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郭黎岩  杨丽珠  刘正伟  宋涛 《心理科学》2005,28(5):1068-1072
本研究对辽宁省六所小学544名儿童自信心发展水平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儿童进行自信心养成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施“自主教育系列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小学生自信心发展;儿童自信心发展水平随年龄增长呈现不均衡状况;小学高年级女生自信心发展水平高于男生;双亲家庭儿童自信心发展水平优于单亲家庭儿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自信心发展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自从80年代我国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独生和非独生儿童在认知和个性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是我国心理学界与教育学界感兴趣的问题.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国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就开始注意这个问题,1898年美国心理学家E.W.Bohannon 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独生子女研究的论文——“家庭中的独生子女”,T.Falbo 对自1925年至1984年间发表的200多篇文章,进行了元分析(metaanalysis),结果发现,在个性特征上,一般看来,独生与非独生儿童没有差别,而在智力和成就上独生与非独生儿童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1问题提出独生子女政策在中国实施已长达18年。“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在中国的城市地区极为普遍。在这样的家庭形态中,父母对孩子倾注了全身心的爱,这种对孩子的爱.在世界上都极为罕见。但由于受传统儒教“养不教,父之过”“学而优则仕”等思想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极其严格,并且对他们的发展寄予很高的期望。由于这种过高的期望,加之父母对家庭教育缺乏经验,同时中国妇女普遍参加社会工作,这一切,必然影响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态度、而作为独生子女,面对在生活上对自己倍加关心,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寄予很高期…  相似文献   

4.
独生子女非智力人格因素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是否有差异的问题,是独生子女特异性的核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心理学界长期以来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自独生子女问题研究先驱、美国心理学家博汉农(E·W·Bohannon),首先揭示独生子女人格特异性以来,美国的霍尔(S·Hall)、德国的内怀特(E·Neter)和苏联的布隆斯基等人的研究,无一不强调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异性,视独生子女为“问题儿童”。  相似文献   

5.
关于独生子女合群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科文 《心理学报》1985,18(3):40-46
目的与问题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独生子女已成为我国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长期以来,不少人一提起独生子女总离不开“孤僻”、“不合群”等形容词,因而担心提倡“只生一个”会造成畸形的一代,变态人格的一代。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是从这种观点出发而极力反对独生子女家庭的。马卡连柯认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姊妹,因而也就没有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相爱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和共同享受的经历,这不利于儿童发展集体主义意识,而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不少人显然把兄弟姊妹关系视为帮助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2016年开始,实施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这也标志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终结。这30余年中,独生子女数量超过了1.5亿,社会各界对独生子女的研究从未停止过,从个性到教育,再到社会化,独生子女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对独生子女的婚姻家庭和社会适应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独生子女研究中最为关注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全国报刊上热烈地进行着关于真理有无阶级性问题的讨论,一说有,一说无,各有论点,相持不下。我们认为:真理有无阶级性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不能成立的。理由如下: “真理有无阶级性”这个命题就是说你必须回答或有或无。命题本身就在说明真理和阶级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为任何一个即使是最简单的判断“已经有自然界的必然性、客观联系等等的因素、萌芽和概念了”(《谈谈辩证法》列宁全集38卷)。但实际上真理和阶级性却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二者并无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前者是认识论的范畴,说明的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解决的是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相一致的问题;而阶级则是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的范畴,阶级性表明人的社会属性,解决  相似文献   

8.
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在我国,不少父母,尤其是广大独生子女的父母更是如此。这本来是件好事,它体现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但在实施早期教育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种错误倾向:只重视知识教育,忽视智力的开发,更不重视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培养。他们把知识教育误认为智育,把知识教育当作早期教育的全部内容。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不顾婴幼身心的承受能力,强迫幼儿长时间地学习,训练那些抽象,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不顾婴幼儿的兴趣、智力倾向,凭自己的意愿,对孩子进行“定向培养”;他们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甚至不顾婴幼儿的自尊心,不顾教育原则,采取独裁式的“棍棒教育”等等。这种种做法不仅不能开发智力,反而极大地妨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是人格的构成部分,是统一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查子秀 《心理学报》1985,18(2):32-41
本研究是通过对儿童类比推理发展水平的探讨,比较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思维这一方面有无差异,并分析儿童类比推理的发展与家庭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关系。 研究对象是400名3—6岁儿童,分四个年龄组,每年龄组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各半,或按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该年龄中的比例选择一定的数量。 研究结果表明:3—6岁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三种类比推理的平均成绩及发展水平,差异都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但是同为独生或非独生子女,在不同的家庭教育条件下,类比推理的成绩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在多种相互联系的家庭因素中,家庭教育的因素,对儿童智力的发展起着连接的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小学儿童集体观念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目的培养儿童集体主义精神,是“五爱”公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小学阶段,加强集体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儿童主动地为集体做好事,执行集体委托的任务;培养儿童关心集体。树立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教育儿童维护集体利益,不做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在儿童道德发展研究文献中,有关探讨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方面的研究,都未涉及儿童关于为集体与为个人的动机的道德判断问题。我们这个研究,就是试图查明小学儿童集体意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考察他们在执行集体委托、关心集体荣誉和维护集体利益几方面集体  相似文献   

11.
1—10岁儿童父母的教育观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问卷法对200名1—10岁儿童的父母进行调查,探讨其家庭教育观念的一般特点。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儿童的家长均把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心以及学校对孩子个性与创造性的培养看作是最重要的因素;他们认为遗传和环境都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不同方面,发展的决定因素不同;在对儿童的培养方向上存在性别差异。本文还讨论了父母对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12.
调查目的随着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思想的普遍深入,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要求日益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因此,近几年来,独生子女的数量及其在儿童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长。就青岛市胶南县来看,1到6岁的独生子女在同龄儿童中占39.8%,其中3岁的已达46.5%。独生子女人数的增多,就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因此关于独生子女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教育问题,就成了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进行着越来越广  相似文献   

13.
行为的重要性问题行为,是儿童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优良品格形成和个性健康发展的行为.它是发展中的现象,常见于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同“问题儿童”、“差生”等概念是不同的.后者只是少数人或个别人,而问题行为则是教育上的普遍范畴,“研究问题行为,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实际上是通过教育,促进良好品格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4.
社会结构的老龄化、独生子女的个性缺陷、放开生育政策的实施迅速进入公众的视野。"二胎"以高频率姿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经过若干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家庭独生子女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教育面对的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育政策的松动,如今的班级中两个孩子的家庭比例在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资料,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犯罪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未成年犯在犯罪时的年龄、刑期、重新犯罪比例、犯罪类型的多数方面、犯罪目的、犯罪时的心理状态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文化程度高于非独生子女,犯强奸罪的比例是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犯盗窃罪的是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笔者认为,从整体上看,将独生子女作为特殊的未成年人犯罪群体的论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对家庭影响和同伴群体影响的接受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陈会昌  叶子 《心理科学》1998,21(3):264-265
1问题儿童发展研究领域中一种传统看法是,家庭因素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首要因素。但近期,美国心理学者JR.Harris(1995)综述了大量研究资料,提出了“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GrouPsocializatlontheoryofdevolopment),认为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特征没有长期影响,对儿童个性留下明显长远影响的环境是他们与同伴的共事环境。儿童在家庭中习得的行为并不总能迁移到家庭之外的环境中去,儿童是独立地习得如何在家庭中和家庭外的行为的。儿童参加并认同于一个社会群体.以此来学习如何在家庭外行事。社会文化的传递也主要是通过群体,而…  相似文献   

17.
本刊上两期发表了几篇批评风水说的文章,引起了一些关注,其中包括声称是“反对迷信,支持无神论”的任重、陈仪先生。他们认为本刊的“风水专题”“基本上认为风水十恶不赦,应该彻底否定”,而他们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于是,他们随信寄来了《古代风水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一文,和本刊商榷。商榷自然是可以的。认为古代风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作者的学术自由。不过本刊坚持的宗旨是,论点有自由,但论据必须真实可靠。真实可靠的论据未必有正确的论点,假如论据就不可靠,论点也就难以置信了。所以我们不想和任重、陈仪先生争论风…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的品德形成和发展问题,是目前不少学科正在认真开展讨论的一个重要课题。有关研究材料认为“儿童品德发展问题是现代心理学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七十年代至今“西方关于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几乎没有一本不论及儿童品德发展的问题”(李伯忝:《西方儿童品德发展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述略》)。近  相似文献   

19.
人们彼此理解的问题,不久前基本上还是在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方面被研究着。最近几年,这个问题开始在心理一教育方面被加以探讨。我们认为,研究个人之间在教学一教育过程中的理解问题乃是心理一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方面是与揭示至今在科学中还为人所不知的个性形成的机制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20.
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的重要特征,它对儿童个性发展起着调节制约作用,它是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了解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从而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以及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是我们目前学校个性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西方关于自我意识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但直到近年才有所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