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与无神论》2013,(6):30-35
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重点项目《当代大学生信教群体状况调查》课题组选择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四所高校,开展专项社会调查。课题组撰写的国情调研总报告已经引起各界关注.现将其中重要部分以系列报告的形式陆续刊登。本文为系列报告之一.重点分析当代中国大学生信教不断升温的现状。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宗教热”的升温.宗教势力不断向高等学校渗透.其中教会体制外的“文化传教”成为主要的传教方式。调查的样本显示.在大学校园传教的现象比较普遍,其中基督教势力最为活跃。大学生信徒不断增长,呈上升趋势.基督教徒比例最高。田野考察表明,非注册类型的大学生基督教团契增长迅速,其神学倾向,认为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干涉宗教信仰自由.只有参加家庭教会,才能获得“纯正的信仰”。这类基督教团契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张力较大。在当代中国的公共教育领域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受到公开挑战。  相似文献   

2.
教会事工     
《天风》2013,(8):61-61
湖北省基督教两会接待武汉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武汉队学生 湖北省基督教两会于2013年7月5日,接待了来自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发起“走基层,传递中国梦”暑期社会实践武汉队的三个系别的九名大学生调研。大学生们详细了解基督教在湖北省的发展状况、“基督教临终关怀发展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大学生宗教信仰基本现状,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提供参考。使用自编调查问卷,随机对101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37份,调查发现大学生有宗教信仰者64人,占被试的7.65%;其中大学生的信仰宗教排名依次为佛教、道教、基督教:信教学生最初接触宗教的原因主要是:承袭家庭传统占37.5%,寻求心灵寄托占35.94%,受信仰群体的感染26.56%;大学生去宗教场所的主要原因从高到低依次为(1)祈福占51.73%;(2)参观浏览,占49.34%;(3)陪同他人参观,占44.68%;(4)好奇,占32.38%;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92%的信教学生对不同宗教信仰者持好感和理解态度.另有89%的无宗教信仰学生对宗教信徒持好感和理解态度;无宗教信仰的学生中有8.12%A-有皈依某种宗教的想法.有10.51%人没有参加宗教的原因是由于时间的限制,他们有可能成为潜在的宗教信仰人群。因此,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的教育及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理论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基督教两会于2012年8月18日,倡导各区县基层教会积极参与“重庆市少数民族青年才俊成长工程”。市基督教两会和10多个教堂今年为“重庆市少数民族青年才俊成长工程”捐款超过了32万元,该款项用于资助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  相似文献   

5.
闽岳 《天风》2008,(19):24-25
中国基督教第八次代表会议向全国基督徒发出“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倡议书”,倡议:鼓励创业,勤劳致富,树立正确的财富观.职业观,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福建省建阳市基督教两会积极回应倡议要求,引导广大同工同道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美好的见证,受到有关部门好评。本刊刊登此文,以作交流。  相似文献   

6.
基督论是基督教思想史中的核心问题,“人格”是基督论讨论中的核心概念。近代基督教思想家受启蒙哲学思想影响,探寻历史人物耶稣的史实性,耶稣被塑造成了一个具道德“人格性”的道德楷模。但近代的“人格”观念忽视了这一概念在古代的三一论、基督论讨论中获得的超越个体主义的维度。朋霍费尔回到古代教父哲学中的“人格”概念,在批评近代基督教思想的“人格性”基础上重塑了基督论,也在当代基督教思想史的背景中重新定义了“人格”概念。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宗教热”现象在大学校园中悄然兴起。本文采用个案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从个体层面对大学生基督徒的信仰历程展开了研究。研究表明,大学生基督徒的信仰历程分为接触基督教、皈信基督教和信仰的稳定三个阶段。社会网络是大学生接触基督教的主要途径,大学生成长中的危机、个体需求在教会中得到的满足是推动大学生皈信基督教的重要力量,而认知上对基督教教义的反复论证与探索会暂时性地阻碍大学生皈信基督教,基督教教义和礼仪对于信徒心灵和人格的塑造使得他们进入到信仰的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8.
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上的宗教性活动有越来越普遍的趋势,对大学生信仰的形成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陕西百万大学生宗教与信仰问题调查”课题组在2006年圣诞节期间,对西安地区大学生进行了相关调查,了解到了目前大学生对基督教、天主教的一些认识和看法,特别是借此机会还调查了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情况,并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作了简要的分析,提出了加大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理论的教育,增加大学生基本的宗教学知识等相关的建议,以期引起社会有关方面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与人民和好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过三年的“拨乱反正”,我国基督教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始和海外各国基督教恢复接触、交流,展开对话联系。1981年9月,中国基督教协会应加拿大教会联合会的邀请,派出以丁光训主教为首的代表团,参加在蒙特利尔举行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新的开端”。这是该次会上的一篇发言。原文为英文,登载在加拿大教会联合会加中委员会出版的《新的开端》(1983)上.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重点项目,对北京大学等高校校园中的宗教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是近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j自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随着宗教热的逐渐升温,宗教在高等院校的传教活动逐渐由秘密转向公开,特别是基督教汉语神学运动,进入大学讲堂和国家研究机构。在当代中国大学校园里,海外基督教势力成为传播福音的主要力量。校园基督教传播隐性方式是进入教学领域进行文化宣教。这样扩张态势的传教中。大学生基督教徒出现比较快的增长趋势。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工作.已经作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提上当前的工作日程。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作为抵御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1.
利百加 《中国宗教》2022,(12):62-63
一、新时代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自觉1.“中国化”是基督教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基督宗教每到一处都有“在地化”的过程,这既符合基督教教义,也秉承了教会传统经验。“在地化”要积极适应区域文化,才能做到实际意义上的“处境化”。基督教中国化让基督教在中国社会成为一种良性、和谐的存在,并力求将至今还存在于基督教与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身份之间的隔阂清零,这是基督教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对基督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一些专家学者注意到,当前有种种迹象表明,基督教渗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已经产生相当的影响。在海外某些组织出资支持的研究与出版物中,以扭曲历史事实而为基督教说好话、寻找理论根据居多。其显著特点之一是将科学与宗教拉上特殊关系,从学术上为基督教的扩张制造舆论,进而影响青年学子。搅乱视听。较为典型的观点是“宗教是科学之母”;“没有基督教就没有近代科学”;还有试图在神学与科学之间架起桥梁的,如“智能设计论”;更理论性一点的观点是认为“西方对神(真理)信仰与追求的土壤使得古希腊哲学中逻各斯(Logos)精神得以自由展现,从而形成了西方所特有的反思精神,成为中世纪西方科学发展的动力”等等,不一而足。现在我国正在高举科学发展观的旗帜,“科教兴国”成为基本国策之一,崇尚科学成为社会共识.广大民众对科学充满了信任。因此,现代西方某些基督教势力颠倒科学与宗教的正确关系,混淆是非,特别需要澄清。到底科学与宗教之间是什么关系,宗教在科学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确实需要在事实上和理论上加以讨论。为此,中国无神论学会继2006年年会后再次召开了“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小型研讨会。  相似文献   

13.
林孔华 《天风》2009,(1):40-41
基督教音乐有个特殊的称谓.就是“圣乐”。用“圣乐”一词来称谓基督教音乐.确实能客观、具体地表达、体现基督教音乐的神圣性.独特性.超越性与永恒性。可以这样说,“圣”是基督教音乐的基石,离开这块基石,也就失去基督教音乐的特性与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2021年12月,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在时隔五年后再度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2022年是基督教全国两会制定并实施《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8-2022)》收官之年,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在基督教中国化“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基督教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学生信仰基督教,弱化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要削弱基督教对大学生的影响,必须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规范对互联网的管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吴伟庆 《天风》2023,(5):6-7
<正>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北京基督教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关于宗教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精要表述,为新时代基督教中国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北京基督教界将以二十大精神为引领,不断深化北京基督教中国化方向的理论,形成生动有效的北京实践。  相似文献   

17.
通过运用参与观察法和个案访谈法在H市开展关于大学生基督教组织发展情况的调研,发现大学生基督教组织的组织化程度在逐步提高,有组织的传教活动频繁,传教意愿强烈,社会联系广泛,善于结合大学生特点开展宗教活动。大学生基督教组织的活跃对高校校园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造成一定干扰,构成社会稳定的潜在隐患。因此,高校及主管部门需要创新社会治理方法,构建多方联动机制,直面大学生信教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协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应对大学生基督教组织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最初是从犹太教中演变而来的,但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基督教却在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下日益与犹太教分道扬镳。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道德主义与律法主义、内在信仰与外在仪式的区别之上,早期基督教徒凭藉着一种唯灵主义的信仰和动机论道德观,超越了囿限于直观的禁忌仪式和侧重于规范外在行为效果的犹太教。从犹太教“末世论”到基督教“救赎说”的理论发展意味着基督教最终摆脱了犹太教的浅薄的现世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藩篱,成为一种关于灵魂得救(彼岸主义)的福音和普世主义的宗教  相似文献   

19.
会议     
《天风》2009,(11):32-32
天津市基督教两会组织教牧同工召开构建“和谐宗教场所”会议 2009年9月10日,天津市基督教两会召开了有关“建立和谐宗教场所”的会议。传达了基督教全国两会关于建立和谐宗教场所的有关文件精神,宣读了天津市基督教两会制定的关于“建立和谐场所”的计划书,鼓励各堂积极投身到此计划中,并要求各地教会在两年内为构建“和谐宗教场所”取得较明显的成绩。  相似文献   

20.
成祖明 《金陵神学志》2000,(3):25-26,30
五十年风风雨雨后,世纪之交,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迎来了她五十岁的生日。回顾过去.我们不能不感到欣慰,为她取得的成绩而自豪、骄傲。历史已经证明了三自道路是中国教会的正确选择,因为“三自”五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已经完全改变了对中国基督教的观感,人们不再认为“多了一个基督徒,少了一个中国人”,相反,人们从当年的敌视、排斥、攻击,转而给与了友善、接纳、称赞;基督徒的人数由过去西方传教士在华宣教一百年的不足七十万,仅五十年后,就达到了上千万;当然不仅是量的增加,更是质的提高.今天,中国基督教正按着“三自”原则,走着一条荣神益人“得众民喜悦”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