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袁超 《伦理学研究》2017,(4):100-104
国家的崛起离不开道德价值体系的支撑,中国唯有占据了道德高地,建立以自身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国际道德体系,才能够实现经济影响力到政治影响力或者战略影响力的转变,最终实现全面性的崛起。中国实现道德性崛起必须总结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并结合中国崛起的时代性和特殊性,充分把握当代世界潮流的发展趋势,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国际道德原则主张进行创新和升级,提出自身的道德主张,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崛起之路。  相似文献   

2.
技术的人文维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技术”的概念 ,如同“科学”、“人文”这些概念一样 ,要对其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是十分困难的。大致说来 ,对“技术”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狭义的理解 ;另一种是广义的理解。所谓对技术的狭义的理解 ,是指那种直接应用科学原理或与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密切相关的技术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技术”这一概念中的“技术”的含义 ,其实质就是“科学的技术”。例如 2 0世纪信息处理技术成为中心课题 ,电子计算机、雷达、集成电路等相继得到开发 ,电子数据处理技术朝着大容量、小型化和高速度的方向发展。[1] 这是最典型的直接应用科…  相似文献   

3.
道德记忆是人类运用其记忆能力,对其自身的道德生活经历进行记忆刻写而形成的一种记忆形式。道德记忆的价值维度,不仅在于它让我们记住了自己曾经有过的道德生活经历,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建构人类道德生活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内容。人类道德生活是由道德规范的强大生命力、道德文化传统、人类承担道德责任的事实等多种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类的道德记忆状况。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刻写道德记忆本身也是一种道德责任要求。它要求我们每一个人严肃、认真、负责地对待自己的过去。  相似文献   

4.
佛教道德的核心,是对善恶的取舍乃至超越善恶的出世追求,而善恶的缘起现象则展开为周而复始的因果循环与无始无终的因果洪流,在消解了善恶的第一因的同时,保持了善恶的无限相续。在佛教看来,善恶因果的主体承担者和善恶因果本身,因为远离常、一、自在等实体特征,才使得世间现实和出世间追求具备逻辑可能性,其逻辑可视为真如、缘起体用不二,是立体、辩证的逻辑,而非平面、形式的逻辑。  相似文献   

5.
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为未来社会制定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我们在现阶段的重大任务是为实现这一目标创造各种条件。这种创造条件既要从经济、政治等制度的显性方面努力,也要从道德价值观念等隐性方面用功。从伦理学的角度看,道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缺少了这一方面所谓发展就不是真正的发展,更谈不上全面发展。因此,在现阶段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创造条件,必须建构有利于这种发展的现代道德。一、活动、关系和个性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当代生命科技在拓展身体的功能空间,使身体的功能得以延伸的同时,也日益渗透到身体的内部,并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技术与身体的交互作用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一方面,人按照自己身体的需要使技术表现出适合身体需要的人文性;另一方面,技术又以现实的存在影响人的价值、目标。身体在被技术异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技术,使技术依身体的需要而发展。技术对身体的异化和控制必须与人类文化和技术与境相适应,以维护人的尊严和自我存在为前提,恪守技术伦理的底线,遵循基本的道德共识。

  相似文献   

7.
当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存在的各种关系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产生了很多具有道德歧义性的社会难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传统的伦理学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也难以为解决这些道德难题,走出道德困境,提供一个合理的理论指引和现实的解决方案.由此,以研究和解决道德难题为基本使命的应用伦理学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心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整合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心理学主张将不同区域的文化为背景来比较不同区域人群的心理共同性和差异性,它侧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区域心理与行为差异的研究,而区域心理差异的形成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人文地理学作为与区域心理学相呼应的学科则在很大程度上给与区域心理学很大的支持。因此,他们之间的整合既有利于区域心理学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中国社会群体刻板印象内容的维度及指标。方法:预研究通过88名被试筛选描述中国群体刻板印象的形容词;研究1测量217名被试对8个中国社会典型群体刻板印象,并构建因子模型;研究2通过272名被试对因子模型进行验证。结果:(1)建立刻板印象内容的热情和能力二因子模型,以及道德、社交性和能力的三因子模型;(2)三因子模型较优于二因子模型;(3)获得中国群体刻板印象内容的17个形容词指标。结论: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由道德、社交性和能力三个维度构成。  相似文献   

10.
法治建设作为良法的现实运动过程,离不开道德在价值精神和行为规范层面所提供的有力支持,而道德自身的特质也表明其确实可以在法治进程中有所作为。这种道德对于法治建设的支持,集中在对法治建设进行伦理论证和为法治建设提供道德立法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伦理学涉及行为中的人.伦理学是关于善(Guten)的学说.作为自由的、有理性的存在者,我们能够在其中发现幸福.然而,"幸福"并不是简单的,主观上的满足,而是根据理性的尺度实现了理想.因此,伦理学涉及到对"主观真实性"的条件的分析.一种美德伦理学断言:这些条件首先在于拥有德行.根据传统的理解,道德德性是人类人格的表达,因此,在真理和理性中视为好的东西,在主观上也作为好的呈现出来:即道德德性对于行为主体的理性来说是情感上的需要.道德德性针对行为主体对善的情感需求来提高实践理性,特别是在能力方面,也包括认识道德上正确的事情并且有效地实践.因此,道德德性就存在两方面的任务,即人类学和认知实践的二重任务,而没有借此定义道德义务,或过多地对道德原则、规则或规范进行理性地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个人品德建设:道德建设的个体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历史上,道德建设经由私德涵养和家庭道德建设,到社会公德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再到个人品德建设的历史发展和逻辑演进,以及当今中国由包括个人品德建设在内的完整道德建设体系的构建,凸显了提出个人品德建设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意味着个人品德建设是对道德建设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同时,不论是从道德建设的主体而言,还是从个人品德建设在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都应该将个人品德作为包括社会公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家庭美德建设在内的一切道德建设的根底。  相似文献   

13.
气候责任是一个崭新的理念,包括道德与法律两个维度,前者是后者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气候责任是否构成对世义务存在理论争议。鉴于温室气体的全球流动性和排放影响的全球性,虽然气候责任尚未发展成为一种获得普遍承认的对世义务,但在人类所面临气候变化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的挑战下,其终将完成由道德责任向法律责任的转变。气候责任理念的确立无论在全球还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指导层面,都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发挥应有的影响力,都需要决策者将气候责任作为重要的理念支撑。  相似文献   

14.
宗教及其道德从意识形态和社会功能上说 ,是对人性的压抑和否定 ,但从宗教文化上说 ,它的产生是文明社会的产物 ,是人类精神的自我超越 ,它折射出的是人类的精神需求和对自身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5.
<正>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廖小平教授的《代际互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代际维度》于2009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针对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研究普遍缺乏学理性、忽视社会转型的影响和成年人因素等不足,试图从学理上把当今中国未成年人道德建设放在社会转型时期由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所构成的代际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基于社会道德秩序之再建构还是作为法治的应有内涵,道德法律化都证成了其存立的正当性。伴随着我国城市立法中道德立法的不断深入,道德法律化存在的风险及其限度再次成为关注的问题。从"权利"视角探讨道德法律化对法治建设以及道德秩序之构建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道德法律化的限度,期待为实现法律与道德两种治理秩序的良性互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深入研究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规律、机制,寻找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新视角、新途径,是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和急迫的问题.应该说,我国对于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是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的,但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多样而复杂.  相似文献   

18.
从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价值维度看“人文关怀”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俞吾金和杨学功二位学者就马克思的人文关怀与实践思想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很有意义的争论。本文是一个简要评议,所持基本立场是: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包含许多维度,其中首要的是价值维度,即把实践作为世界的价值本质、人的终极价值,亦即价值本体来看待。  相似文献   

19.
一个有效的理论必有其有限的边界,把握以人为本的边界限度是科学地应用之的前提.以人为本理解泛化进而使用的滥化现象应当引起警惕.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性、目的性和人民利益的至上性,是对权本论、物本论和神本论等的否定.应当避免用以人为本取代具体的法律和规则,模糊道德责任的具体分工和特定担承,以感情取代理性,这是科学贯彻以人为本精神时必须把握的边界.  相似文献   

20.
宗教地理学     
宗教地理学宗教的分布、发展及传播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可以成为一种特殊的人地关系。宗教地理学是地理学和宗教学之间的交叉边缘科学。主要内容包括:一、宗教的起源地、分布和传播。宗教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空间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扩大了宗教的活动区域,增加了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