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作,代表着中国文化和身份定位,在西班牙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详细梳理了自16世纪以来《论语》在西班牙的译介历程及其影响,并分别阐述了在开端、高峰、低谷及复苏各个时期译者的翻译策略及译本的特点。其次,基于Dialnet数据库及谷歌学术,根据数据变化趋势、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对西班牙汉学界《论语》的多向阐释进行量化分析。最后,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传播现状进行观察并提出建议,以期通过创新翻译模式、丰富研究主题等途径,提高《论语》在西班牙的接受度和影响力,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2.
"慎言"是孔子言说的重要原则,《论语》"慎言"意识的产生与"言"的神圣性、权威性,"述而不作"的文化理念及君子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慎言"意识决定着《论语》的言说方式,体现在文体形式上必然有其独特性,并对后世文体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古代文体的形式规范和古代文学的风貌。 相似文献
3.
4.
任何翻译都是一种诠释行为。由于《论语》文本的开放性、概念的模糊性以及中外语言文化的差异,《论语》英译的诠释性更加突出。20世纪是《论语》翻译和研究的高潮期,出现了大量的英语译本。中外译者在《论语》英译中采用创造性翻译、现代性解读、哲学诠释、语言分析以及中西文化比较等多种诠释方法,既丰富了对《论语》和孔子的理解,也导致了对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的利用和曲解。 相似文献
5.
定县竹简《论语》与《论语》的成书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定县竹简《论语》,崔述等人依据文体、称谓所作关于《论语》成书的种种判断难以成立。《论语》是由孔子弟子统一组织,集体编纂。《论语》的编纂经历从孔子弟子到再传弟子的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6.
子张书诸绅并非是匆忙应急的当场行为,而是一种慎重的事后书写。将之理解为匆忙地记录孔子的言语,不但忽略了绅带在古代服饰中的重要地位,也漠视了孔子与子张对话的基本逻辑,更没有考虑子张书诸绅背后的文化依据。绅带是礼仪用物,子张书写的内容是言忠信,行笃敬,主观意图是随身携带、时刻铭记。子张书诸绅是在制作衣带铭,他的书写行为是历史传统的延续,文化语境的必然,而并非偶然性的灵感迸发。子张的行为在孔门弟子中并非唯一,子路、子贡的行为足以证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虽然没有专门的《论语》诠释著作,但他在《传习录》及《文录》中对《论语》诠释的方法及内容体现了其鲜明的心学特点。他在诠释的方法方面主张反之于心、向内求理、统合归一、诸经互释,在诠释的内容方面提出以理释礼、以理释知、以乐释学、以良知释无知、以去欲存心释克己。他在诠释的方法及内容上确立了以心解经的新典范,打破了朱子对《论语》乃至《四书》诠释的学术垄断,对明代中后期乃至清代初期的儒学经典诠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散文诗是一种奇特的抒情文体 ,散文诗的文体形式正是审美的叙述形式。散文诗是运用了语言的审美基本功能而产生的文体形式 ,具有以抒发情感为主要创作任务的内容价值和以情感与符号 (语言 )的有机组合而形成的形式价值。即散文诗的文体特征是 :在内容上是抒情的 ;在形式上 ,特别是语言形式上是审美的 相似文献
9.
在《论语》阐释中,应该充分根据其他典籍的记载,将文句还原到具体的背景中去,而非单从文句作主观的引申与深化。通过对背景的分析可知,《子罕》“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色”不是指“女色”——卫灵公夫人南子,而是指“男色”——卫灵公幸臣宦官雍渠。《史记》载孔子凭借蘧伯玉而见卫灵公,是孔子圣化后的结果,在孟子生活的时代,至少还流传着孔子凭借颜雠由、弥子瑕、雍渠见卫灵公三种说法。《宪问》记载陈恒弑君、孔子请求讨伐陈恒是后人虚构的,实际上孔子在陈恒弑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暗中支持并促进了此事的完成。与陈恒作为政敌的阚止即孔子弟子宰予,因为阻碍陈恒弑君,违逆了孔子的意思,在《论语》中成为被否定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直爽:《论语》中的"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论语》译本对"直"的译法并不一致,以钱穆、杨伯峻、李泽厚的译本为例,大致游移于"直爽"与"正直"之间。根据《说文解字》"直"的意义为无所隐匿,可以确定"直"的基本义为直爽。由此出发,对《论语》中所有章中的"直"进行疏理发现,"直爽"义可以综贯全《论语》,没有必要引入含有强现代社会正义色彩的"正直"义。特别是根据直爽义对"亲亲互隐"章中的"直"进行解释,对于儒家伦理与社会正义间的紧张将呈现另一景象。 相似文献
13.
《论语》:一种可能的情感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面对三代经礼文化日益衰颓的社会情势时,孔子开始向人之内在情感领域发掘道德实践的理据。这种发掘,一方面使他实现了对传统礼乐的改造,一方面则凿通了经由内在真实情感的抉发而走向儒家性情论伦理思想的义理道路。这种人本主义的情感关怀和情感诉求,渗透于孔子诠释道德要目与道德行为、论《诗》、论乐的诸多言论之中。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论语》是一部未言“情”字(“情感”义)而又处处关“情”的著作。 相似文献
14.
试论《论语》文学表现的诗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语》是儒家经典 ,也是文学名著 ,但《论语》的文学表现应是近诗而远散文 ,这是由其产生于春秋时代诗性文化的大背景下决定的。《论语》文学表现的诗化特征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语言的诗化 ;2 表现手法的诗化 ;3 形象的诗化。《论语》的诗化正是其大异于先秦诸子散文的卓越之处。 相似文献
15.
很多人都同意:《论语》是在汉代成为经的。但是,最近有论者把《论语》成为经的时间定于宋代甚至元代。这种新鲜的看法事实上反映了他们贬低孔子地位的“非圣”心态。汉代七经之说早已确切无疑地显示《论语》是经。《汉书》的有关记载和汉代教育中《论语》的特殊地位等,也为《论语》在那时属经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6.
孔学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仁"。把"仁"界定为人之为人的类本质,奠定了儒家道德人学的基本路向。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孝悌为本,为仁由己,构成"仁"的四重内涵。"仁"统摄"恭、宽、信、敏、惠"诸德及孔子的德治理想。 相似文献
17.
在《论语》注释史上,援引《易》之经传以注解《论语》,是汉晋时期《论语》注释的突出特色。本文比较全面、系统地考察了这一时期援《易》注经的必要性、可能性、分类及其各自特征,并通过考察援《易》解《论语》中的孔子形象进一步加以补证。深人探讨汉晋《论语》注中的援《易》注经及其所彰显的时代风貌,并从中管窥孔子形象及其流变,既能显微出两汉经学与魏晋玄学的学术传承及其转向,更可对后者的中心问题——圣人观及其玄学家所发挥之玄学新义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LI Honglei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2012,7(1):75
The basic spirit of administration in The Analects includes the five following aspects: the wisdom of administration regarding humanity as the foundation; the wisdom of leadership with primary virtue; the wisdom of conducting business with righteousness; the wisdom of harmonious organization; and the wisdom of coordination with the mean. Relative to modern Western rational spirit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Confucian management focuses on exploring the humanities and shaping human nature, and this has a unique value for contemporary management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9.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开篇这三句平直易解的话,由于缺失具体语境,在孔子身后的数千年间,语义泛化,被加以最通俗、最一般的解释.学就是学习,习就是温习或复习.由此也产生了"学习"一词.并且,"不亦乐乎"也化为习用的成语,"有朋自远方来"也成为欢迎远道而来的友人的套话.本文运用本证式的语句互见法,以<论语>证<论语>,首先对这三句话的几个关键词进行了考证.考证结果认为,"学"字,大多是指为了干政"复礼"而进行的学习,"习"是演习与实践之意,"时"则是"适时"之意.又根据前人的训释,将"朋"解为"众".与上述考证结果相应,笔者还从<论语·子路>篇所云"叶公问政,子日:近者说,远者来"一句发现了理解<论语>开篇语境的密码.这就是"问政"的"政"字.关于这句话与<论语>开篇的联系,历来无人揭示,因而也就无法准确把握<论语>开篇的语境.由于这一发现,<论语>开篇豁然开朗,孔子说这句话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对为政者言为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