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夫死人不能为鬼,则亦无所知矣。何以验之?以未生之时无所知也。人未生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元气荒忽,人气在其中。人未生无所知,其死归无知之本,何能有知乎?人之所以聪明智慧者,以含五常之气也。五常之气,所以在人者,以五脏在形中也。五脏不伤,则人智慧;五脏有病,则人荒忽;荒忽则愚痴矣!人死,五脏腐朽;腐朽,则五常无所托矣!所用脏智者已败矣!所用为智者已去矣!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  相似文献   

2.
原文 天地开辟,人皇以来,随寿而死。若中年夭亡,以亿万数计。今人之数,不若死者多;如人死辄为鬼,则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人且死见鬼,宜见数百千万,满堂盈庭,填塞巷路,不宜徒见一两人也。人之兵死也,世言其血为磷。血者,生时之精气也。人夜行见磷,不象人形,浑沌积聚若火光之状。磷,死人之血也,其形不类生人之  相似文献   

3.
原文:天地之性,能更生火,不能使灭火复燃;能更生人,不能令死人复见。不能使灭灰更为燃火,吾乃颇疑死人能复为形。案火灭不能复燃以况之,死人不能复为鬼明矣。夫为鬼者,人谓死人之精神:如审鬼者,死人之精神,则人见  相似文献   

4.
试析王充的鬼神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们一般都用“无(鬼)神论”来概括王充关于鬼的论述,称赞王充是“后汉时代最大的无神论者”,说王充哲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无神论”。①但当翻开《论衡》时,我们却发现王充对鬼神的批判,仅停留在讲“人死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之《论死篇》;而在后来的《死伪篇》《纪妖篇))(订鬼篇》等中,王充对鬼神乃至妖怪,并没有采取否定的态度,以至称王充是无神论的学者也说:“《论死》的鬼论观点本来十分明确,中间出了一篇《纪妖》,到了《订鬼》观点就动摇模糊了。”(任继愈:{中国哲学史新编》,第535页)我认为,要全面…  相似文献   

5.
原文:   或问:死者无知,世言人死为鬼,鬼死为聻,何也?曰:张读宣室志云:“裴渐隐居伊上,有道士李君曰:‘当今除鬼,无过渐耳.‘时朝士皆书‘聻‘于门上.“按裴渐人品端方,道士所谓除鬼者,乃隐语耳.鬼者,佞幸、壬人之谓,非鬼神之鬼也.朝士书“聻“于门,重裴之人品,法裴之德行,岂欲驱鬼崇乎?后世讹传,谓书此字于门傍,则百鬼远离,遂谓聻为辟邪之符,又从而益之以人死为鬼、鬼死为聻之说,其妄孰甚焉!……  相似文献   

6.
话说鬼神     
人死变鬼,阴间有鬼满之患 天地开辟,人皇以来,①随寿而死,②若中年天亡,③以亿万数;计今人之数,不若死者多,如人辄为鬼,④则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人且死见鬼,宜见数百千万,满堂盈庭,填塞巷路,不宜徒见一两人也.  相似文献   

7.
唯物论无鬼论和有鬼论的争论,一直是唯物论无神论反对神学斗争的核心问题。唯物论无鬼论坚持人世间本来无鬼,人死不为鬼;有鬼论认为人死为鬼,有知能给人以祸福,很明显,这种论断是荒谬的。下面,我们就有鬼论的虚妄性,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些剖析。  相似文献   

8.
儒家人文精神的宗教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论语》的“先进”篇有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 :‘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 ?’‘敢问死 ?’曰 :‘未知生 ,焉知死 ?’”这段话常被近代学者所引用而且判定为孔子坚持事人而不事鬼 ,知生而不知死的铁证。既然儒家的“创始者”突出人事和生命世界而忽视鬼神与死亡论域 ,儒家价  相似文献   

9.
近来,我在阅读《了生脱死》(又名《中阴身救度法》江阴缪涤原居士编辑)时,发现书中一句话“有感德的鬼,亦名势力鬼,具有神通力而且富有资财,虽然隶属于鬼籍,但是不受饥饿的痛苦,例如像各种的夜叉、鸠?荼之属……”我始以为“荼”为“茶”之错,后又在《法华经易解》第149页(普行法师著,大乘精舍印经会印)里见有“鸠?荼鬼……纵逸嬉喜——比喻戒取。鸠?荼鬼,阴囊如瓮,故亦名瓮鬼。喻人依于戒取,修有漏善法,或四祥四空,谓为至道。”那么,《朝暮课诵》或《佛教念诵集》“楞严咒”中的“鸠?荼”,平常绝大多数人都读“鸠?茶”。到…  相似文献   

10.
王霞 《天风》2006,(14):38-39
但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成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死既是因一人而来,死人复活也是因一人而来。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林前15:20-22)。  相似文献   

11.
李贺“鬼诗”有独特的抒情视角,即“鬼眼看鬼”.“人眼”看鬼,人觉可怖;“鬼眼”看鬼,鬼显可亲.在李贺的“鬼诗”中,人有死气,鬼有活气;人为客,鬼为主;人觉寒,鬼觉暖;人有恨,鬼有情,死神在李贺笔下变得可爱可亲.李贺的“鬼眼看鬼”与他的悲惨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苟活的现实世界根本不属于他,只有在诗中的“鬼世界”才能为绝望的心灵找到一个温暖的家.而这,正是李贺诗心之隐秘处.  相似文献   

12.
“元神不灭论”是李洪志歪理邪说的深层“理论”基石。戳穿“元神不灭论”,李洪志就会原形毕露,他度人上天成神的臆说就会不攻自破,“法轮功”神坛也就轰然坍塌了。“元神不灭论”是形神关系问题的一个说法,与之对立的是神灭论。在中国历史上,思想家们围绕着形神谁决定谁,神灭与神不灭,以及与此紧密相联系的鬼神迷信与反鬼神迷信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历代无神论者前赴后继地坚持战斗,给神不灭说以沉重的打击。如汉代王充高扬“生无不死”和“死不为鬼”的思想,有力地批判了迷信观念。南朝范缜撰写《神灭论》,提出“形质神用”的命题…  相似文献   

13.
有这么一则轶事,原文不长,全引如后: 君山上有美酒,饮者不死。汉武帝使栾巴求得之,未进御,东方朔窃饮。帝怒,欲杀之。对曰:“使酒有验,杀臣亦不死;无验,安用酒为?”帝笑而释之。(引自《湘川记》) 这里说的是东方朔一件事。东方朔,西汉人,官居侍中,诙谐幽默,被称为滑稽大师。他往往采用讽谏的方式,帮助朝廷认识改正缺点错误。从上面这则小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东方朔这种不同寻常的规劝方式。汉武帝迷信美酒可以饮而不死,对这  相似文献   

14.
祖师语录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道德经》六十三章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为?《庄子·人间世》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知北游》祖师语录  相似文献   

15.
故缘地之利承从天之指辱举其死开国闭辱“承”字当在“举”字上。“辱”字涉下文而衍。“故缘地之利,承从天之指”,句相俪。“承举其死”者,“承”犹“奉”也。言尊奉承其已死者之先人也。《周礼·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此亦天地人三者并举。“开国闭辱”当作“开其国门,奈其辱”。开字下脱去“其”字。“门”又讹为“闭”,“辱“字上复脱“奈  相似文献   

16.
道与言——论存在与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子》说: “道可道, 非常道。” (第一章) 什么是道? 《庄子》说, 道有是非; 道有封; 道有物; 道未始有物。道是无。一、道: 以为未始有物与以为有物1. 未始有物: 存在的本体是生  道存在。《老子》说: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廖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第二十五章 ) 道确确实实存在。道普遍存在。《庄子》说: “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大宗师》)道自己为自己的存在的根本。道是元。从时间的角度来看, 道先于…  相似文献   

17.
克里希那穆提的死亡观新颖独特,曾在世界各式人等中产生巨大震撼。他认为,死不仅是可感、可触、不可怕的,而且是精彩非凡的;死就是生,死就是爱,死就是绝对孤独,死就是摆脱一切。他的演讲既令人为之倾倒,也让人疑窦丛生:死亡真相果真如此吗?活着能够体验死亡吗?假想能够替代事实吗?新的不是源自旧的吗?观察能不引起思考吗?人们尊克先生为伟大的哲学家,但是他却宣称思想有害、信仰无益和教育无用,这是他死亡观的要害。  相似文献   

18.
一、秦汉及其以前对精神本质的讨论据文献 ,有关人的精神现象的讨论 ,始于子产论魂魄。《左传·昭公七年》载 :郑国大夫伯有作乱被杀 ,此后郑国就常常闹鬼。子产认为这是伯有的灵魂未能得到很好的安置 ,并且引出了关于灵魂问题的讨论 :  及子产适晋 ,赵景子问焉 ,曰 :“伯有犹能为鬼乎 ?”子产曰 :“能。人生始化曰魄 ,既生魄 ,阳曰魂。用物精多 ,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 ,至于神明。匹夫匹妇强死 ,其魂魄犹能冯依于人 ,以为淫厉 ,况良霄 ,我先君穆公之胄 ,子良之孙 ,子耳之子 ,敝邑之卿 ,从政三世矣。郑虽无腆 ,抑谚曰‘蕞尔国’ ,而三世执…  相似文献   

19.
有一古话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就是说,害人的心不可以有,但是,防人之心不能没有。害人的心不能有,这是为什么呢?有句歌词唱得好:"算来算去算自己。"这就是说明人害别人、算计别人,到头来还是把  相似文献   

20.
七凡心之形,过知失生。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惟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义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之谓中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