆坐在卧室里的一个大箱子上,看着她视为珍品的朗斯洛的盾牌.脚下放着一支象征痛苦的百合花。画家通过伊莲的双手表现少女失恋后的极度痛苦,以及痛苦后的悲惨结局。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肿瘤患者临终的医疗需求和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我们收集肿瘤死亡病例,研究临终表现、治疗、住院时间及费用。乏力、纳差、咳嗽、疼痛是最痛苦的症状;末次住院平均天数为25.7日;末次住院人均医疗费用12946.428元。结果表明,临终患者治疗的重点是症状的改善,这能减轻患者的痛苦、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6.
1.鱼看到了诱饵的时候,忘掉了鱼钩的存在。2.失败的好处,就是又发现了一个错误。3.人是欲望的奴隶。4.每一朵花都有一个梦想。5.不能承受失败之痛苦,就无法享受成功之喜悦。6.失掉了昨天的人,在那里惋惜懊悔,不经意间,又失掉了今天。  相似文献   

7.
王文军 《天风》2004,(8):8-9
牧者之心是爱神和爱人的心。爱是做一个牧人必备的品格。只有从心生发出爱,才会把羊的饥饿当作自己的饥饿,羊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才能时时想羊群之所想,急羊群之所急,把羊带到青草地上,“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10:10)。  相似文献   

8.
面对痛苦     
“我实在厌恶我的生活,我要任 意苦诉我的怨情,倾吐我心中的酸 苦”(约10:1)。这是旧约中的约伯 在遭受一连串痛苦之后的表白,也是 一总遭受苦难者的心声。所有的人都 有考验和痛苦,连好人也在内。“你 曾留意到我的仆人约伯没有?因为世 上没有一个象他那样十全十美,生性 正直,敬畏天主,远避邪恶的人”(约  相似文献   

9.
人都有追求享乐的心理,这种说法虽非是对人性绝对准确的描述,但它作为一种概括还是比较正确的,即:正常人不愿要痛苦,不把痛苦看作可取的价值。事实上,可以说痛苦没有价值,因为个人和社会都在设法尽量减少痛苦。所有这一切似乎能充分证明这一见解是合理的,即任何痛苦都是真正的坏事或不幸。本文主要想对这一见解的含意加以论证,表明这一见解是有害的,不加以正确认识就会贻误我们的工作。论证以前,需要说明一些其他的与痛苦概念或痛苦体验有关的一般问题。虽然痛苦不只是人类才有,但这里我主要谈人类的痛苦,而且也限于人类社会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0.
试论我国开展死亡教育之必要性1.我国人民对死亡的态度。1991年天津医院在南开等一些大学中统计,对死亡有正确科学认识的仅占22%,更少的人对死亡的认识还很原始。停留在恐惧和孤独痛苦的层次上。接受安乐死的人更少。众多的人所持的观点是“好死不如赖活着”。...  相似文献   

11.
在德语中有一句谚语:幸福的事与别人分享,幸福加倍;痛苦的事与别人分享,痛苦减半。的确如此,自从1998年晋铎以来,无论是在牧灵工作或是在祈祷生活中,都有很多的经验和感想,从中也深刻的体验到了天主那无限而又深邃的爱。体验到爱总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有了幸福的事总  相似文献   

12.
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视阈中,人的心理痛苦是未曾满足的和被阻挠了的欲求;心理痛苦的主要来源有:抽象的思虑、不好的性格、担心别人的评价、失去无法替代的东西、报复、愤怒、仇恨和缺乏需要的力量;治疗心理痛苦,需要意识到:痛苦总是以某种形态存在、解脱痛苦的程度是评价幸福的标准、要培养自身的福祉、合理解释孤独、重心放在自身上、获得他人的欣赏.  相似文献   

13.
据最新出版的教会统计年鉴记载,1970至1994年间,全球神职人员圣召有增加,在这同一时期亚洲圣召人数则翻了一番。25年来,圣召最低点是在1975年,全球只有61555名大修生,1994年增加到105075人。在此期间,非洲修生人数增加最快。1970时,只有修生3470人,1994年统计为17125人,几乎增长了400%。在这同一时期,亚洲的圣召数目由10074人,增加到23943人。1004年,在全球范围内每10万名天主教信徒中,有10.77名修生,而亚洲所占比例最高,为25.07人,其次为非洲16.65人;大洋洲为10.27人,北美为8.25人;中美洲和南美洲仅分别为7·21…  相似文献   

14.
何谓成功     
每个成功人士都有一段痛苦的经历,每一段痛苦经历都有个成功的结局,所以我们要坦然地接受磨难,并迎接成功。没有人能回到过去改变一个糟糕的开局,但是任何人都能够从现在开始,创造一个成功的结局。错误往往伴随痛苦,但常年  相似文献   

15.
《佛教文化》2011,(3):6-7
一座城市先要进行规划,才能去建设。一个人的生命也是如此,先要做好规划,然后一步一步去做。规划与建设的前提是要认识人生.对自己的生命有所认识。人间的痛苦就在于我们追求的东西是错误的,得到的东西也是错误的,这就是人的痛苦。如果我们追求的东西是正确的,得到的东西也是正确的,就不会痛苦,所以,我们的痛苦是自己造成的,不是别人给...  相似文献   

16.
归属需要是指希望自己归属某一群体,并在其中有一定位置。佛经中说,“人的痛苦来源于对事物的不确定感,而对自身的不确定则是痛苦中的痛苦。那么,当人的归属问题得不到确定——身心无所归依时,就有痛苦产生。其实,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在不同的归  相似文献   

17.
心理痛苦是社会认知心理学和灾难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目前对心理痛苦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主要包括心理痛苦的界定;心理痛苦的测量方法;心理痛苦客观存在的证据、心理痛苦与生理疼痛的关系、心理痛苦与自杀的关系。进一步的研究应注重研究方法趋向多元化、建立消除或缓解心理痛苦的干预机制及对心理痛苦的跨文化研究。关注心理痛苦的研究对个体的生存、适应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情绪调节量表、自我批评量表、心理痛苦量表和自伤行为量表对914名中学生进行测查,从中筛选出311名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自我批评与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心理痛苦的中介作用和认知重评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的影响后,自我批评可以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自伤行为,心理痛苦在二者之间起中介作用;(2)自我批评通过心理痛苦对自伤行为的间接效应受到认知重评的调节,认知重评可以减弱自我批评对自伤行为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9.
痛苦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痛苦多种多样 ,它既可以是肉体方面的感觉 ,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体验。痛苦不是人所独有 ,所有动物都具有感觉痛苦的生理机能。但是惟独人能反思和回味痛苦 ,从而强化了对痛苦的感受 ,获得了对痛苦的深刻认识。痛苦并非都是负价值 ,它只是降低人的处境 ,丝毫不能改变人自身的存在价值。如果我们从人的反思能力入手去理解痛苦 ,就会发现痛苦本身有其特有的价值。痛苦是通向快乐的阶梯。从逻辑上讲 ,苦与乐是绝不相容的 ,苦即是苦 ,乐即是乐 ;苦的意义不等于乐 ,乐不等于苦。然而苦与乐既相对立又相转化。伊壁鸠鲁说过 :“只有当我们痛苦而…  相似文献   

20.
心灵保险     
正人从根源上说,人生的痛苦、危险、灾难有两类,一类是自己制造的,另一类是由自己不可控制的因素造成的。所以,心灵保险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怎样不给自己制造痛苦,二是怎样用适当的态度面对由不可控制因素造成的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