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内隐联想测验作为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自1998年由Greenwald提出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因其本身具有一定局限性,近10年来,研究者们对这一方法进行了不断地修正和改进,先后发展出了GO/NO—GO联想任务、外部情感西蒙作业等;近几年又提出了单类内隐联想测验、单靶内隐联想测验和单属性内隐联想测验等,这些方法丰富充实了内隐联想测验,是对Greenwald提出的IAT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许多社会科学研究中,社会称许性会对研究的效度产生不良影响。研究者希望能得到被试的真实态度和反应,从而极力避免这种社会称许性偏见。内隐测量工具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让研究者能够获得未加任何粉饰的态度测量结果从而消除和避免自我表现和社会称许性。本文通过四个实验考察了内隐联想测验的可掩饰性、掩饰的持久性、掩饰的条件化和IAT经验的迁移性,结果显示:(1)被试可以通过一定的反应策略来掩饰其真实的内隐态度,从而使所测得的个体内隐态度和群体内隐态度失真,典型的反应策略是均衡相容和不相容任务的反应速度;(2)内隐联想测验的可掩饰性需以先前的IAT经验为基础,且IAT经验无需属于相同的测验范畴,对IAT原理的掌握将有助于被试成功地实施掩饰;(3)内隐联想测验的可掩饰性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先前的IAT经验越久远,则成功掩饰的可能性越低;总之,内隐联想测验并不能彻底避免社会称许性。 相似文献
3.
4.
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该文先对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原理进行了介绍,再从性能及应用两方面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整理和论述。最后,通过分析指出该方法符合现代心理测量学的最新发展方向,将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依据经典IAT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的核心原理构建了幼儿友好型内隐联想测验(Preschooler-friendl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PSF-IAT)。它由两部分联结任务组成, 以反应时为指标, 通过对概念刺激和属性刺激之间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对幼儿的内隐态度进行间接测量。本研究采用两种方式对PSF-IAT范式的适用性进行验证:首先, 将PSF-IAT用于测试幼儿对花和虫的态度, 检验该范式在非社会范畴概念态度研究中的可行性; 其次, 将PSF-IAT用于测试幼儿内隐种族态度, 并验证其与另一种幼儿内隐态度测试方法间结果的相关性, 检验该范式在社会范畴概念态度研究中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 PSF-IAT符合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与行为反应的特点, 能有效测量幼儿的内隐态度。 相似文献
6.
7.
8.
内隐联想测验(IAT)及其在性别刻板印象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是研究内隐社会认知的一种新方法,本研究根据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原理,设计内隐联想测验对性别——学科刻板印象进行测量并设计相应的态度量表进行外显的态度测量,采用2(男\女)*2(文科\理科)的被试间实验设计,结果发现:(1)性别——学科刻板印象普遍存在于不同性别和不同学科的学生之中,并且刻板印象是一个无意识的自动化的加工过程。(2)性别——学科刻板印象的学科差异非常显著,但性别差异不显著,二者交互作用不显著。(3)对于与性别——学科刻板印象对应的外显态度,学科与性别差异均不显著,二者交互作用也不显著。(4)性别——学科刻板印象与其相对应的外显态度间相关不显著,二者存在着分离。 相似文献
9.
内隐联系测验的修正——简式内隐联系测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式内隐联系测验(Brief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BIAT),是对内隐联系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也称为内隐联想测验)的修正,它由两部分联合任务组成,使用传统IAT中的两类别的属性材料和两类别的概念材料以及与IAT相同的联接-反应对。在设计BIAT时,焦点类别的选定对其测量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Sriram和Greenwald的研究已经初步证明BIAT方法可以成功运用于测量内隐态度,认同和刻板印象。本文回顾了内隐联系测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变式,着重介绍了简式内隐联系测验,结合Sriram的应用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并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对此方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0.
评价单一态度对象的内隐社会认知测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命中联系作业(GNAT)、外部情感西蒙作业(EAST)、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和单靶内隐联想测验(ST-IAT)是测验内隐社会认知的4种新方法,是内隐联想测验(IAT)的继承与发展,都可以用来评定对单一态度对象的联想强度。文章通过实例分别对这4种内隐社会认知测验方法的设计程序、信度以及适用性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运动竞赛焦虑量表中国常模的修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动竞赛焦虑量表是由美国的马腾斯专为运动员编制的特质焦虑量表。它是一种与特定的情境相结合的、能够有效地测出被测者通常在运动竞赛(或游戏)时焦虑水平的量表。我们在全国六大区十四个省市抽取了2,988名被试,修订了10—12岁(男、女),13—15岁(男、女),16—18岁(男、女)和19—25岁(男、女)的八个常模。同时,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本量表可以作为对业余的或专业的运动员进行运动竞赛焦虑的诊断与研究用。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模拟动态心理测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心理测验的回顾与计算机模拟文献综合,把传统的纸笔测验与动态心理测验相比较,认为动态心理测验具有目标性、过程性与情境性三个特点,能够适应动态复杂的环境与群体作业任务,并且能够对阶段性的问题作出考察,具有传统的纸笔测验所不具备的优点.同时也提出,计算机模拟测验要更加注意外部效度与构思效度,注意计算机与人的交互作用的局限,才能够避免实验室实验的缺点,达到良好的模拟. 相似文献
13.
14.
THE NATURE OF THE ENTREPRENEUR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5.
16.
17.
JENNIFER LACKEY 《Pacif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2006,87(2):177-197
Abstract: I discuss several views of the nature of testimony and show how each proposal has importantly different problems. I then offer a diagnosis of the widespread disagreement regarding this topic; specifically, I argue that our concept of testimony has two different aspects to it. Inadequate views of testimony, I claim, result either from collapsing these two aspects into a single account or from a failure to recognize one of them. Finally, I develop an alternative view of testimony that captures both aspects of the nature of testimony and thereby provides the basis for an illuminating theory of testimony's epistemolog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18.
19.
20.
利用计算机构造被试总体、模拟实验研究程序进行抽样研究,探讨抽样样本总体达到t检验显著性的数目与统计检验能力之间的一致性。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统计检验能力与样本总体t检验显著性的数目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但两者同时受到显著性水平α、样本客量n和总体效果大小δ的影响,从而有可能影响统计推断的可靠性。因此,在进行显著性检验过程中,应对统计检验能力进行估计,这将有利于心理学研究成果的积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