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申荷永 《心理科学》1993,16(6):369-370
几千年前,在我们汉字形成之时,即衍生了一种具有文化与民族特色的“心理学”。在汉字的结构与意义中,包含着中华民族对人之心理与行为的认识与理解。一、关于心的概念心是汉语中最古老的象形字之一,原形为(?),一看便知是表示“心脏”的符号。但中国古人所用的“心”,有着极其深刻的蕴含。首先,就心作为心脏而言,它表示了心脏,但也并非只是一生理学的术语,并非只指人体中的一  相似文献   

2.
论进化心理学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机制”是进化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对这一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对整个进化心理学理论的理解。该文尝试从心理学其它相关学科的角度,对这一概念的性质进行充分的解读与分析,同时也指出进化心理学“心理机制”理论之明显误区,并在此基础上对进化心理学价值之所在给予充分的彰显。  相似文献   

3.
《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申荷永  高岚 《心理学报》2000,32(3):348-352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易经》素有“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称誉。当代心理学史家把中国看作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容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和独特的心理学体系。对此,作者以《易经》为基础,通过易经中所使用的“心”字,易传中所发挥的“心”的意义,和《易经》卦象中所表达的心理的象征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易经》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心理学”,以及这种中国文化心理学对于当代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阎书昌 《心理学报》2018,50(8):920-928
据史料表明, 中国人执权居士于1872年在《申报》上首创了学科名称“心理(学)”一词, 这要早于日本学者西周1875年公开使用“心理学”一词。本文判定晚清的持平叟、执权居士、持平子、持平居士、公道老人均系同一人, 即朱逢甲。朱逢甲饱读经书, 国学底蕴深厚, 并在襄助传教士办报纸过程中接触到了西学, 具有了现代学科意识。1871年, 他在讨论中国传统相术时, 曾在心理学意义上使用过“心之理与事”一词, 为其创制“心理(学)”一词奠定了基础。中学与西学的交融与碰撞是朱逢甲创制“心理学”这一学科名称的时代与文化背景。尽管“心理(学)”一词首先由中国知识分子创制, 但因西学在中国晚清时期发展的延缓和曲折, 故没有像日本学者西周使用“心理学”一词之后在日本学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如何实现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是中国心理学工作者们长期探索的课题。最近,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关于心理和谐概念的提出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1]中首次阐述了社会和谐与心理和谐的关系,并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中共中央文件如此论述心理学问题还是第一次,这不仅对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且对于我国心理学界实现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努力提供了重要契  相似文献   

6.
惠能及其开创的禅宗的核心思想“明心见性”是明白“心量广大”。它包括如下几层含义:(1)“本心”中所包含的估量标准或尺度广大;(2)“心”度量、衡量、审度的对象众多,范围广大;(3)“心”的容量广大;(4)人心的耐受程度和转化能力强大;(5)人心的范围广大和创造力强大;(6)人的心态积极强大。“心量广大”具体体现在平常心、包容心或宽容心、认知力、精神力、心理能量等几个方面。“心量广大”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蕴含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国文化精神,“道德自律和躬身自省”的中国文化伦理与价值追求,“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和人文情怀”的中国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由此来看,惠能的“心量广大”思想在当代社会仍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对当代文化建设,社会道德构建等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傅斯年是被忽视的近代中国心理学人, 他与心理学渊源极深, 不仅是近代科学心理学思想的学习者、传播者, 也是科学心理学思想的践行者。傅斯年学习心理学前后共12年, 写有《心理分析导引》专著一部, 最早翻译麦独孤的《群体心理学》, 另有《性命古训辩证》等哲学著作和多篇文章阐述其心理学观点。傅斯年认为中国近代学术包括心理学研究必然走向科学化, 做出“科学化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的基本判断, 将“有群众无社会的无秩序取向” “心中无主义的心气薄弱性” “万恶之源的家庭教育”作为当时民众心理发展的三大障碍, 并倡导民众确定一个健康的、即物穷理的、积极努力和纪律约束并存的人性观。傅斯年参与了“中研院”心理研究所、中山大学和台湾大学心理系的创建, 与蔡元培、汪敬熙、唐钺、苏芗雨等心理学人关系密切, 共同推动了科学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早期中国心理学学科建设, 其一生中存在一条选择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 离开心理学又助推心理学和运用心理学的心灵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8.
对心理本质的不同理解是造成中西方心理学传统的主要分野之一。受西方哲学中追求理性和逻辑的逻各斯主义影响,西方主流心理学着重刻画人类心理的理性一面。中文语境下的心理学传统则存在明显反逻各斯立场,它更重视心理的情感一面,力图通过情感的体验而说明自身心理的真实存在,重视发挥自身心理的作用,通过其功能来认识心理。中国本土心理学应注重传承这一本土传统,建立人文主义导向的理论视角,直面人生意义、生存价值等"主观性"主题,以对自身文化心理充分信任的姿态展示中国人的心理世界并与世界同行进行平等的交流。  相似文献   

9.
百年来,中国心理学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当今中国心理学在西方科学心理学的影响下,仍存在不以人的整体为研究对象、还原论和机械论等局限,这导致中国心理学在服务中国社会现实问题上存在不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两个结合”,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为我们打造具有中国风格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心理学在面对中国国家和社会发展问题时,必须认识到人具有生物、心理、文化、社会、政治等多维复杂属性,必须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回答“什么是人”的根本问题,人的心理与思想、人的属性及其发展、现实中的人的行为规律、人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求等问题。重构中国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根本遵循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以丰富当代中国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中医心理学整体性特征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的人文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 中医心理整体性特征中人文精神内涵中医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研究侧重人体系统联系的整体性 ,使得整体性成为中医心理学理论的重要特征 ,如中医的“五态人”的人格类型划分法 ,把人格特征置于阴阳相互对立和依存的关系之中去理解。在中医学研究致病内在因素中 ,注重研究情志致病因素 ,重视心理与生理的“心身合一”的相互影响 ,强调心理对生理的反作用。在心理状态的调整方面 ,注重心理与环境的和谐与联系。中医心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由中国古代医学实践中逐渐积累演化而来的 ,从它的文化渊源看 ,深受古代道家和儒家思想影响。道家创…  相似文献   

11.
Contemporary Russian sensory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uses the notion of a “dark sense,” referring to the background of bodily sensation, especially of the position and movement of the body. The physiologist Ivan Sechenov introduced this language in the 1860s in the context of arguing for a physiological basis for scientific psychology. The muscular sense (the term preceding modern notions of kinaesthesia and proprioception) thereafter featured in the many talks and journal articles he presented to spread scientific enlightenment.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history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It does so in the light of Soviet representations of Sechenov as a scientist who substantially contributed to the Leninist materialist–realist theory of knowledge. These representations assessed Sechenov’s discussions as a breakthrough in world scienc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organism as a self‐regulating material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purposes and pressures driving Soviet historiography. The paper confirms the historical importance the sense of movement has had in realist theories of knowledge of the world; and it contributes a previously unknown chapter to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将心理学视为一门学科同时也是一种职业的前提下,超越各种具体条件和内容之上对心理学进行了总结。为此,考察了心理学在其发展中所体现的规律性,为了更好地表达,可以称之为从心理学历史所归纳出的“经验教训”。首先,从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可以总结出6条规律:1)心理学具有双重学科的地位。心理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综合了生物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研究方法的“桥梁”学科;2)必须以实验学作为方法学的指南;3)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的整合利用;4)需要接受各方面的启发;5)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相互补充;6)心理学在科学发展史中的学科力量。从将心理学视为一种职业来考察心理学发展史,还可以看到3条普遍的规律:1)职业化的快速发展;2)需要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双向交流;3)跨学科专业知识的相互启发  相似文献   

13.
苏佳佳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20,52(3):386-398
西方“具身认知”心理学与赋存在中国文化里的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体知”心理学思想息息相通, 而中国文化又有其独异于西方文化的“身体”智慧。文化的源头实为神话。追根溯源, 本文主要从具身认知的视阈中将中西方神话中“身体”的角色两相比照, 首先从本体论维度以现象学诠释的方法来描述神话的身体母体是如何生成的, 并以天地开辟神话、万物肇始神话和人类起源神话为例揭示中国“身体”的本体论特色—— 一元论; 其次再从空间维度以概念隐喻的理论来剖析神话的身体现象学场域是如何延展的, 并从物我同一角度、天人交感角度和人神相通角度来彰显中国“身体”的空间维度特色——气论; 最后再从时间维度以社会建构理论来解构神话的身体是如何在时间场域中流变的; 并从社会、文化和历史三个层面来表达中国“身体”的时间维度特色——易论。通过从中国神话故事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具身智慧”, 以期为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科学心理学起抛砖引玉之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心理学正处于分化过程之中,其中两个明显的例证就是: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及人文心理学的分化,以及对心理学研究和服务成果的评价标准摆脱SCI的束缚.这背后深层的原因在于,若以科学哲学认识论的视角,人类的知识大致可分为可靠有用的知识和无用虚幻(伪科学)的知识,可靠知识又可进一步分为科学的知识和非科学的知识.心理学从诞生之日起...  相似文献   

15.
舒跃育  石莹波  袁彦 《心理学报》2019,51(9):1068-1078
在学科的主流叙事中, “科学性”被视为心理学的基本特征。长久以来, 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为心理学提供了学科精神内涵。具体而言, “操作性定义”和“证伪标准”成为了心理学“科学性”甚至知识的合法性的判断标准。可心理学的这个方法论基础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 并非所有的科学概念都可以给予操作性定义; 其次, 全称存在命题和统计规律无法经验证实和证伪; 其三, 共有的自然科学方法不足以体现心理学的独特价值。因此, 来自于成熟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并不足以为作为独立学科的心理学奠基, 心理学背后的本体论承诺对本学科的方法选取有自己特殊的要求, 只有本体论承诺才能为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提供逻辑起点。重新反思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逻辑基础, 对于解决学科分裂危机具有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的历史编纂学:后现代主义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08,40(5):626-632
后现代主义思潮深刻影响了心理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传统的心理学历史编纂学接受真理的符合论,认为心理学的发展史是一维的和历时的。它习惯于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中寻找某些“中心”或“标志”,并假定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心理学所面对的是同一主题。但是后现代主义的心理学历史编纂学强调了历史的社会建构特性,认为心理学史叙述的并非一种“客观实在”,而是史学家的一种话语建构。后现代主义的心理学历史编纂学使得心理学史家更明确的意识到历史知识的主观性,有助于心理学史家认识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和意识形态问题,正视文化视角造成的认识差异,因而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As a confluence of unique values and activities, the collective practice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is difficult to characterize in a simple way. Increasingly, however, professional contexts are laden with pressure to define any practice—from library work to medical interventions—in the orderly, compact language of traditional science. This trend has historically been resisted in the field by those sensing a fundamental lack of fit between the fluid, emergent aspects of community psychological practice and the fixed, precise language of classic science. In response to this “language–practice gap,” some have attempted to adapt the traditional language of science to better fit the field's practice, while others have explored alternative languages of practice seemingly more indigenous to the messy “swamp” of actual communities. While the former effort leaves some theoretical contradictions intact, the latter tends to discount scientific identity entirely. This paper proposes a potential step forward by resituating questions of disciplinary language and identity within a current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where the nature of social science itself remains sharply contested. This suggests shifting attention away from “should we be a science?” to “what kind of science might we be after all?”; in turn, alternative languages may be re‐cast as legitimate contributors to a kind of science more authentic to human communities—even a viable “science in the swamp.” One such language–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is presented as a particularly valuable supplement to traditional science. Illustrations highlight ways that hermeneutics may advance the formal language of the field towards a closer fit of what actually happens in practice, while preserving and even bolstering the empirical rigor and scientific identity of the field.  相似文献   

18.
姜永志 《心理科学》2013,36(2):496-500
摘要 辩证心理学和交互行为心理学是近年对心理学理论建设和方法论改革影响较大的心理学取向,它们可以共同归纳到心理学的情境交互作用理论体系之下。情境交互作用理论体系打破了传统心理学只关注意识、行为和心理机制的单一维度,认为心理学应该关注机体与情境交互作用中的意义。文章对辩证心理学和交互行为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和主要假设进行了详细阐释。最后对情境作用理论体系对当代心理学的影响和启示进行了说明,可以为未来心理学的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服部宇之吉的《心理学讲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阎书昌 《心理学报》2009,41(5):464-470
日本学者服部宇之吉的《心理学讲义》(中文版)形成于他自1902年在中国京师大学堂开始的心理学教学活动,出版于1905年11月。该书在日本发行而在中国发售,它是面向中国学生的心理学教材。服部宇之吉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了科学心理学教材,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学意义。《心理学讲义》具有明显的进化论取向以及为教育服务的倾向。服部宇之吉的心理学教学是现代科学心理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传播的开端。《心理学讲义》是以知、情、意三分法为基础的心理学体系。中国早期心理学术语与日本心理学中的同形汉字有着紧密联系,服部宇之吉直接采用日本心理学界通用的术语以解决汉语心理学术语的创制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