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2018年5月26-27日,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周易研究》编辑部、中国周易学会主办,韩国庆北大学校人文学术院、茶山学术文化财团协办的"第二届东亚易学国际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来自韩国首尔大学、庆北大学、成均馆大学、岭南大学、仁济大学、建国大学、翰林大学、韩国国学振兴院、韩国茶山文化财团、日本东京大学、巴黎第七大学、新加坡孔子学院、香港教  相似文献   

2.
由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东亚价值观”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8月11~1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来自日本、韩国、美国、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与东亚价值观、东亚价值观的特质及其成因、传统东亚价值观的现代转化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东亚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东亚价值观的形成,其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对此,北京师范大学的郑万耕教授认为,《周易》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价值理念,其中“保合太和”、“天…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韩国成均馆大学东洋哲学科共同发起,"第二届中韩哲学讨论会"于2005年1月11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中韩两国的近30位学者参加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王青 《哲学动态》2005,(10):70-71
"明治哲学与东亚近代哲学的转型"国际学术会议于2005年8月6~7日在延边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华日本哲学学会及延边大学共同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提供后援.出席会议的中国、日本、韩国学者们围绕"明治哲学与东亚近代哲学的转型"这一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彭耀光 《哲学动态》2005,(12):54-56
由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东亚价值观"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8月11~1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来自日本、韩国、美国、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与东亚价值观、东亚价值观的特质及其成因、传统东亚价值观的现代转化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刘京菊 《哲学动态》2001,(10):24-25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中国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所于 2 0 0 1年 6月 2 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了“东亚哲学与 2 1世纪”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是在张立文教授主编的《东亚哲学与 2 1世纪》系列丛书出版后 ,为促进对东亚哲学的深入研究而召开的。会议汇集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学者 40余名 ,学者们围绕会议主题各抒己见并展开讨论。现将会议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东亚哲学及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意义是本次会议讨论的热点问题。张立文教授…  相似文献   

7.
“哲学与文化”课题组:研读《实践与文化——“哲学与文化”研究提纲》后,感触良多,得益非浅。既然一定要我提些批评意见,提提问题,那我只好班门弄斧了。(一) 作为“七五”规划项目的“哲学与文化”课题,《提纲》在展示实践与文化方面尽  相似文献   

8.
2001年6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中国 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所 围绕张立文教授主编的《东亚哲学与21世纪》系列丛书在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了“东亚哲 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 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学者共40余人出席了会议。现将会议内容综述如下:一、对东亚哲学及理论研究成果的肯定《东亚哲学与21世纪》系列丛书从传统文化与现实需要两个层面,对东亚各国文化哲学作了 宏观和微观的探讨,并提出和合理念作为东…  相似文献   

9.
林琳 《周易研究》2012,(5):94-96
2012年8月29—31日,由韩国周易学会、岭南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中国周易学会、山东大学易学与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德国埃尔兰根一纽伦堡大学国际人文学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周易的全球化与在地化”第二届国际周易学术大会在韩国岭南学派的中心——岭南大学隆重举行。韩围周易学会会长、  相似文献   

10.
闫平 《哲学动态》2007,(7):73-75
在中韩建交15周年、中韩交流年开启之际,由中国伦理学会主办、陕西师范大学和陕西省伦理学研究会承办的“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于2007年4月14~16日在古城西安召开。来自韩国、日本以及国内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伦理学者近150人参加会议,提交学术论文130余篇。与会学者围绕“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的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一、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关于弘扬传统伦理文化的方法论。有学者认为,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文化的生命结构是“形”与“神”的统一。文化其“神”是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核心价值,文化其“形”是文化所生长和依…  相似文献   

11.
The paper presents an argument against a metaphysical conception of logic according to which logic spells out a specific kind of mathematical structure that is somehow inherently related to our factual reasoning. In contrast, it is argued that it is always an empirical question as to whether a given mathematical structure really does captures a principle of reasoning. (More generally, it is argued that it is not meaningful to replac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a thing by an investigation of its a priori analyzable structure without paying due attention to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it really is the structure of the thing in question.) It is proposed to elucidate the situation by distinguishing two essentially different realms with which our reason must deal: the realm of the natural, constituted by the things of our empirical world, and the realm of the formal, constituted by the structures that we use as prisms to view, to make sense of, and to reconstruct the worl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is vantage point may throw light on many foundational problems of logic.  相似文献   

12.
“外部的思想”与“横向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杰 《世界哲学》2009,(3):5-20
形而上学是一种以“再现”方式不断重复的同一性活动,它把瞬间的判断加以凝固,做出“必然性”的结论,并同时排斥精神的其他可能性。“外部的思想”是对形而上学精神传统的暴力,它认为“再现”最终会导致一种陌生事物之间关系的差异活动,这种关系遵循一种“横向的逻辑”。“横向的逻辑”放弃关于事物“起源”的假设,也就是不假定时间与空间中的“某一点”和“其他点”比照具有特权地位。事物不是按照某个中心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而是无数个彼此毫无关系“点”的陌生合作关系促成的,而这样的合作关系具有任意性。在“横向的逻辑”中,用很多“出发点”或者“精神的拐点”代替独一无二的“起源”。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向称儒、释、道三家(或称三教).自汉魏以来,史家多以"道家"一名混称老、庄之道家与张陵之道教.而"道学"一名既可指称"黄老之学",又为"宋明理学"之代名词.近世以来,学术界引入西学的概念,严格区分"哲学"(Philosophy)的道家与宗教(Reli-gion)的道教.而另外又有以"道学"之名涵盖"道家之学"者.而自19世纪以来,西方汉学界又以英文之Taoism或法文之taoisme统称中国的"道家"与"道教".于是,"道家"、"道教"与"道学"名称的内涵界定与使用范围遂成为学术界多年以来致力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拟从宗教文化与历史学的角度,通过考察道家思想衍变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即先秦老子之学与庄子之学,秦汉黄老之学,魏晋玄学,隋唐道教重玄学与宋元道教内丹心性学,来探索"道家"、"道教"与"道学"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笔者主张,"道家"一词可作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狭义的"道家"概念,就是确指自先秦老、庄之学,秦汉黄老之学至魏晋玄学的道家学术流派;另一种是广义的"道家"概念,就是既包括原来先秦自魏晋的"道家"学术流派,也包括东汉以后创立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这样,既对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哲学的"道家"与宗教的"道教"作出了明确的区分,更为重要的是表明了我们尊重自身文化传统的学术立场.至于"道学"的名称,笔者认为无论从历史的层面还是现实的层面都易于与原有的文化现象"理学"发生混淆,为学术长远计虑,使用似宜慎之.  相似文献   

14.
15.
中文语境下的“心理”和“心理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钟年 《心理学报》2008,40(6):748-756
“心”或“心理”等词语在汉语中有相当长的历史,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反映了中国人关于“心理”的认识。中文的“心”往往不是指一种身体器官而是指人的思想、意念、情感、性情等,故“心理学”这三个汉字有极大的包容性。任何学科都摆脱不了社会文化的作用,中国心理学亦曾受到意识形态、科学主义和大众常识等方面的影响。近年中国学者对心理学自身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对“心理”和“心理学”的理解或许有助于心理学的整合,并与其他国家的心理学一道发展出真正的人类心理学  相似文献   

16.
价值判断的对象并不仅仅包括各种行为方式,[1]也包括各种语词。“合理性的”这个术语是这样一个语词:具有了合理性的就是善的。在刚刚过去的几十年间,作为对所谓的“西方的合理性”的某种反动,人们之所以开始谈论“多种合理性”———这是一种特别被后现代主义者提出的主张,很可能原因就在于此。在这里,我并不打算详细论述导致这样一种主张出现的各种历史发展。我只想使自己限于———在与这次学术讨论的主题有关的各种概念所具有的学术框架之内———详细考察这些概念:这种框架就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争论。作为与“古代”、“传统”、“…  相似文献   

17.
生态伦理中的"是"与"应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袁祖社 《道德与文明》2002,(3):52-54,66
西部大开发实践活动的展开、深入 ,需要营造一种必要的“伦理化的社会环境”,呼唤一种为西部社会群体所需要和普遍认同的新伦理价值观念 ;这种新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基本精神 (个性追求、内在气质 )和集中表述应该是 :“生存本位”的新发展伦理价值观 ,即 :以发展求生存 ,以发展促生存 ;新发展伦理价值观所包含和要求的伦理规范及其现实践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竞争与合作的良性博弈——新发展伦理价值观的实现机制 ;二是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和谐——新发展伦理价值观的理想目标 ;三是“社会”与“国家”的功能分殊——新发展伦理价值观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9.
思孟五行与乐有密切的关系.<史记·乐书>不仅保留了思孟五行,而且以汉代五行图式,凸显"聖"德的地位."聖"居中,含容"仁义礼智",君位,宫音,土德,具有包容、为主、统合、生生的意蕴.<荀子>、<中庸>,特别是<孟子>与<孟子字义疏证>中有不少关于"聪明聖智"与"天德之知"的材料.戴震的发挥,深得思孟五行的个中三昧.与"聪明"相联的"聖智"是一种"神明"、"天德",是对"天道"的体悟或神契,是体验、接近超越层的"天德之知".切不可从知识论的视域,特别是主客对待的认识论的角度去理解思孟五行.思孟五行是具有终极信仰的、以天道观为背景的"天人聖智五行观",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形上学的思想,其枢纽是"聖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