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充足理由律(以下简称充律)是不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问题,是逻辑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有的主张“是”,有的主张“不是”。国内五十——六十年代,逻辑学界在讨论形式逻辑的对象和性质以及推理的真实性和正确性的关系时都涉及到充律是不是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问题。当时没有深入展开讨论。去年第一次全国逻辑讨论会上,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逻辑界关于充足理由律问题的讨论中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否定充足理由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一是肯定充足理由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这两种观点争论得十分热烈,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问题上的分歧:(一)充足理由律是莱布尼兹作为本体论还是作为逻辑规律提出来的问题,(二)充足理由律能否形式化的问题,(三)充足理由律和形式逻辑的对象是否吻合的问题,(四)充足及由律有无阶级性的问题;(五)充足理由律能否在整个形式逻辑中都运用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克足理由律问题,必须从分析它的理论分歧入手。本文试就这一方面…  相似文献   

3.
我认为,如果从逻辑思维的实际出发,那就只能得出充足理由律是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结论。本文谈两点意见。 一 充足理由没有阶级性 有人说:“有些思维的具体内容,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满足充足理由律的要求,形式逻辑就不得不改变其性质,成为阶级的工具而非全民的工具了。”但  相似文献   

4.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指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充足理由律是否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本文仅就传统形式逻辑讲的内容作一般介绍)。它是我们在思维活动中,即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论证的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逻辑规律。人们只有在思维中遵守了这些规律,其思想才会是明确的,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会是不明确的,不合逻辑的。因此,正确理解并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学好形式逻辑这门科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最近,认真阅读了林铭钧等同志的文章《充足理由律不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下简称“林文”)和李先焜同志的文章《充足理由律在形式逻辑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下简称“李文”。上述两文均载《哲学研究》1979年第3期),本文是我们对这两篇文章的一些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6.
关于“抽象”和“具体”这对范畴的涵义,人们的理解很不一致。在辩证逻辑研究中,有的同志把它们当作思维形式的范畴来使用,认为抽象具体律是思维形式的规律;有的同志则把它们当作思维内容的范畴来使用,认为抽象具体律是构造理论体系的特有规律;此外还有“抽象同一”、“具体同一”的说法,相当一部分同志认为前者是形式逻辑的规律,后者则是辩证逻辑的规律。在真理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认为真理不仅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持这种意见的同志又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把具体性理解为特殊性,而把抽象性理解为普遍性,另一种则认为真理在形式上是抽象的普遍性,在实质上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哲学学会一九七八年年会于今年二月中旬召开。参加逻辑学小组年会活动的有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学院、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及肇庆、清远各地的会员。讨论主题是关于充足理由律是不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问题和充足理由律能不能形式化的问题。 现将充足理由律能不能形式化的问题讨论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一 人们常常把充足理由律的发现归功于莱布尼兹,说他提出了充足理由律,给形式逻辑的三个规律作了补充。其实,这是不合乎事实的。不错,“充足理由”这个词是莱布尼兹提出的,但莱布尼兹提出充足理由的原则不论从其本意或事实上来说都不是作为逻辑规  相似文献   

9.
试论解决充足理由律问题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足理由律的主要问题在于它能否普遍适用于各类思维形式,尤其是它在推理过程中是怎样起作用的。如果认为一个推理的前提不真实,这个推理就违反了充足理由律,那末这就等于说充足理由律可以满足前提真实的要求,结果充足理由律就代替了各门具体科学;如果认为一个推理的前提不真实,仍然符合充足理由律,那末充足理由律关于“理由必须真实”的要求还有什么实际意义,不是成为虚设了吗?可见,这两种回答都有问题。所以我认为,充足理由律能否用于推理过程,如何用于推理过程,这是充足理由律问题的症结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读了诸葛殷同同志《形式逻辑教材中的主要缺点》一文(见《现代哲学》1992年第4期,以下简称诸葛文),觉得其中有关充足理由律的论述多有不当之处,现提出商榷意见如下: 诸葛文说:“说论证必须有充足理由,这不能说错,但怎样才是具备了充足理由?没有人能独立于其它逻辑知识能说出个道道来。”什  相似文献   

11.
人们争论充足理由是不是形式逻辑规律,但什么是充足理由,却很不明确。我们想,为了求得讨论的深入和富有成效,不妨先探讨一下充足理由的规定性,然后再说明它在形式逻辑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自从莱布尼兹提出推理的充足理由原则以来,关于充足理由是不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问题,在逻辑界引起了长期的争论。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对下述两点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即:(一)什么是莱布尼兹所说的充足理由原则?(二)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有  相似文献   

13.
有一种思维规律叫做充足理由律,指的是要确定一个思想是真实的,必须有充足可靠的理由。人们说话、写文章是不能违反充足理由律的,如不能说“因为他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所以一定能考上大学”。但是在文艺性作品中有时却故意违反充足理由律,来追求一种特殊的效果。如: ①某学者考究:如今青年恋爱看脸不看心,原因是“爱”字简化,去掉了中间的“心”。……  相似文献   

14.
我读了“哲学研究”第3期发表的金岳霖同志的“论真实性与正确性底统一”一文以后很高兴。它是一篇有战斗性的文章。它指出真实判断和客观事物是统一的,指出正确的推理形式和真实内容是统一的,并指出“否认思维规律或者(甲)这样的判断的客观基础是资产阶级的逻辑思想,根据这一看法来使正确性和真实性分家也是属于资产阶级逻辑思想的范围的”。这些论点,我都是同意的。  相似文献   

15.
形式逻辑(或普通逻辑、传统逻辑)是一门基础学科。建国以来,它一直是我国高等文科院校一些系科的基础课程。一九五八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学点文法和逻辑”。此后,广大职工和干部纷纷要求学习形式逻辑。粉碎“四人帮”以后,随着四化建设的发展,学习形式逻辑的人数越来越多,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形式逻辑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此形势下,许多逻辑工作者都在考虑形式逻辑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对于形式逻辑的进一步发展,在逻辑工作者中,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有些同志认为形式逻辑的发展,也就是形式逻辑数理逻辑化。如果再说明确一点,  相似文献   

16.
这个问题是近两年多来争论的问题。争论的范围好象是整个的形式逻辑,其实它不是的。直到现在没有人从归纳方面提出这个问题。我从前把归纳排除在形式逻辑范围之外,那是错误的。形式逻辑包括归纳。如果我们从归纳这一方面来考虑真实性和正确性问题,我们会更容易看出它们的统一性。尽管如此,本文仍然不从归纳方面提出这个问题来。周谷城先生的论点原先(1956年提出)是就整个的演绎部分提出的。它涉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矛盾律与排中律,亚里士多德认为,既是存在的根本规律,也是思维的根本规律,既是本体论的根本规律,也是逻辑的根本规律,而且首先是前者。后来的逻辑书,或者提出三条思维的根本规律,这就是: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或者提出四条思维的根本规律,这就是在上述三条规律之外,再加上充足理由律;亚里士多德无疑地曾经应用过同一律,例如,  相似文献   

18.
论证是一个用理由支持观点以及回应其所受攻击的过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论证已经成为哲学和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哲学方面,十九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图尔敏和佩雷尔曼对形式逻辑的批判,促进了非形式逻辑这一学科的产生,它研究推理和论证的非形式模型。在人工智能方面,论证的形式模型也发展成为常识推理和多主体冲突解决的基本模型。本文将讨论后一领域中所研究发展的形式模型如何能够用以澄清一些哲学领域、以及非形式逻辑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和争议。本文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图尔敏和佩雷尔曼时代的形式逻辑只关注数学化的推理,但那些非数学化的推理形式其实同样也能够被形式化。  相似文献   

19.
试论批判性思维与逻辑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熊明辉 《现代哲学》2006,28(2):114-119
“批判性思维”一词已成为当今教育界一个十分时髦的术语。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哲学家都在讨论批判性思维。但是,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其逻辑基础是什么呢?我们认为,目前学界对此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澄清。在逻辑学界,批判性思维已成为当前逻辑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向。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与非形式逻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有人认为批判性思维与非形式逻辑两者可以不加区别交互使用。该文首先考察了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哲学家们分别给出的批判性思维的定义,然后分析批判性思维与非形式逻辑、形式逻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进而认为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共同构成了批判性思维的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一、引入时段概念的必要性 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而时间是人们思维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时段概念是人们思维当中经常用到的一种主要的思维形式,与其他非超时间性概念密不可分。形式逻辑作为一门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的学科,理应将时段概念纳入自己的体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