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迦旃延偈》与《迦丁比丘经》的主旨、内容和框架都非常接近,两者都应是产生于印度西北部,而非中亚巴克特里亚地区的早期佛教文献。两者都有"法灭故事",其中提及破坏佛教"恶王"的线索,可对应为不同的外族入侵印度的历史事件。推论《迦旃延偈》"法灭故事"所依托的历史背景应在公元前3—2世纪,《迦丁比丘经》"法灭故事"的历史背景应在公元1世纪以后。《迦旃延偈》可能是目前所知最早涉及"法灭年代"预言的一部早期印度佛教文献。  相似文献   

2.
朱秀丽 《法音》2022,(10):54-59
<正>一、《今昔物语集》与观音故事《今昔物语集》(以下简称《今昔》)是日本平安末期的佛教说话集,按照佛教的产生与传播分为天竺(1-5卷)、震旦(6-10卷)、本朝(11-31卷)三部分,收录佛教故事、世俗故事共一千余篇。《今昔》最初编撰的目的就是弘扬佛法,劝化世人,然其作为说话文学之集大成者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今昔》对日本人的精神品格、文化艺术生活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不仅是后世《宇治拾遗物语》《古今著闻集》《三国传记》等说话文学编撰之基准,  相似文献   

3.
从《清凉传》的相关内容,不难看出佛教生态环保关注精神清净的特质。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被纳入佛教的世界图景,因而具有了佛国净土的特征。佛教对五台山的神圣化,对于促进人们形成尊重自然的观念具有重要意义;与五台山生态环境的神圣化相应,《清凉传》关于佛教信众的修行生活,也相对突出了修行人对五台山的虔敬,和对节俭简朴生活的崇尚,这些方面均具有生态环保意义;《清凉传》中还记述了众多与爱物护生相关的故事,这些故事一方面诠释了佛教戒杀护生的主题,另一方面突出了帮助众生解脱的精神层面,《清凉传》以故事形式阐述相关内容,能更好地让佛教爱物护生观念深入人心。《清凉传》中蕴含的佛教民俗文化内涵,对于塑造民众生态环保观念及行为方式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一目连戏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有史可考的剧目,因此通常都被视为"戏曲的鼻祖"。目连戏得名于它专演的内容是"目连救母"。这本来是一个佛教故事,源自于《经律异相》《佛说盂兰盆经》等佛教经典,讲述了佛陀的弟子目犍连冥间救母的故事。这个故事在佛经的记载中只是短短的几句话,只有一个简单的故事结构。唐、五代时期,各种变文(唐代的说唱体文学作品)对这个故事加以改编、加工,故事的情节也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5.
两千余年来,佛教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佛教文化与儒学、道教文化并称为中国三大主流文化,其中佛教文化的影响尤为广泛。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佛教艺术,在近代基本上是空白,多为临摹复制古代的佛教艺术,具有独立创造性的太少”。(古干语)。就佛教尊像的造像而言,也同样欠系统、完整,尤其是在图与文的紧密结合以及佛教艺术发掘的深度上更为欠缺。现在,一部规模为十卷本,集百余万文字、千余幅图像的《中国佛教尊像故事》填补了这一空白,该丛书第一卷《佛陀尊像故事》(原名《佛陀尊像图谱》),已于2003年岁尾由宗教文化出版…  相似文献   

6.
目前,关于五台山古舆图的研究中,所涉最多的就是对敦煌壁画《五台山图》的研究。《五台山图》绘制精美、场面宏阔,是一幅难得的佛教胜境地图。但是,除此之外,带有明显地理要素的其他佛教胜境图却也比较少见。而美国国会图书馆藏的《五台山圣境全图》就可以做为这方面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华严经》说:“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佛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传入中国两千余年,对中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说佛教》在普及佛教知识,弘扬佛教文化方面,为生活忙碌烦恼丛生的现代人点起了一盏盏智慧的明灯。这是一套图文并茂的普及读物。对佛法一无所知的人,还可以此作为启蒙读物。说启蒙,因为它通过《释迎牟尼八相成道》、《佛教常识》、《佛陀格言》、《禅门轶事》、《百喻故事》等一本本设计大方装帧精美的书,为你开启…  相似文献   

8.
侯冲 《宗教学研究》2013,(3):104-109
在介绍佛教斋供仪式文本《佛门请经科》及其学术史的基础上,比较了《佛门请经科》与《西游记》的内容,指出《佛门请经科》早于《西游记》,影响了《西游记》的成书,是《西游记》研究的新资料之一;《佛门请经科》及唐僧取经故事出现在佛教斋供仪式上的原因,是出于斋供仪式文本神圣性和权威性的维护与解释的需要。将《西游记》研究放在斋供仪式的背景下展开,可以开辟《西游记》研究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9.
徐冲 《法音》2023,(2):44-50
<正>自古以来,中印两国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了频繁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与其他国家之间冲突与对抗的文化交流不同,中印文化交流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而佛教东渐则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有“雅利安中心”之称的印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故事文学产地,印度本土的故事集以“海”“簇”为名,如《故事海》《大故事花簇》等,鲁迅就曾以“大林深泉”形容印度故事的丰富性。自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10.
李卓 《中国宗教》2018,(4):68-69
佛教舞蹈是指以佛教寺院为中心而发展起来舞蹈,或者是源自于佛教、带有佛教文化色彩的舞蹈,主要以供养佛菩萨或者弘扬佛教为目的,正所谓“巧把音声作佛事”。佛教舞蹈本源于印度古俗,是所谓的“舞祭”,在古印度佛教的无遮大会上通常也有乐舞。佛典中有很多关于舞蹈的记载。比如《妙法莲华经》云:“香花伎乐,常以供养。”  相似文献   

11.
传说摩尼教的创始人摩尼从中国学习了高超的绘画艺术,他在水池(或水晶盖)上画死狗的故事脍炙人口。波斯诗人尼扎米《五部诗》中的《亚历山大故事·光荣篇》中咏赞了此故事。《五部诗》中还赞叹了罗马画家和中国画家比拼技艺的故事。在《五部诗》的插图本中,也有对此两个故事的描绘。在波斯作家贾米的《玛斯纳维》、阿米尔·霍斯陆的《五部诗·亚历山大宝鉴》等著作中,同样有关于二画师竞技故事的叙述。摩尼画死狗故事的源头应与印度佛教文献有关,汉译佛教律典《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十六中的一个画师画死狗的故事可视为其源头之一。佛经中记载的二画师相争的故事,对波斯文学也有一定的影响。波斯语作品对画师故事的变形书写,反映了不同宗教之间的竞合以及三种不同文化(波斯、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相遇和互动。  相似文献   

12.
彭马田 《法音》2006,(5):33-34
首先请让我对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适时地创建该论坛致以敬意。面对一个受战火、挣扎和忧虑侵扰的地球,佛教的关爱精神及其和谐世界观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人类急迫的需要。佛教的伟大经典之一《法华经》描绘了一卷菩萨慈悲为怀的瑰丽画卷。菩萨寻求从再生和轮回羯磨之轮来拯救有知觉的芸芸众生。比如,在《本生经》佛陀转生的故事中,我们就听到佛的前世曾为大象、兔子或猴子。从这些画卷和故事,从佛教其他的诸多核心教理,我们得知保护地球上的芸芸众生是佛教伦理、教理和佛教实践的基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世界宗教和环境…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故事与宗教仪式的关联一直是学界研究热点。位于两广交界之地的南渡镇仪式剧《枉府西游》重构了学界对《西游记》故事与宗教仪式关系的研究思路。与以往学界认为《西游记》故事发源于原始傩仪等宗教仪式以及唐宋时期巫支祁水神崇拜等观点不同,南渡镇《枉府西游》仪式剧的形成表明:西游故事与明代成型的目连救母佛教度亡仪式剧具有更密切的渊源。从宗教仪式到仪式剧再到小说戏剧,目连救母故事演变为西游故事,故事载体和面貌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是"唐僧"而不是"孙悟空"构成这一故事演变的主轴。  相似文献   

14.
小和尚讲的故事出自《众经撰杂譬喻》,在《大庄严论忡也有类似的内容。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佛教提倡正信,反对迷信。有没有神通这回事?什么是神通?怎样正确看待神通?这个问题一时不好说。就佛教而言,神通是不究竟的,即使有神通也不能用来哗众取宠。佛教要求证得了生脱死的大智慧,断除个人因无明而生的烦恼。各种修行法门都是弓1导人求得解脱道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这个故事会给读者一些启发,从而更加了解佛教。(理净)六师:释通牟尼同时代的外道。三个和尚新传──理诤编 后素绘@理诤  相似文献   

15.
频伽藏》16500元《彬县大佛寺造像艺术》1000元《禅宗宗派源流》51元《科学常识答问》14元99年佛教常识台历8元《观世音应化灵异图像》附:《观音菩萨普门品三十二应相》1000元《中华大藏经》31800元(106卷)《中华佛典集成》(15辑精装)5800元《敦煌写经》330元/《佛教东渐》20元《地藏经法研究》20元《大智度论的故事》19元《佛教人物古今谈》36元(各大德撰)《清凉梵音》CD盘75元《王舍城的悲剧》(两碟)VCD50元佛教画藏系列:《名尼篇》120元/《释迦牟尼》120元《禅宗公案》12…  相似文献   

16.
梵呗清歌     
《三宝歌》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这次选登这首佛教歌曲,有其特殊因缘。 去年十一月,夏宗禹先生带了一盘录音带到北京医院看望赵朴老,这是上海音乐学院演唱的弘一法师歌曲,当时就放了一段《三宝歌》。 这首歌所用的音调有别于传统梵呗,带有较强的群众歌曲风格,经合唱队一唱,很难令人有聆听佛教歌曲的感受,由  相似文献   

17.
道宣的《续高僧传》编撰时,五台山有关文殊菩萨显化的灵异故事已在民间和僧界有了一定的流传。据文献分析,这些故事应该是华严信徒的宣教所为。《古清凉传》收集了这些灵异故事,并努力证明五台山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清凉山。而《古清凉传》的编撰以及会赜、惠祥多次奉敕赴五台山“检行圣迹”和朝拜活动,实出自武则天的授意。她登基后极力推崇文殊菩萨,借此把五台山塑造成国家层面的佛教中心,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日渐名扬天下。因此,武则天实是五台山文殊道场确立的始作俑者。她对文殊菩萨早期的崇奉以及五台山安舍利建塔,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大唐的佑护,个人性质突出;掌权后对华严宗派的重视,扩大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的影响等行为,则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18.
《本生》与《佛传》是佛教文本与图像表述的主要内容,但大多学者对这两个内容的研究,多以考证图像的出处,即辨识出图像出自什么本生故事或佛传的哪个情节,做到图与典的还原就终结了。这种范式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佛教艺术的研究方法,即辨识图像事实上只是研究的初步阶段,下一步的阐释,即如何解读这些画面才是研究的重点,但往往没有进行到这一步;二是对于图像资料与文本资料的利用来说非常浪费。因为这些材料对理解佛教经典与图像的关系、补充或纠正佛教史来说,更真实可靠。本文尝试从对《本生》与《佛传》的分析,来说明佛教发生与佛教史编撰上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靖居丛录     
《法音》1989,(3)
宋书袁粲传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许彦于绥安山行,遇鹅笼书生故事。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考其来自释氏《譬喻经》“昔梵志作术,吐出一壶”之事演绎而成。佛教之影响于文艺,当不止此,唐牛僧孺《玄怪录》杜子春故事渊源于玄状《大唐西域记》卷七婆罗痆斯国烈士池传说,即其类也。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7,(3)
<正>一佛教在北魏时期取得了空前的迅速发展;北魏是中国佛教关键的成熟期~([1])。然而,北魏鲜卑——这个崛起于漠北荒原的游牧民族,对于佛教的认识与接受,却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历史过程。佛教在北魏的传播是伴随佛教民族化、本土化的过程而不断进行的,也必然带有少数民族封建政权的特色;沿草原丝绸之路的佛教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魏书·释老志》云:"魏先建国于玄朔,风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