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佛道二教在发展中相互斗争,又彼此融合,相互间的交融渗透在用语上也有所反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揭示其用语交互影响的事实是研究佛道关系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文章以六朝的上清经为考察对象,发掘出一批深受佛教影响的用语,它们无疑是佛道二教的交融渗透的直观体现.  相似文献   

2.
语言与文化交互影响,彼此渗透,文献的用语可能受到它所蕴涵的思想文化的影响,东晋南朝上清经中的一些词语即有很深的宗教文化印痕.文章考察了道家思想及道派文化对上清经用语构造及意义的影响.研究表明,从文化的角度解剖这些语词,对治宗教学、语言学、文化学都有作用.  相似文献   

3.
关于《上清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探讨《上清经》与上清派的命名、《上清原统经目注序》的撰作时间和作者以及东晋《上清经》的成书等问题。着重考察了华侨、杨羲、许谧、许翽等制作的首批上清经、传、诰的情况,并列书名、篇目;同时指出《上清经》的某些复杂性质。本文对与经书相关的道教分派标准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东晋中叶至隋前上清派所尊奉的上清经,经过国内外学者多方考订,时代总体明确可靠,是我们研究早期道教及魏晋六朝社会的重要经籍。然而,由于这些经文在流布中,辗转传抄,鲁鱼亥豕,讹误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价值的发挥。在将经文制成可靠的电子语料时,我们对经文间的相互征引和讹误情况有了较为具体的认识,就早期道教典籍整理的重要性、繁重程度及整理方法有了一些看法,姑草成此文以就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5.
道书分类法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概述、评论有关道书的各种分类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新的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6.
杨仁山为晚清最重要的佛学推动者,少有人对他笔释道书作过探讨。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杨仁山欲触通佛志,以佛能道的努力及其内在动机。  相似文献   

7.
中古时期的道教文献具有较高的语料价值,是中古汉语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许多在六朝时期道书中出现的新词与中土其它文献的词语可相互比对。在词汇双音化的过程中,大部分是以并列式合成词的形式产生新词。文中的"陪负"、"陪填"、"劬剧"、"秽殗"、"扰竞"等即属此类。道书新词不仅可夯实中古词汇系统,对于辞书释义也具有很好的匡补作用。  相似文献   

8.
Both thinkings on Dao i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metaphysics in Western philosophy investigate things on a spiritual level that transcends experience, but there are incommensur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he objective of “metaphysics” is ontological knowledge about n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pistemological “truth-pursuing”. Western metaphysics is thus a “metaphysics of nature”. Dao in Chinese philosophy, on the other hand, more often manifests itself in “good-pursuing” by means of the internal, experiential pursuit of moral stature and spiritual security. Philosophy of Dao is thus a “metaphysics of ethics”. The cause of this difference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ational tradition of the West, characterized by the dualism of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and the moral tradition of China, characteriz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man and nature. __________ Translated by Zhang Lin from Lunlixue yanjiu 伦理学研究 (Studies in Ethics), 2007, (4): 62–65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形上之道”与西方“Metaphysics(形而上学)”两者都是对超经验的形上事物的研究,但是也存在着根本的不可通约的区别:“形而上学”是着眼于从认识论求“真”的角度来研究的关于自然本体论的“知识”,即“自然形而上学”;而中国的“形上之道”更多地表现为求“善”的内心体验式的对道德境界的追求和精神寄托,即“道德形而上学”。产生区别的内在原因是传统西方以“主客两分”为特征的理性传统与传统中国以“天人合一”为特征的德性传统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六朝上清经是以阴阳五行理论作为基础展开论述的,但上清经对阴阳五行理论的运用并不是一袭其旧,而是有所选择和发展的.这种发展集中体现在上清经出现的五行配数观念之中.上清经书以一和十二配属中央土,而以三五七九分别配属南方火、北方水、西方金、东方木的独特模式,导源于汉末纬书,经过魏晋道气理论的成熟而发展为《灵宝五符》中的五方天气理论,最后被上清经用作论述上清道法的基本框架.它是魏晋道派在统治者禁言阴阳五行灾异的环境下新创的理论,而其创造的思想基点则是道教一贯的重阳思想.在这套五行数模式下,上清经实现了“道”与“术”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1.
六朝儒学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为文本,通过对六朝儒学的代表人物皇侃的儒学思想的分析,发现其中的内在矛盾,以一种新的视域解释六朝儒学的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该文选自法国马伯乐《道教与中国宗教》(Henri Maspero,Le Taoism et Les Religions Chinoises,Edi-tions Galllimard,1971)中"六朝时期中国人宗教信仰中的道教"(Le Taoisme Dans Les Croyances Religieuses Des Chinois A L’Epoque Des Six Dynasties)一章,第293页至330页。  相似文献   

13.
蒋子文信仰是六朝时期盛行于今南京及其附近地区的一种巫觋鬼神信仰。其信仰兴起的时间当在公元211年或219年,其形成的关键原因在于孙权迎合江东民众普遍信仰的“江东化”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14.
何德章 《学海》2005,(2):16-24
六朝时代是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在魏晋南北朝总的衰退背景下展开的,不利的气候环境以及开发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灾害都影响着南方开发的深度与广度。在南方社会经济发生了有别于汉代质的变化的同时,汉代发展落后的局部地区后来居上,远远超过汉代水平;但一些汉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却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迹象,长江流域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并非都呈上升趋势。在六朝这一特定时期,大族广占依附人口及封占山水,是南方开发中必要的先进生产力形式,应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5.
汉魏六朝道教无论是早期的太平道、五斗米道、符派、丹鼎派,或者是稍后的上清派、灵宝派等,都追求长生久视,羽化成仙,在这些道派的经典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黄庭经》、《养性延命录》中,其养生思想主要表现为养身、养神两个方面,最后发展为性命双修,经历了一个从贵生到养性的过程。道教养生思想建立在《老子》、《庄子》的养生理论之上,《太平经》在《庄子》关于“气聚则生,气散则死”的生命构成说的基础上,综合《淮南子》“形”、“神”、“气”三者之关系,提出了“爱气养神”、“自爱、自好…  相似文献   

16.
在六朝隋唐时期的佛道之争中,“自然”与“因缘”的辩论是思想理论层面争论的焦点。六朝道教用“自然”否定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同时又积极地吸收佛教的“因缘说”,但是仍不能克服“自然”与“因缘”之间的矛盾。隋唐道教通过吸收佛教的空观学说,整合自然与因缘的关系,确立以“自然”为中心的调和论,这一说法后来成为道教的共同认识。  相似文献   

17.
胡阿祥 《学海》2005,(2):25-35
六朝概念的把握,包括朝代内涵、时间起迄、空间范围、一贯性相共通四点。六朝文化的研究,应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五个方面展开。开展六朝文化研究的前提,是了解研究状况、熟悉基本文献资料、重视文物考古资料。拓宽加深六朝文化研究,则需做到胸有成竹、更新认识、追求创新、经世致用  相似文献   

18.
以早期传译佛诞经文为支持,汉魏六朝时,如浴佛、行像、散花、伎乐表演、造幡求福等印度传统佛诞节仪先后被引介进入中国,而如施斋、抄经、造像之类非印度传统佛诞节仪也在地方化过程中先后被增衍出来,最终把佛诞日这样一个宗教性的纪庆日子演变成了中国人的一个岁时节日.就中展示出来的,既是一个佛教文化传播的过程,更是一个中外文化变迁的过程.讨论佛教中国化问题,这个过程为我们揭示出了许多值得关注的细节.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六朝时山水审美独立意识的发现,和山水绘画美学理论的建构,都受到了道教包括其美学思想的重要影响。山水绘画美学的三个重要命题“澄怀观道”、“明神降之”、“气韵生动”,都受到了道教美学思想“道”美论、“明神”或“神明”的宗教化审美体验论、“生”美观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参考了大渊忍尔、小林正美、柏夷(Stephen R. Bokenkamp)和王承文等人的研究成果,以现存灵宝经(《道藏》本、敦煌抄本)所见葛玄的材料为中心,考察了灵宝经与佛教教理、上清派道经及天师道的思想关系。因篇幅关系,译文分两次刊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