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除非”和“除了”是两个意思相近的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相通的时候也有不相通的时候。当它们在句子中表示独一无二的条件时,二者相通,可以互换。例如:  相似文献   

2.
也说“除非”——与仲晨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逻辑与语言学习》1986年第2期刊登了仲晨同志的《说“除非”》一文(以下简称“仲文”)。文章联系中学的教材来探讨逻辑问题,给人以启迪。但是,我觉得文章中的一些论述欠妥。我想借贵刊一角之地,略陈管见。一、仲文把“除非”句全部归为“充要条件”,失之武断。仲文说:“在复句中,‘除非’是表示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一般说,它有两种形式,即‘除非……才’和‘除非……不’”。若按此说,我们完全可以把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的汉语表达式规定为  相似文献   

3.
说“除非”     
‘除非’的用法有些特珠,就是说,它所引出的表结果的分句竟是互相矛盾的,但整个复句的意思却又是一样的。比如: 除非有病,他才请假。除非有病,他不请假。因此,有人认为这是‘除非’用法的混乱,应该予以规范。是这样的吗?如果不是,那又该怎样理解呢?我认为,这不是‘除非’用法的混乱,而是它词义变化的结果。‘除非’是一个双否式合成词,即‘非’(不是)前面再用一个‘除’(除了)加以限制。由于这样否定再否定,便成了表肯定(‘只有’) 的意义。它的基本句式是:  相似文献   

4.
说“除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除非”作联结词的复句,分别可以表示判断和推理,现分别讨论于后。一、表示判断在复句中,“除非”是表示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一般说,它有两种形式,即“除非……不”和“除非……才”。  相似文献   

5.
唯物辯证法是关于客观世界及认識的发展法則的科学,是无产阶級的宇宙观和方法論。而对立統一的法則則是唯物辯证法最根本的法則。运用辯证法的这一法則,对我們认識和把握事物,以及解决当前实践中的問题,具有很大的意义。因此,毛主席教导我們說:“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現状,并推断革命的将来。”又說:“辯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一个法則,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陈新 《美与时代》2003,(9):10-11
艺术创作不可能与真实具体的生活无关,艺术感受来自于个人对生活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也谈“996”     
<正>最近,关于"996"工作制度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所谓"996",就是每天早上9点到岗,工作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更有人注册了"996.ICU"的域名,控诉"工作996,生病ICU"的生活,甚至有人调侃"加最狠的班,住最贵的ICU"。无论平时工作时长是996、955(朝9晚5,一周上5天班),还是007(全天24小时在线,每周工作7天,休息只能靠轮休),许多人都在社交平台吐槽诉苦,一些知名  相似文献   

8.
也谈“煞风景”郑祖泉“煞风景”一词,由来已久,典籍上释义是损伤美好的景致,败坏人的兴昧。唐代诗人李商隐所著《杂纂》卷上记载有不少“煞风景之事”,其中包括:“花间喝道”(车马在花丛间大声呛喝而过)、“苔上铺席”、“所伤垂杨”、“花下晒辉”(花树下晒裤衩...  相似文献   

9.
邓灵勇 《天风》2014,(6):37-37
在闽南某镇有位老人,5个儿子都是成功的生意人。满堂儿孙住在各自的新房里,让耄耋老父独居古厝。老人的每餐饭都是孙子上学时顺带捎去的,没人管老人有没有吃饱,饭菜合不合口味:也没人顾得上老人冷暖,有没有生病。老人家中的日常卫生更没人帮忙打理,村民们经过老人家门口时,总能闻到一股异味。儿孙春风得意,老人孤苦寂寥,在当下社会,这样的家庭,绝不是极端的个例。  相似文献   

10.
也谈“罪”     
“罪”主要指的是人对神的背逆,这种背离可以溯源至人类的起初——亚当和夏娃,他们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吃了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子……  相似文献   

11.
读了《逻辑与语言学习》一九八六年第四期上的《谈“一样”——兼谈“似的”》(以下简称《谈“一样”》)以后,我们有些不同的意见,现提出来,以就教于作者和读者。《谈“一样”》认为:“一样”作为词,不管是独立型的还是结合型的,都是形容词;“‘一样’和‘似的’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词”。我们认为这两个判断都不恰当。正如《谈“一样”》指出的,“一样”有独立型和结合型两种类型。独立型的“一样”能“象其他实词那样独立运用”,且有形容词  相似文献   

12.
闻道 《天风》2009,(4):25-25
基督教历来强调信心,在圣经里,在基督徒生活中,“信心”二字对每一个基督徒来说太熟悉不过了。圣经所提信心伟人有亚伯、以诺、挪亚、亚伯拉罕、约瑟、摩西等(参来11:),对基督徒而言,面对“信心”二字常常是信仰操练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宗教之所以能够同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相适应,是由于它经过了50年代的改革之后,已经成为中国人民自办的宗教事业。但这种“相协调”、“相适应”,又是一个长过程,有待继续引导、调整、提高、深化。 宗教如果想要继续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协调,最最根本的一条,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在社会主义现阶段制定的有关宗教的政策、法规、法律,而不是“无法无天”。而另一方面,作为国家公  相似文献   

14.
何修金 《天风》1996,(5):35-36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千古名言,至今仍震撼人心。 基督徒在满心喜乐盼望天国福祉的同时,还应该提倡“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5.
计文 《天风》2011,(9):1-1
“安全感”这个词近来可并不陌生,不说别的,就连电视上一轰而起的相亲节目中的那些美丽女生,也“赤裸裸”地以对方能否给她“安全感”为是否与之牵手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何修金 《天风》1994,(7):31-31
清朝郑板桥说:“聪明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难得糊涂。”从此“难得糊涂”这句名言就广为流传。其实宋代的苏东坡也早有诗曰:“人家养子望聪明。  相似文献   

17.
上海一家报纸1986年11月5日刊登杂文《“信教”与“吃教”》,文章以三分之二的篇幅评论了当前的宗教现象,笔者未敢苟同。先说信教。作者根据某杂志一篇描绘西湖之畔“敬神狂热”的文字,慨然于其盛况为解放初期所未有,然后提出“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建立了几十年、无神论宣传了几十年以后的今天,正在向着现代化前进、正在大力建设精神文明的今天,会出现这种现象?”作者没有回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最近,一本称为《老照片》的小丛书风靡了京城的读书界。在《老照片》的第一辑中,刊登了弘一大师的临图遗像和大师的临终绝笔。第二辑,发表了署名孟凡明的文章《死亡的意义》,对大师的临终绝笔表示了某种遗憾和怀疑。田青先生读后写了一些不同于孟文的看法,表达了对大师的另一种理解。最近几年,弘一大师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并被拍成影视作品进入大众媒体,这是好事,但也带来了如何看待和评价大师事迹的问题。本刊特发表田青的文章,以期引起读者的思考。就象《老照片》专辟“再品斋”显示了编者的睿智一样,一张能…  相似文献   

19.
<正> 读了蔡尚思同志《也谈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见文汇报《学林》专刊第293期)——与匡亚明同志商榷的文章,对其中关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简称“三人行”)的分析,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就教于蔡尚思同志和广大读者。蔡尚思同志在文章里,不同意匡亚明同志在《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见文汇报《学林》专刊第288期)一文里,关于对孔子  相似文献   

20.
阎树梁 《天风》2011,(11):46-47
今天教会中,似乎刮起了一股“敬拜赞美”风,各个教会争先恐后地在崇拜或团契中增加“敬拜赞美”元素,仿佛没有“敬拜赞美”的教会就是没有属灵生命的教会一样,但现实情况却令人颇为忧心:虽然都是“敬拜赞美”,唱的歌曲也基本一样,但不同的教会,得到的效果却不一样:有的教会通过“敬拜赞美”吸引了更多的信徒,而有的教会则因为“敬拜赞美”流失了信徒。即使同一间教会的信徒反响也不一样:年轻的信徒非常喜欢,而老年信徒则眉头紧锁。更有甚者,有的信徒在形容他们的敬拜赞美时说:“眼睛开着是教堂,闭上眼睛简直像歌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