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识解水平理论角度研究问题表征对伦理判断的影响。本文推断,事件的时间距离使得人们更容易形成高识解表征,能更好地辨别决策困境中的伦理原则;未来结果考虑特征高的管理者更关注决策的长期后果,也倾向于维护伦理原则。研究用两个实验递进验证了假设。139位大学生被试参加了实验1,结果支持了假设;实验2采用92位MBA学生的样本重复检验结论,并进一步验证未来结果考虑如何调节影响时间距离与伦理判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解释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诠释学(Hermeneutik)是即宣告、口译、阐明和解释的技术。“赫尔墨斯”(Hermes)本是上帝的一位信使的名字,他给人们传递上帝的消息。他的宣告显然不是单纯的报道,而是解释上帝的指令,并且将上帝的指令翻译成人间的语言,使凡人可以理解。诠释学的基本功绩在于把一种意义关系从另一个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这一点也适合于(即“陈述思想”)的基本意义,因为陈述这一概念本身是多义的,包括述说、阐明、解释和翻译。亚里士多德著作《解释篇》(《工具论》中的一篇)根本不是诠释学,而是一种逻辑语法研究,它研讨直陈语句(判断)的逻辑结构,并且排斥所有那些重点不仅在“真”的语句。诠释学作为一门技术,自柏拉图以来并不隶属于所有有关思想表达的学问,而只是属  相似文献   

3.
解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初,解释学与解释那些意义混淆不清、片断支离的本文有关。虽然作为一门哲学它已扩大了它所关注的问题,但它还保持它许多早期的哲学特点。19世纪期间,语言学这门学科开始出现,不过它是作为知识领域中的一个独立的分支,脱离了哲学、文学和其他人文科学。一开始它的目标主要是历史性地探索印欧语系语言,特别是梵语、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等等之间的联系。由于当时(特别在德国)不仅圣经和犹太教法典的研究,而且古典文学和哲学的研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也促进了这种兴趣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解释学     
一、从1966到1976年,是解释学尤其是“哲学解释学”内部急剧发展的十年,是它同当代各种思想流派对话、进行活跃的“解释的论战”的十年。我们可以用P.利科尔在《论解释》一书(1965)中的一句话,即“语言的问题和原文(或译为本文——译者)解释的问题已经变为当代思想的十字路口”,来说明这整个十年的情况。除了传统的解释学、神学的解释学和H.-G.加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以外,其他思想运动也一一涌现了出来——例如结构主义、符号学、拉康的以语言为中心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福柯以及对尼采的研究。后面这些研究的发展使国际上认为法国在语言理论和原文解释理论方面是大步前进的研究中心。当然,有  相似文献   

5.
解释学     
四、要记述1966年至1976年之间解释学发展的热门时期,困难的确不小。限于篇幅,我们只能谈一下:(1)一些主要的关于解释学的讨论会;(2)几种关心解释学问题的杂志;(3)圣经解释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4)一般性的和有关文化方面的解释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5)解释学向其他知识领域的渗透和它与这些领域的交流情况。 (1)讨论会在这一时期举行了许多关于解释学或与解释学有关的会议,举行这些会议的地方或部门有:德鲁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罗  相似文献   

6.
解释水平理论:从时间距离到心理距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对事物的心理表征具有不同的抽象水平即解释水平,解释水平取决于人们所感知的与认知客体的心理距离,进而影响了人们的判断与决策。大量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更多地使用反映事物内涵的一般的、核心的、去背景化的特征来解释心理距离遥远的事物,更多使用偶然的、外围的、背景化的特征来解释心理距离较近的事物。未来的研究应明确区分解释水平本身、解释水平的表现形式和解释水平的前导变量;应更关注其他心理变量在心理距离、解释水平、判断与决策因果链条中的调节或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解释学的挑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如果解释学的问题果真是根据一些局部性科学,特别如神学、法学,后来还有历史学提出过,那么是德国浪漫主义首先意识到,用狄尔泰的术语,理解与诠释不仅在用文字限定的一生经历的各种证明中起作用,而且主要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一般关系和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一点在词汇派生中也可观察到,如理解一词正是如此。因为理解也有对某事表现出  相似文献   

8.
解释学的任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采用的解释学的暂行定义如下:解释学是关于与“本文力(text)的解释相关联的理解程序的理论。我的主导思想是有关作为“本文”的话语(discourse)的形成的问题,在整个第二讲中我将详论“本文”的诸范畴。这样我们就有可能设法解决在第一讲中提出的中心难题——在说明和理解之间的那种在我看来是破坏性的分裂。设法在这两种态度之间寻求某种互补性的联系(而具有语义学根源的解释学一直倾向于使二者分离),将通过本文概念在认识论上表明解释学方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利科的"怀疑的解释学"引出一个对解释学的怀疑问题的更加宽泛的思考,强调任何解释学都是对怀疑意识的克服,从近代到现代的西方解释学的发展都表明了这一点。当代的现象学的出发点是直观的"被给予性",而不是某种先入为主的基础。现象学的被给予性是超越传统基础主义的,它同时也是对怀疑主义的超越,它的怀疑是笛卡尔似的。伽达默尔似乎不满于利科过于执着于怀疑的解释学与信心解释学的对峙和差别,而要将两者统一起来,即置怀疑的解释学于信心解释学之中,虽然他在本文中并没有明确使用"信心解释学"这个词。对于伽达默尔来说,从怀疑到信心,是通过辩证法来实现的,而他眼里的辩证法被解释学化了,并与现象学对接,它涵盖对话、解释学的应用、实践智慧和视域融合等因素,伽达默尔突出从中引发出来的"分享"概念,强调理解作为一种参与是"分享",而不是独占,它不是获取部分,而是获取整体,人类的文明、文化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类似滚雪球,越滚越大。  相似文献   

10.
激进解释学     
激进解释学名安激进解释学是继现代解释学之后,美国学者卜开普托(J·CapotO)提出的一种激进的解释学理论。开普托在其《激进解释学:反复·解构与解释学的方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1988年,以下简称《激进解释学》)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其激进解释学的思想。此书确立了开普托作为美国最前沿的、后现代主义者的地位。《激进解释学》一出版,就以其激进的、独创的、批判的和冒险的特征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目;与此同时,由于书中过激的论点和激烈的言词,也招致了来自各方的批评.现将该书及激进解释学的基本思想作一简要的概述。《激进解释学》一书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开普托叙述了激进解释学有关激进趋势的历史演变。这里,开普托所谓的激进解释学的历史发展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解释学史完全不同。一般认为,解释学最初渊于对圣经和法典的诠释,而真正形成为一门学科则是始于近代解释学的奠基者施莱尔马赫,其后由狄尔泰等人加以发展而延续至今。但开普托则把克尔凯郭尔视作激进解释学的开创者。他求助于克尔凯郭尔的“反复”(Repetition)概念,进而又从胡塞尔那里寻找出“构成”(Constitution)这一范畴,然后,这M者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  相似文献   

11.
解释学概述     
解释学是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欧美各国逐渐流行的一种哲学。它主要是从存在主义和现象学中衍生出来的,而在某种程度上又融合了当代西方两大哲学潮流即欧洲大陆哲学和英美分析哲学的特点。解释学正在渗透到文学,历史、社会学、宗教等理论研究中去,不断扩展其彰响。解释学Hermeneutics 一词,源自古希腊神话中一位天性机敏、善解宙斯旨意的信使之神赫尔姆斯(Hermes)。古典解释学原指一门注疏,诠释圣经等典籍的学问。早在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中,法拉西乌斯(M·Flacius)等人重新诠释圣经,为确立新教提供理论依据,建  相似文献   

12.
凌斌  王重鸣 《心理学报》2014,46(8):1176-1191
研究基于解释水平理论考察时间距离对于验证性信息加工的影响, 即在个体和组织决策情境中, 人们倾向于偏好选择和高估与自身观点和决策相一致的信息, 而不是非一致性信息。通过4个情境决策实验, 研究结果一致表明近期决策会提高信息搜寻和评估中的验证偏差, 而远期决策会降低它们的验证偏差, 知觉到的决策确定性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实验1b)。解释水平(实验2)和期许性/可行性表征(实验3)分别在时间距离对验证性信息加工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 结果依次表明在低解释水平(高可行性-低期许性特征)条件下, 时间距离与验证性信息加工的负相关关系会得到显著增强, 而在高解释水平(高期许性-低可行性特征)条件下, 时间距离与验证性信息加工的负相关关系会得到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3.
保罗·利科是以其特有的法国式的现象学而闻名的.解释学现象学是利科现象学的重要特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利科在德国曾作过战俘,这使其有机会接触胡塞尔的现象学,并为他日后发展解释学现象学奠定了基础.《胡塞尔及其现象学分析》一书就是他系统地研究胡塞尔现象学的结晶.利科早期受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很大,后来,他逐渐抛弃了他早期的意志现象学,着力于解释学和现象学的结合,从而形成了他的解释学现象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朱熹的易学解释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熹的易学解释学李兰芝《周易》从汉代开始,被列为五经之首,并为历代学者所垂重。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周易》进行了研究、解释。通过种种解释,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形成了一种专门学问,即易学。有的研究者,在理解与解释《周易》过程中,有较成熟的解释意识,提出...  相似文献   

15.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和探测——再认范式探讨了时间距离对记叙文倒叙信息表征的影响。本研究分为两个实验:实验1考察了在近时间距离条件下读者如何表征倒叙信息,结果发现读者会根据时间顺序,把倒叙信息整合到他们的表征中去,支持时间顺序假设;实验2考察了在远时间距离条件下读者如何表征倒叙信息,结果发现读者会根据文本叙述顺序,将倒叙信息作为背景信息整合到该事件中去,支持背景假设。上述结果表明,时间距离是影响读者如何对倒叙信息进行表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建构水平理论认为,人们对心理上远距离(如远期过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高水平建构,而对心理上近距离(如近期过去)的客体或事件的表征倾向于采用低水平建构。本研究以特质性和行动性行为描述句子为实验材料,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过去时间距离对自我正性行为和负性行为的表征特征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1)相对于近期过去,被试对远期过去自我的正性行为更倾向于特质性表征,但在负性行为上未获得明确的类似效应;(2)相对于远期过去的自我行为,个体对近期过去的自我行为倾向于负性表征,提示被试对近期过去自我的满意度较低和对未来自我提升的心理期待。  相似文献   

17.
解释学的中心问题是解释问题,其内容一是关于解释的应用范围,二是解释的认识论特征。就第一点而言,由于有本文、书面本文和产生特殊困难的自主性,才有解释问题。所谓自主性是指本文对于作者的意图、作品的情境和最初的读者的独立性。书写、阅读关系不同于谈话-聆听关系,这就产生  相似文献   

18.
探讨时间顺序和时间距离对语言理解的影响,包括2个实验.实验采用关系再认范式(relation-recognition paradigm)和句子-探测再认范式(sentence-probe-recognition paradigm).实验一探讨探讨在简单句条件下,时间顺序对不同频率事件理解的作用;实验二探讨在复句条件下时间顺序与时间距离对语言理解的影响.2个实验结果一致表明,在语言理解过程中,存在对将来取向(顺时序)的事件进行优先加工处理.时间距离对语言理解的影响取决于不同时距的事件能否整合成情景模型.  相似文献   

19.
一、艺术解释学的基本方法论原则伽达默尔对艺术经验中真理问题的研究,首先着手于通过人文主义有关概念以及康德学派美学思想的考察,推出艺术经验问题中艺术解释学的基本方法论原则。首先,他通过对人文主义“教化”、“共通感”、“判断力”和“趣味”这四个概念的考察得出结论:艺术经验中的理解活动就是对象和理解者交融成一个新的共同体的过程,这种理解活动不是依据某个抽象概念而发生的,而是在对单个事物的感觉中,在具体情形中发生的。这样,对艺术经验中真理问题的研究就必须摆脱自然科学的方法,必须摆脱概念性知  相似文献   

20.
霍伊的系谱学解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伊的系谱学解释学王治河(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大卫·霍伊(DavidCouzensHoy)系美国当代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多年来他不仅一直致力于福柯和哲学解释学的研究,而且积极投身于当代西方有关后现代主义的讨论,他的系谱学解释学(genealog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