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概念的形成及哲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学者指出,“气”概念最初的原型是大气和其他一些气态物质。的确,我们从古代有关“气”的文献以及气字的字源,可以证明这一点。许慎《说文》:“气,云气也,象形。”“云,山川气也。”段玉裁注:“气本云气,引伸为凡气之偁?钡潜匦朊魅?中国古代哲学和其他许  相似文献   

2.
气,作为哲学范畴、具有哲学意味始于西周末年伯阳父用阴阳之气论三川地震。他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这里,伯阳父用“气”代替了  相似文献   

3.
行气     
道教修炼方术。亦称“服气”、“食气”、“炼气”。是指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辅以导引、按摩的养生内修方法。道教修炼,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认为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摄生纂录(?)调气》称“气聚则生,气亡则死。”《太平经》曰:“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葛洪也认为“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  相似文献   

4.
《管子·内业》篇之精神学说及其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管子·内业》是一篇讨论精神学说的文章。篇中使用的“道”、“精”、“气”、“神”、“性”等字,都是同义语。——第十五节云:“心能执静,道将自定。“而第七节则云:“敬除其舍,精将自来;……严容畏敬,精将至定。”证明“道”就是“精”。——第三节云:“夫道者所以充形也”;而《心术》下则云:“气者身之充也。……充不美,则心不得。”证明“道”就是“气”。  相似文献   

5.
黄元吉,名裳,清末江西省丰城人。著有《乐育堂语录》、《道德经精义》。其姓字与元代净明派黄元吉相同。其丹功为中黄直透。他的基本思想是: 一、理气合而生万物黄元吉说:“夫太极,理也。阴阳,气也。理气合一,而天地人物生焉”(《乐育堂语录》卷三)。他认为,“理”与气相结合,即生成天地万物和人。“理”是什么?“理”即是太极,即是性命,也就是性。通俗地说,理即性,乃指心中至善之理。所谓“理气合一曰仁”(《道德经精义》第五章),归根结底,就是说天地万物和人是由“仁”  相似文献   

6.
中国哲学的“气”概念,含义极广,几乎举凡世间一切事物都不出“气”概念之范围。这也难怪,因为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了以“气”为世界万物之本原或元素的思想,“气”被设想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也就是说,它的宏大乃是无限大,它的精微乃是无限小,从而“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毫为小,待之成体”(《庄子·知北游》),一切都是“气”所化生,一切都不出“气”之范围。这就像佛教认为一切都是出自“真如”,故云“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一样。但是,“气”概念并非全无条理的“混沌”,而是有几个层次意义之分殊的。大致说来,“气”概念有物理、生…  相似文献   

7.
道教素重炼气之法,认为元气为生气之源,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中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人之气也。”又说“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气属阳,阳为荣;血脉属阴,阴为卫。荣卫常流,所以常生也。”早期道教的内修之术,便首重“爱气尊神重精。”《太平经》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中说:“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而治。故人欲寿者,乃当受气、尊神重精也。”又说:“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  相似文献   

8.
(续上期) 第二,观鼻端白。(视鼻端白)这是第二步调心的修法。 “观鼻端白”,语出《楞严经》,乃佛家禅定功法原则。道家丹功,亦以为炼丹要诀,如《黄庭经》曰:“观志流神三奇灵”,“随鼻上下知肥香”。儒家气功特别是宋儒讲“静坐”、“宴息”、“养气”、“调息”,亦以之为正法,如《朱子全集》所云:“鼻端有白,我其视之。” 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无不讲究修身养性。儒家是气功系统,如《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不动心也有道,气壹则动志,志壹则动气”。道家是丹功系统,如《老子》曰:“有欲以观其窍,无欲  相似文献   

9.
士气作为一种军事软实力,不仅是战争决胜的重要因素,也是治军关键之所在。传统兵学对士气问题的基本认识来自于其秉持的战争观;战争的正义性决定军队士气的根本走向;“心”与“气”作为士气的基本范畴,其辩证关系为“内心外气”、“将心士气”、“心气一体”:“教戒养气”、“将帅主气”、“赏罚励气”、“以怒激气”是古代重要的士气培育之道;“击敌之气”是古代士气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关于朱熹法律思想的几点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朱熹法律思想的理论根据朱熹建构了一个庞大的理学体系,其伦理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律思想等等都被纳入其理学体系之中,而这一体系的建构基础则是其理气论和人性论。朱高所谓“理”是宇宙本体,它与气结合而派生万物,在派生万物之后又存于万物之中,成为万物生存发展的内在根据。朱熹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作为“生物之本”的“理”和作为“生物之具”的“气”结合到一起…  相似文献   

11.
张载构成哲学逻辑范畴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结构,首先,是以“气之本体”的“太虚”为其哲学的开端,“太虚”既是最一般、最抽象的规定,又蕴涵着最具体、最现实的发展。其次,将“太虚之气”以后的范畴,按照从“气本”到“气化”、从“天道”到“人道”、从客观到主观的原则,进行排列。这一安排,实际形成了三个层次:“太虚”与“天”,属“气本”范畴,是作为宇  相似文献   

12.
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是歌唱的动力,气的正确呼出与吸入是科学发声的基础。中外声乐前辈和当今歌坛名家对呼吸都很重视,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如:“吸气要深”、“气沉丹田”、“吸如闻花”、“气要保持”、“要结实有力”等。呼吸在歌唱中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呼吸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声音的质量。正如清代陈颜衡在《说谭》一书中说:“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讲究气息要绰绰有余,不能让人听来有竭力之感。因此,学歌者无不重视呼吸的运用,但经验不足者,结果却适得其反。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有些…  相似文献   

13.
谈到“气“,不少人只认为它代表某种看不见的物质,却不知它在许多人的思想深处主要代表看不见的灵魂,代表超自然的神的力量和作用。在人类主观塑造的神灵世界,“气“始终扮演着一个特别重要的角色。神灵们总是从那神秘的“气“中出现,总是通过“气“施展各种魔法,总是踏着“气“自如地运行,也总是突然消失在神秘的“气“中。在人们与神交往的各种宗教仪式中,必须有“气(如烟)“飘动游荡、弥漫空间,因为“气“是人与神交往的工具。正如张荣明在《中国古代气功与先秦哲学》里所表白:“气可以沟通可见的人与不可见的鬼  相似文献   

14.
一在“哲学研究”一九五五年第一期里,張岱年先生發表了“張横渠的哲学”一文,認为張氏是一个唯物論者。他最后着重指出:“張橫渠的唯物论,就在于他認为一切存在都是气,無形的太虛也是气。他的唯物論更在于,認为所谓神与性乃是气所固有,而理是气的聚散的規律。”張先生并且在同一文里和在“哲学研究”一九五五年第三期“答邓冰夷同志与呂世骧同志”中再三坚持“气是中国古典唯物諭中的一个基本观念,……否認气的物質性,事实上就是否認中国哲学的唯物论传統,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读了張先生的文章和邓呂兩先生所提出的意見后發生一种感想,我想:張横渠是宋明  相似文献   

15.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学过程 ,中医证候认识也不例外。中医之所以形成了疾病证候认识成果 ,必然有其形成的原因 ,证候的认识既然是历史形成的 ,其原因、本质及规律也必然能够从历史的文化中揭示出来。1 本体论的限制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 ,东西方有着不同的认识方式。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认为 :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一气化生的 ,气是世界的本原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始基物质 ,气充塞宇宙 ,流动有序 ,连续不断 ,变化无穷。早在公元前 3~ 4世纪的周庄在《庄子》一书中说到“通天下一气耳” ,“气变而有形 ,形变而有生”(《庄子·知北游》)。“天…  相似文献   

16.
(5)三子:指“金”、“木”、“活”三子。天地定位,水火交错,万物开始化育,首先形成“金”、“木”、“活”。它们是“四元”配合而成:土与水合而生“金”;气与火和而生木;水、火、气、土四者共合而生活类。也可以说:地(土)生一;天(气)生一;天(气)地(土)合生一。所以说,如果从金、木、活三者在天地化育之中而言,称为“三子”;而当三者形成以后,万物莫  相似文献   

17.
《庄子》哲学,其实质是一种气论哲学。"气"在《庄子》中具有五种内涵,气论思想贯穿《庄子》始终并有其内在逻辑。《庄子》气论哲学为自然美奠定了哲学基础,但也有其理论盲点和理论困境。《庄子》气论哲学的理论盲点集中体现在未对"心""气"二者关系进行自觉、恰当的阐发,这也就造成了其理论困境,即"听之以气"缺乏切实可行的学理通路。  相似文献   

18.
《抱朴子内篇》(下文简称为《内篇》)①是晋代葛洪(公元283—363年)的代表作,它不仅是金丹派的养生著作之一,而且还是道教养生大全。由于早期道教的养生著作大多亡佚,而《内篇》中却包含有丰富的养生思想,因此,对《内篇》中的养生智慧进行认真地发掘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一、养生理论基础(一)养生本体论《内篇》从宇宙本体论的高度来论证长生久视的思想。它认为“玄”或“气”是宇宙的本源,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玄”或“气”产生的。它说:“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P1)“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  相似文献   

19.
“养 心 经 ”云 : 于 每 日 静 养 之 时 , 须 先 静 其 心 、 平 其 肝 、 顺 其 长 生 法 门 万 万 千 ,修 真 妙 意 实 难 言 。 气 。 勿 思 可 喜 之 事 而 使 肝 气 散 ; 勿 思 可 怒 之 事 而 使 看 破 世 间 迷 眼 相 ,守 住 心 中 三 寸 间 。 之 肝 气 盛 ;勿 思 可 哀 之 事 而 使 肝 气 衰 ;勿 思 可 乐 之 事 长 生 之 法 ,奥 秘 无 穷 。 究 其 根 本 , 必 先 养 其 心 , 而 使 之 肝 气 弱 。 四 种 之 情 景 皆 为 心 中 之 用 , 却…  相似文献   

20.
二、富国安民演法章天生天杀,道之理也。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无心,应时而施的生杀,皆合自然之道的运化之机,并非有意为也,或妄动也。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互为升降交感,自有消息盈虚,必生五行之气,五行之气,随时应令,故木、火、金、水、土各有旺相;休囚的相应季节,得时得理,则长生旺相;失时失理,则肃杀休囚。如木火逢春夏的温暖阳和之气,为适时得利,则生育长养而旺相;相反,金、水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