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人们常常把充足理由律的发现归功于莱布尼兹,说他提出了充足理由律,给形式逻辑的三个规律作了补充。其实,这是不合乎事实的。不错,“充足理由”这个词是莱布尼兹提出的,但莱布尼兹提出充足理由的原则不论从其本意或事实上来说都不是作为逻辑规  相似文献   

2.
莱布尼兹著作的研究与出版——访德国谢波斯教授王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00732)谢波斯(HeinrichSchepers,1925—)是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明斯特大学莱布尼兹研究所所长,著名的莱布尼兹研究专家,现已退休,但仍任该所所长。199...  相似文献   

3.
莱布尼兹通常被视为现代可能世界理论的先驱.本文在西方哲学传统的背景下,特别是从莱布尼兹的关系理论和共同可能概念出发来理解他的可能世界理论.根据莱布尼兹的可能世界理论,可能世界是可能个体的集合,而可能个体之间的“共同可能”关系则是构成一个可能世界的必要条件.由于莱布尼兹否认关系的实在性和必然性,这造成了理解莱布尼兹可能世界的困难.本文认为莱布尼兹的可能世界理论需要关系,而共同可能既不是概念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是事态之间的关系,正是事态之间的不可共存关系决定了不同的个体能否构成一个世界.  相似文献   

4.
一自由问题在莱布尼兹哲学中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 ,这部分是因为他的偶然性理论产生了进一步澄清和说明这个概念的需要 ,部分是因为莱布尼兹自己对这个问题有着内在的兴趣。实际上 ,这个问题构成了莱布尼兹的成熟的形而上学的一个本质部分。例如 ,在《论自由》中 ,莱布尼兹指出 ,笛卡尔认识到“如果我们试图把上帝的预先规定与自由意志调和起来 ,我们将陷入无助的困难之中。” (Leibniz ,p 95。下引此书只注页码 )然而 ,对笛卡尔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 ,莱布尼兹自己显然并不满意 ,因为莱布尼兹相信 ,就上帝创造出来的这个世界有它自己…  相似文献   

5.
H.波塞尔  李理 《世界哲学》2005,(4):92-96,105
莱布尼兹不仅是哲学家、数学家,而且还在科学技术上拥有许多重要发明.特别是他所发明的二进制,是所有计算机技术的基础.因此,把莱布尼兹看作信息时代之父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本文阐述了莱布尼兹在他的科学技术发明中所体现的系统论思想、科学工具化思想和他关于机器的比喻.作者进一步提出,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作为具有自由本质的存在者,必须对自己的行动和技术后果负有责任.我们必须追问技术带来的弊端,并给予技术哲学以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正>一、会议概况2014年9月10日到12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和汉诺威—莱布尼兹大学莱布尼兹研究所、科学哲学与伦理中心发起创办,汉诺威大学哲学系、比勒菲尔德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马格德堡大学哲学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共同主办,由比勒菲尔德大学  相似文献   

7.
E.皮斯特尔(Eduard Pestel)教授于1988年9月因病去世,他是G.w.莱布尼兹学会主席,从1967年起他即是该学会会员,在第2、3届国际莱布尼兹大会上,作为汉诺威技术大学校长和下萨克森州科学与艺术部长,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1984年11月9日的会员大会上,他当选为学会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终究有一个宇宙,而不是什么都没有?这个表述提出的是一个有名无实的问题,它是莱布尼兹于1697与1714年提出的两个相续提问的融合。他这样做是为了给他的有神论解释奠定基础。本文是2004年的长篇(54页)论文《有神论宇宙学的贫困》的续篇,那篇论文发表在《英国科学哲学杂志》第55卷的561至614页上。本文所做的工作是:(1)莱布尼兹要求对那个问题做出解释,而本文所做的批判性考察则得出了一个对之非常不利的结论;(2)本文的论证表明:莱布尼兹将那个疑问句的本体论难题作为他以及R.斯温本(Richard Swinburne)的创世有神论回答的跳板,这种做法是完全失败的。在(1)中的论证是,莱布尼兹的解释要求是一个构思拙劣的启动器,它提出了一个伪问题(pseudoissue)。因此,他以及斯温本支持神圣创世的论据完全是失败的。本文附带的结论是:哲学事业根本不必为莱布尼兹的本体论疑问所累,因为它只是一个幻影。  相似文献   

9.
自从莱布尼兹提出推理的充足理由原则以来,关于充足理由是不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问题,在逻辑界引起了长期的争论。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对下述两点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即:(一)什么是莱布尼兹所说的充足理由原则?(二)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有  相似文献   

10.
非形式逻辑是如可诞生的?它研究些什么内容?它对思维科学的研究具有怎样的哲学意义?本文试图对此作一较全面的介绍和分析。 一、深刻的历史背景 伟大的哲学家莱布尼兹曾有一个美妙的设想:将逻辑处理成演算;使得推理的有效性可以转化为计算的可靠性。为了实现他的这一设想,逻辑学家以及数学家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尤其是经过弗雷格和罗素等人的工作,莱氏将“逻辑”处理成演算的设想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得以实现。莱布尼兹也因此被人们看作是现代形式逻辑(狭义的,即数理逻辑)的奠基  相似文献   

11.
曲线和直线是高等数学中的一对矛盾。牛顿与莱布尼兹分别创立的微观的微积分转换理论及几何图形(线面体)的精确算法,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算技术的应用,用原来的牛莱  相似文献   

12.
在科学发展史上,信仰宗教的科学家大有人在,如哥白尼、伽利略、莱布尼兹、牛顿、达尔文、普朗克、海森堡、爱因斯坦等。英国著名科学史家亚·沃尔夫指出“:近代科学的先驱者们实际上都笃信宗教,事实上都是基督教的儿子。”法国科学史家康德利的研究表明:法国巴黎科学院自1666年  相似文献   

13.
法藏位居中古时期中国佛教法师翘楚之列,其作品显现出他独到的世界观,将佛教哲学与中国传统价值观融合在一起。本文重点讨论法藏的佛教阐释、因果理论以及出自法界缘起论的六相圆融说。首先说明法藏信奉的含融观是如何促使他对佛教进行判释,之后概述了四种不同的因果理论,以论证法藏信奉的华严宗——佛教中最具包容特征的宗派,是怎样激起他对法界缘起说的兴趣,紧接着说明这一缘起理论又是如何激励他用分体关系讲解六相,并评价了现存观点,以证明分体关系的合理性。这为简要比较法藏和笛卡尔、斯宾诺莎以及莱布尼兹在分体关系方面的见解搭建了平台。  相似文献   

14.
莱布尼兹可谓文如其人。A.罗比内称之为“一场知识的风暴”。他留下了20万页手稿,其中大部分尚未发表;他的哲学著作不断启迪着一代又一代思想家们反思;他的数学论文在价值上完全堪称一流,人们公认莱布尼兹是微积分的创始人(或者说合作创造人),但这一成就不应湮没他的其余成就,例如我们不应该忘记他是形式逻辑的先驱和位置分析(Analysissitus)的发明者;他的物理学论文由于牛顿力学独领风骚而长期被打入历史的冷宫,但本世纪初以来古典范型所遇到的各种难题,也许正在使它们焕发新的青春;他还留下了数量可观的通讯,总计大约有1…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数理逻辑的若干重大的结果和某些基本方法,试图阐发它的重大意义和.探讨它的发展趋向。 一、若干重大结果 数理逻辑开始于莱布尼兹,经过布尔、施劳德、弗雷格、罗素、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1862—1943)等人的工作,使它系统地研究了思维过程、数学概念和数学证明,创立了布  相似文献   

16.
从十七世纪末叶莱布尼兹提出数理逻辑的最初设想起,至今已有大约三百年的历史。其间,现代逻辑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首先,逻辑学家通过引入数学方法研究和处理传统逻辑而建立起逻辑代数和关系逻辑,继而,又应研究数学基础问题和数学思维  相似文献   

17.
“禅”全称“禅那”,意是“静虑”、“思维修”、“摄念”等。在印度,主要指坐禅冥想的实修功夫。到了中国后,主要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生命体验。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胡适说:“禅宗是一种运动。是中国思想史、中国宗教史、佛教史上一个很伟大的运动,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革新运动,也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的革命运动”。其旨在通过禅的修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南怀瑾先生说:  相似文献   

18.
在古希腊,人们把逻辑看作是鸡蛋的蛋壳,把哲学看作是蛋黄,因而逻辑和哲学属于一体。到了本世纪,随着现代逻辑的发展,逻辑从哲学分裂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且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我国第一部数理逻辑史专著,张家龙的《数理逻辑发展史—一八莱布尼兹到哥德尔》一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以下简称《史》)系统地洋细地研究介绍了从莱布尼兹提出建立“普遍语言”和把推理转变成“演算”的设想,经弗雷格建立第一个一阶谓词演算系统,到哥德尔建立不完全性定理,数理逻辑这三百多年来,特别是近一百多年来形成和发展的波…  相似文献   

19.
尊主为大     
高欣  新望 《天风》2001,(11):17
在我们无限惊叹上帝创造浩瀚星空的同时,是否注意到日常为人们所用的函数论、概率论、微积分、无穷级数等的奇妙无比?! 经过牛顿、莱布尼兹、爱因斯坦、门捷列耶夫斯基、陈景润、钱学森……等无数科学巨匠们的不断努力攻克,忘我献身的再接再励,分别在各个科技领域里为全人类的现代物  相似文献   

20.
目前,西方心理学家正提出一种“积极心理学运动”,所谓的积极心理学运动实际上说的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态度。《真正的快乐》一书的作者,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博士塞理曼说,现在正在萌芽的积极心理学运动正在迅速缩短悲伤与快乐研究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