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进化心理学择偶心理机制假设的跨文化检验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乐国安  陈浩  张彦彦 《心理学报》2005,37(4):561-568
通过对404例天津和432例Boston征婚启事的内容分析,结果发现:(1)男性更关注未来异性配偶的相貌、身材信息,而女性更关注对方的资源与承诺信息,但天津男女征婚者在这两方面都表现得更为强烈;(2)男性随年龄增长,会倾向于更大程度地寻找比自己小的女性,而中美女性则较稳定;(3)Boston人的配偶选择年龄空间较天津人广;(4)在个性特质方面,天津人更关注承诺性,Boston人更关注精神性与“享乐性”。结果表明,进化心理学对男女间差异有较大解释力,但对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却缺乏足够说服力。  相似文献   

2.
西方有关择偶启事的研究和论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梳理了自20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西方以择偶启事为研究蓝本的择偶标准与择偶策略研究,展示了西方研究者运用进化心理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与社会交换理论,对一般异性恋择偶,择偶启事回复率、初婚和再婚人士择偶,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择偶间比较,以及网络启事择偶几方面的研究历程;预测了未来择偶启事研究的趋势应是几种理论间观点的相互借鉴与整合  相似文献   

3.
为检验西方进化心理学家Koziel和Pawlowski的"初/再婚择偶市场"假说,依同样方法对天津的653份征婚启事样本进行了内容分析,结果发现(1)Koziel和Pawlowski的"初/再婚择偶市场"假说的五个操作性假设基本未获得验证;(2)年龄变量较婚姻状态变量对择偶策略的选择具有更强预测力;(3)进化心理学的某些重要假设,如男性身高优势假设获得了验证.结论进化心理学意义上的择偶心理机制存在显著差异的"初/再婚择偶市场"在中国还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4.
比较面孔、身材和人格特质因素影响大学生配偶选择的重要性。要求被试主观判断跟目标异性进行短期和长期交往的意愿,并且向被试同时呈现两个目标,要求被试迫选更愿意跟谁交往。结果发现,男性在长期和短期择偶中均最关注面孔,其次是身材,最后是人格特质;并且男性在短期择偶中对外部吸引力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长期择偶中。女性的长期和短期择偶偏好与男性的择偶偏好存在一致趋势。由此可知在大学生的长期和短期择偶过程中,面孔漂亮起到了最大的锦上添花效果。  相似文献   

5.
张卫东 《心理科学》2005,28(3):681-687
摘 要 择偶是婚姻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女性择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门话题。本研究从进化心理学的择偶理论出发,研究女性在经济压力之下的择偶偏好。研究用实验的方法,结果表明(1)女性在经济压力之下,更青睐具有“好资源”的男性(2)对照组女性在外显测量的情况下往往表示更喜欢男性的“好爸爸”特质,而在阈下测量时,无论哪一组的女性都更重视男性的社会经济地位。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择偶时普遍更重视资源线索,在经济压力之下,这种择偶偏好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以往研究大多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对女性身体的客体化。本研究提出,两性对女性身体的客体化以及女性的自我客体化可能是对性选择的一种适应机制。通过启动择偶动机,本研究发现,性选择情境会引发两性对于女性(而非男性)身体的客体化和自我客体化,将女性身体知觉为“物”而非“人”,更看重其身体的外形吸引力而非能力。研究揭示了择偶动机影响女性身体客体化的心理机制,为性选择对女性身体客体化的进化塑造作用提供了初步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7.
进化心理学旨在以进化的观点,如适应、自然选择,来解释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是当前时兴的一门科学。择偶对于人类生存繁衍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为目前进化心理学的研究热点。本文集中探讨择偶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择偶标准在异性、不等收入人群中的差异,时间、早期经验及择偶自感价值、文化等对择偶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田芊  张雷  孙时进 《心理科学》2019,(3):681-687
摘 要 择偶是婚姻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女性择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门话题。本研究从进化心理学的择偶理论出发,研究女性在经济压力之下的择偶偏好。研究用实验的方法,结果表明(1)女性在经济压力之下,更青睐具有“好资源”的男性(2)对照组女性在外显测量的情况下往往表示更喜欢男性的“好爸爸”特质,而在阈下测量时,无论哪一组的女性都更重视男性的社会经济地位。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择偶时普遍更重视资源线索,在经济压力之下,这种择偶偏好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理论心理学辨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叶浩生 《心理科学》1999,(6):549-550
科学体系中总是包含着理论成分,不同的学科中也都存在着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分枝。如物理学中有理论物理学.化学中有理论化学,生物学中有理论生物学。这些理论学科区别于实验或应用学科,它们不是以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研究自然现象,而是以数学演绎和逻辑推理等非经验的或思辩的方法探讨问题。在上述这些学科中,理论学科分枝从未因它们的思辩性质而受到排斥或轻视,事实上,这些理论学科成为整个学科发展的基础.科学家给予它们以足够的重视、这些学科分枝也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在理论物理学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整个物…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一个实验,考查自我相似面孔这一亲缘线索对择偶复制的影响,结果,面孔自我相似水平与被试性别交互作用显著。对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检验,结果,对男性被试而言,面孔自我相似水平差异显著,男性被试在自我相似面孔条件下表现出更多的择偶复制。对女性被试而言,面孔自我相似水平差异不显著。对上述性别差异进行了讨论,并对"性印刻"理论所解释的现象提出了另外的解释视角。  相似文献   

11.
庄锦英  徐璟  张森  余菲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0):1672-1678
择偶复制是一种择偶策略.在阐明择偶复制概念及研究范式的基础上,以阐述择偶复制影响因素的形式,介绍了择偶复制的研究成果、发展脉络.例如,性别影响择偶复制:相对于男性,女性被试更容易产生择偶复制;身体吸引力、性策略、年龄及性经验等影响择偶复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择偶复制的一般化是导致择偶偏好群体内一致性和群体间差异性的原因之一.最后,点明择偶复制的性质:基于社会学习的、适应性的性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12.
根据广义适合度理论, 自我相似面孔与亲缘选择和配偶选择行为密切相关。自我相似面孔可以促进个体的亲缘利他行为, 影响配偶选择行为。来自“夫妻相”、“性印刻”的描述性研究数据支持自我相似面孔与配偶选择偏好之间的相关关系。来自实验研究的数据, 结论尚不统一。有些证实自我相似面孔可以引发配偶选择偏好, 有些却不支持这一结论。最近的研究从内隐及外显认知上分离择偶过程中对自我相似面孔的偏好:认为偏好是内隐的, 一旦上升到意识层面便会消失。另有研究从性选择策略上对自我相似面孔偏好的原因进行解读。对自我相似面孔偏好的神经机制的研究也有一些新的发现。未来研究可借助fMRI等工具从认知过程及神经机制上对自我相似面孔偏好的现象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对征婚启事、婚姻统计资料等的分析发现相貌、身材对于男性择偶重要, 能力、资源和个性等对于女性择偶重要。本研究运用实验法进一步探讨了面孔吸引力、人格标签及其交互对于大学生理想择偶偏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漂亮异性, 男性与其成为情侣的意愿显著高于女性; 而对于不漂亮的异性, 男性与其成为情侣的意愿明显低于女性。(2)对于积极词汇标签下的异性, 女性与其成为情侣的意愿显著高于男性; 而对于消极词汇标签下的异性, 女性与其成为情侣的意愿显著低于男性。(3)与消极词汇标签比较, 积极词汇标签使被试更愿意与其成为情侣, 但这种意愿的提高在相对漂亮的面孔上表现得更加明显。(4)大五人格的五个维度对择偶意愿都有影响, 影响力依次为尽责性、随和性、开放性、情绪稳定性和外倾性。女性更喜欢外向的男性, 但女性是否外向对男性择偶无影响。研究结果为理解择偶行为的性别差异提供了实验性证据。  相似文献   

15.
经济心理学:超越与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鲁直  王锋 《心理科学》2004,27(6):1460-1464
经济心理学超越了传统经济学在理论假设、研究方法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拓展了心理学对于学科界限的自我困囿.并以其独特的学科分野、理论贡献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实现了对人类经济行为的更好解释与预测,对于现实经济生活它也已经并将继续发挥其独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未来配偶偏爱的特征——选择长期配偶与短期配偶的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天正 《心理学报》2007,39(3):528-535
该研究中被试分配有限“配偶币”来抉择与理想配偶标准相符合的性交往对象。首先,该研究重复验证了Li 等人 (2002) 和Kenrick (2006)的发现,男性理想的长期配偶需要外表出众,而女性理想的长期配偶需要社会地位较高;两性理想的短期配偶都必须外表出众。其次,两性所投射出的理想自我与潜在配偶偏好的特征一致,研究发现,长期性交往条件下,男性需要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女性需要外表出众;短期性交往条件下,男性和女性都需要外表出众。评价潜在配偶的机制与评价现有配偶的机制可能是两种受到选择的不同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a group as comparable to a single organism has had a long and turbulent history. Currently,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dominates in many areas of psychology and evolution, but natural selection is now known to operate at multiple levels of the biological hierarchy. When between-group selection dominates within-group selection, a major evolutionary transition occurs and the group becomes a new, higher-level organism. It is likely that human evolution represents a major transition, and this has wide-ranging implications for the psychological study of group behavior, cognition, and culture.  相似文献   

18.
19.
笔者经由回顾自己如何走上本土理学研究的道路,介绍了本土心理学的由来,本土心理学中的研究进路的选择,以及如何使用本土进路选择研究课题.进而提出应该将社会心理学,本土心理学及文化心理学三者结合起来开展华人心理的研究,为华人心理学在世界心理学界发声和为人民的社会实践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