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格拉底之死被许多人看成西方哲学史上的最大冤案。有学者认为,对苏格拉底的审判是哲学与政治冲突的体现;也有学者认为,苏格拉底之死凸显了哲学与大众的对立。这些观点在学界虽然广为人知,但至少从柏拉图的《申辩》来看,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原因仍有可探讨之处。苏格拉底之所以在法庭上败诉,其辩护中难以克服的困难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些困难与其说缘于苏格拉底哲学与雅典政治的冲突,或者其哲学与大众思想的对立,不如说缘于他对自己从事哲学的方式的看法与大多数雅典人的看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苏格拉底难以让雅典人相信其哲学活动没有对青年造成坏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智慧与他人的无知的解释难以让雅典人信服,这使得多数陪审员站在了苏格拉底的对立面。  相似文献   

2.
最聪明的人     
一位年轻人决心寻访雅典最聪明的人,并拜其为师,他来到德尔菲神庙,向神求助:”神啊,请你告诉我,谁是雅典最聪明的人”?神说:“凡人之中,最聪明的是苏格拉底”。年轻人虽然知识苏格拉底是大哲学家,但是怎样断定他就是最聪明的人呢?  相似文献   

3.
林志华 《天风》2003,(8):10-11
经文:约12:32-34 主耶稣是神,是基督,是弥赛亚。这里说基督是永存的,他本来不会死,不必死,也不该死,但为了世人的罪的缘故,自己甘心情愿地死了。圣经说:“他为人人尝了死味。”许多人有这种疑问:基督是永活的神,怎么能被举起呢?怎么能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呢?钉在十字架上不是很羞辱的事情吗?因为这是神的预定,  相似文献   

4.
白理明  刘若民 《天风》2005,(12):38-39
今天我们所读的经文选自《使徒行传》。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使徒保罗在雅典遇到知识界人士,使徒保罗在向那些最富有怀疑精神的人解释自己的信仰。在雅典,保罗和以彼古罗、斯多亚派,以及城市里其他人辩论(徒17:18)。后来,他们就把他带到亚略巴古,又称“众星之山”的地方,此地是雅典人聆听和评论各种宗教与哲学观点之处。由于这一段经文的缘故,“雅典”已经变成“学术”或“大学”的象征——即哲学与科学知识的中心。雅典和象征信仰的“耶路撒冷”常常是相对立的。雅典和耶路撒冷都是象征。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在  相似文献   

5.
紫晶 《天风》2016,(4):44-46
正耶稣生,福音大剧开始;耶稣死,福音大剧高潮;不是剧终,没有剧终,因他复活,直活到永永远远。基督生平,跌宕起伏。生即为死,向死而生。生下来就为受苦,受死在十字架上,是他的人生使命。十字架,也就成了他人生的聚焦点。神使髑髅复生,神使腐朽化为神奇,神使咒诅成了祝福,神使十架变为荣耀。  相似文献   

6.
谢劲松 《天风》2003,(4):25-25
耶稣被钉十字架是他受难的最高峰。他被钉死,他没有怨恨,因为这是他早就知道的,他是实现父神的计划。这计划就是以他的死、以他的受难来实现人与神的和解。  相似文献   

7.
马彪 《宗教学研究》2023,(2):173-181
康德对神义论思想的关注是贯穿其学术之终始的一个重要课题。大致而言,康德对神义论的探究可以分为前批判哲学时期、批判哲学前期和批判哲学后期三个阶段。其中,在前批判哲学时期,康德对神义论的处理显然与莱布尼茨之“乐观主义”思想对他的影响密不可分;而在批判哲学前期,康德对上帝、自由与恶及其之间的关系给出了更为详细的论述,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在此期间康德有多大的创获,就其本质而言,其神义论仍然属于“学理的神义论”阶段,因为此时的他还没有脱离思辨理性的窠臼,他对上帝和恶之冲突的消解还停留在思辨理性的范围之内;与上述两个阶段不同,康德在批判哲学后期,彻底摆脱了“学理的神义论”的拘囿,走上了以实践理性为基础的“本真的神义论”的道路,而这无疑为后来宗教神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汪燕鸣先生:你在来信中提的几个问题很好。你在信中表明你是一个哲学工作者,以宗教为学习专业,并且是一个无神论者,这就使简单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尖锐性和复杂性。譬如说,佛教在西方学术界被认为是无神论的宗教,这种看法在我国恐怕很难被人理解和接受。听者一定要问,佛教既然是宗教怎么会是无神论呢?佛教徒信仰的佛和菩萨不就是神吗?我们不时在报章杂志上看到带有批判性的介绍佛教的文章,作者往往先声明一下“我不信佛,不信神”,可见在他的心目中,“佛”和“神”是划了等号的。当然,表白个人的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教育观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代先哲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然而,我国学术界关于柏拉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两个方面,至于他卓越的教育思想则很少有人论及。笔者发现他的不少教育观点至今仍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本文试就此作一些初步探索。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以蛊惑青年,崇奉新神的罪名处死。柏拉图对此非常伤心,决定离开雅典,出外漫游。①公元前387年,年满40岁的柏拉图回到雅典。半生的坎坷经历,使柏拉图认识到教育与国家政治的重要关系。从此,他立志献身于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教育事业。在朋友…  相似文献   

10.
“元神不灭论”是李洪志歪理邪说的深层“理论”基石。戳穿“元神不灭论”,李洪志就会原形毕露,他度人上天成神的臆说就会不攻自破,“法轮功”神坛也就轰然坍塌了。“元神不灭论”是形神关系问题的一个说法,与之对立的是神灭论。在中国历史上,思想家们围绕着形神谁决定谁,神灭与神不灭,以及与此紧密相联系的鬼神迷信与反鬼神迷信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历代无神论者前赴后继地坚持战斗,给神不灭说以沉重的打击。如汉代王充高扬“生无不死”和“死不为鬼”的思想,有力地批判了迷信观念。南朝范缜撰写《神灭论》,提出“形质神用”的命题…  相似文献   

11.
晏婴是春秋的齐国的大夫,他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曾多次向齐国国君进谏,要求改良政治,他的劝谏,多为善讽,很少直说,所以被称为“滑稽”的开山鼻祖。有一次,齐景公的一匹马被马官杀掉了,景公大怒,操起戈就要承马官。这时,晏婴上前来对景公说:“你这样做,使他连自己的罪过都不明白就死了,我请求为你历数他的罪过。”景公说:“好吧.”于是圣晏举目戈走近马宫,对他说:“你为我的国君养马,却把马杀掉,此罪当死;你使我的国君因为马被杀而杀掉养马人,此罪又当死;你使我的国君因为马被杀而杀掉养马人的事,传遍四邻诸侯,此罪…  相似文献   

12.
计文 《天风》2000,(12)
“圣”的意思是“分别”,就是“非同平常”。所以,“圣”与“平常”二者之间是相对的。 希伯来书作者指出有人“将那使他成圣之约的血当作平常”(来10:29),是件神极不喜悦的愚昧事。因为这不仅是对救恩的“忽略”和“轻慢”,也是对救恩的赐予者——神的一种藐视和轻看。 尽管神藉先知多次声明:“藐视我的,他必被藐视。”(撒上2:30)“耶和华的眼目看顾敬畏他的人  相似文献   

13.
由笛卡尔等人开启的近代欧洲哲学呈现为一种内在性哲学,内在的思维是其根本构建原则,而作为认知主体的自我在其中处于关键地位。然而,同为近代哲学之代表,斯宾诺莎却构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内在哲学形态,因为他的哲学的内在性是通过神(亦即唯一的绝对实体)确立起来的:作为最高生产者,神在将万物产生和并合于自身之时,也通过万物展开和阐明自身。在这种绝对内在性的视域下,只有神才是真正的主体,而笛卡尔等人为人心所赋予的认知主体地位则被斯宾诺莎消除,这也使他的哲学表现出强烈的非主体性倾向。  相似文献   

14.
病中的启示     
去年初,我患乳腺癌住院手术,看到病情报告,就紧张害怕,我妈给我念了两段圣经:“当将你的事交托耶和华神,并依靠他,他就必成全。”(诗37:5)“耶稣听见就说:“这病不至于死,乃是为神的荣耀,叫神的儿子因此得荣耀。”(约11:4)为我做了祷告,让我带着圣经和赞美诗进了病房。  相似文献   

15.
属灵     
《天风》1994,(7):42-43
教会生活中也许你不难听见这样的话:“啊!那人真属灵。”或“唉!这个不属灵。” 本来,人皆为神按自己形象所造而成为“有灵的活人”。尤其是当一个信徒依赖主的宝血得蒙救赎而成为神的儿女时,他应该已经就是一个属灵的人了。但这仅是就地位而言,而我们通常讲的“属灵”与“不属灵”所指的是信徒灵命生活的实际表现情形。 属灵的人既已接受那被钉死。  相似文献   

16.
保罗的气节     
修毅 《天风》2002,(1):28-29
保罗的气节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经过神的选召磨砺而成的。保罗在传道的生活中,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惧怕任何环境的艰苦和压力“……乃是有信基督的义,就是因神而来的义,使我认识基督,晓得他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腓3:9-10),还有“我感谢那给我力量的我们的主基督耶稣,因他以我有忠心,派我服侍他。……然而我还蒙了怜悯……并且我主的恩是格外丰盛,使我在基督耶稣里有信心和爱心”(提前1:12-14)。这是保罗对主的忠诚气节的根基和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7.
陈德群 《天风》2007,(8):8-10
我们现在信服基督,相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这是神的大能。一方面显明他是神的儿子,另一方面,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因着神的恩典,借着在基督耶稣里的救赎,就白白地称义。他的复活乃是证明他为我们的死已经满足了神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一、“以人为本”的宗教观与“以神为本”的宗教观从宗教发展的历史来看,在欧洲, “神”与“人”的对立是自文艺复兴开始凸显出来的。在中世纪,有神论的宗教观,确切地说,使基督教的宗教观的独占统治达到了顶点,不仅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如哲学、道德、文学艺术和科学成了它的婢女和仆人,而且人也成了神的创造物和奴仆。在宗教中,神或上帝是作为世界之“本”,即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被确定为世界的“本原”的。因此,上帝被说成是具有创造一切的、至高无上的无限和绝对: 它创造了万物,又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它威力无边,赏罚分明;它预知你的来生,又支配你的今  相似文献   

19.
王昭君 《天风》2002,(10):38-39
“耶和华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创2:15)。上帝创造的一切都是无限美好的。神把这被造物交给人来“修理看守”。地球的主人是万物之灵的人。上帝给人的使命是维护地球母亲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可以享用一切,但必须尽心看守一切。神把这个光荣的环保任务交  相似文献   

20.
传统神义论近代以来不断受到恶与苦难现实的严峻挑战,不少神学家和思想家开始对传统的神观念和创造论进行重新反思,别尔嘉耶夫作为俄国宗教哲学的杰出代表也对之作了积极的探索。他对传统神学全知全能、水恒不变的神观念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指出这是人类理性客体化的结果,而将神视为精神与个性,并且特别强调神的爱与怜悯、痛苦与受难,强调神与人的相互依存,强调神对人的呼唤,神与人的相遇与交会。在对“从无创有”创造论的诠释中,他提出了“非被创造自由”的概念解释恶与苦难的来源,以避免传统神义论的尴尬。别尔嘉耶夫的神观念与创造论与过程神学和莫尔特曼等人的神学有相通之处,部分思想汇入了现代神学发展的巨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