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可见,学习就是一个“以质疑始、以释疑终”的过程,其关键就是如何在“疑”字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2.
读书贵疑     
读书贵疑,这是古今学者的共同体会和宝贵经验。为什么读书要重视“疑”呢?首先,读书有疑,方始是学。我们读书都有个体会,如果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什么疑问也没产生,什么问题也没发现,平平常常就读完了,这说明根本没有读进去,没什么烙印,没什么收获;反之,如果产生一大堆疑问,使你放不下书,这才是读进去了,收获也是大的。因此,无疑,表明是停在字面上;有疑,方读进内容中。宋代学者朱熹归纳了这一体会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一个  相似文献   

3.
朱熹曾云:“学贵有疑。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可见,学习就是一个“以质疑始、以释疑终”的过程,其关键就是如何在“疑”字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刑事诉讼中对于疑罪的处理始终是一个难题。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采取“罪疑从轻、从赎”原则,资产阶级国家则多采取“罪疑从无”原则。从“罪疑从轻、从赎”到“罪疑从无”,无疑都体现了国家的慎刑政策和刑事司法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但是这些原则与我国现代法制精神和刑事诉讼原则仍然有悖,因而不能照搬照用。那么,  相似文献   

5.
巩曰国 《管子学刊》2008,(3):122-125
《管子·轻重》是我国古代经济史上的重要文献,其著作年代的研究,是近百年来学界广泛关注的课题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以前,“汉代说”占主流地位;8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学界逐渐倾向于“战国说”。“汉代说”的流行,无疑受到“疑古”思想的影响;近年来“战国说”得到普遍认可,与“走出疑古时代”的学术思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水的硬度是多少?很多人会说:“水有什么硬度?即使有也是很微小的。”的确,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水确实没有多大硬度,柔弱得让人难以联想到“坚硬”这个词,但是如果是没有丝毫杂质的纯水呢?  相似文献   

7.
“生命是什么?”——著者在本书中多次重复雪莱的这个问题,而他的回答却带有超乎预料的老生常谈性质:“它既是理化反应过程,又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悲与喜的体验。”这俩答案都有根据。本书无疑是综述从古希腊到现代欧洲生物学思想的少有的杰作。但是,如果想根据《生命观的历史》这一书名在本书中找出现代生物学面临的种种  相似文献   

8.
问题是人们在交流思想过程中提出疑问并要求回答的一种语句,提出问题并要求回答的思维方法在人们科学发现、开展教学活动、新闻采访、论文答辩演讲辩论、治病问诊等活动中广泛地应用着。巧妙地提出问题即巧问对于表达和论证思想起着很大的特殊作用。设计巧问有逻辑方法,巧问中的逻辑方法对于发挥巧问的力量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语言表现形式说,巧问的“问”是指有疑而问的问句。无疑无答的反问句、无疑而问的设问、出乎意料的惊问、艺术修辞的奇问等都不属于巧问的“问”。本文仅就有疑而问的巧问中的逻辑方法作些探求: 1、二难藏问  相似文献   

9.
婉言涵真情     
肖伯纳先生有许多幽默趣闻。有一则是关于他和著名女舞蹈家邓肯的。邓肯给他的情书中说:“如果我们结合,一个位厂有你那样的脑袋和我这样的身体.该有多么美妙呵!”削e纳婉言谢绝了,他的回信这样写道:“哪个孩子的运气可能不会怎么好,如果他有我这样的身体和你那样的脑袋,可就糟透了。”用委婉曲折的话来表达本意,在人们的交际中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思维上称之为“迂回战术”。婉言,可以是明意暗说。鲁迅在《范爱农》一文中曾写到:“在街门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开个得。一你看,从“布仁”到“…  相似文献   

10.
书喻     
社会是书的具体注释,书是生活高度的浓缩。古往今来,人们对书有着不结之缘。特别是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他们爱书,读书,也著书。既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壮丽了自己辉煌的人生,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由于热爱书,得益于书,中外名人大都为书设下妙喻,留下由衷的礼赞。著名学者亚兰说:“任何人的思考,都是对别人的想法的思考。……思想最深沉的人,总是从别人的想法中采撷适合自己的东西。”来,让我们一起感悟书喻吧。   刘向说:“书犹药也,善之可以医愚。”——人类虽然已从茹毛饮血的愚昧中走出来了,从刀耕火种…  相似文献   

11.
刘西秦 《天风》2008,(7):10-11
门徒暗暗地到耶稣跟前说:“我们为什么不能赶出那鬼吗?”耶稣说:“是因你们的信心泸。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座山说:'你从这边挪动到那边,它也必挪去.”  相似文献   

12.
孔令宏教授所著的《从道家到道教》一书已于2004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了。胡孚琛先生在本书序中称其“与王明先生关于道教研究学科建设的(关于道家道教的学术研究,尚有若干学科的‘基本建设’须有人着手完成)设想隐然想相合”,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潘富恩教授在其另一部书之序言中说:“他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就是想化数年时间把从先秦道家到近代的道家,乃至新道家,作一个一以贯之的统盘研究。”这部专著无疑是其“统盘研究”的宏大工程中继《中国道教史话》、《宋明道教思想研究》之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书研究了从道家到道教的发展过程,虽…  相似文献   

13.
“我总有一种感觉,我如果不到河里去游游泳,那些宝贵的河水就会被浪费掉了似的。”我的一位朋友这样说。他竟然做到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天都到城外的河水里去游泳。我说你要注意安全啊。他笑一笑说:“没事,我每次都会把一个充满了气的篮球系在身上。”  相似文献   

14.
宗教是文化     
我看过曾是毛主席的勤务员李银桥写的书:有一天,毛主席出门散步,对李银桥说:“我们去看看佛教寺庙,好不好?”“那有什么看头?都是一些迷信。”毛主席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你懂吗?”我因而想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周建人先生写信给我:“文革”初期范文澜先生向他说,自已正在补课,读佛书。范老说,佛教在中国将近两千年,对中国文化有那么深厚的影响,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史。一九八七年我到四川一个佛教胜地,看到被人贴迷信标语的事实,回来写了一份报告,钱学森博士看见了,写信给我说:“宗教是文化”。这三个人…  相似文献   

15.
汪英 《四川心理科学》2014,(17):153-153
“生成”是新课程教学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课堂是动态的,是鲜活的,是情景化的,也是富有个性的。课堂上怎样才能有生成呢?清代学者有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才能促进学生会参与、会发现、会运用、会创造,使学生全面、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促进课堂生成。几年来参加“疑悟”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告诉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质疑,促进课堂生成。  相似文献   

16.
名人书趣     
王夫之以书为女儿的“嫁妆”: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述224卷。有一年,他的大女儿出嫁,人们都在猜着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会给他女儿办点什么嫁妆。王夫之高兴地拎来一只箱子,说嫁妆都备齐了。打开一看,原来是满满一箱书。王夫之对大家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啊!”  相似文献   

17.
“克己复礼为仁”一章,是《论语》一书中学者争论的焦点之一。尤其表现在“克己”、“复礼”、“归仁”的训解上。但是,诸说多有不通,且有在逻辑上混乱之处。此章大意应该是:孔子说:“能够做到自己胜过自己,并且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依礼而行就是仁。如果有一天,人人都能自觉主动地‘克己复礼’,人人亦皆受惠其中,也就会出现‘天下’之人皆以仁为价值取向、并且身体力行于仁的效果。‘为仁’应当主动自觉地从我做起,难道指望从别人开始?”颜渊问于孔子:“请问为仁的具体条目。”孔子说:“视、听、言、动皆依礼而行。”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是我会致力于老师所说的话。”  相似文献   

18.
缴纳殿税     
他们来到葛法翁时,收殿税的人来到伯多禄跟前说:“你们的师傅不纳殿税吗?”伯多禄说:“自然纳的。”他一进到屋里,耶稣就先对他说:“西满,你以为怎样?地上的君王向谁征收关说或丁税呢?向自己的儿子,或是外人?”伯多禄说“向外人。”耶稣对他说:“所以儿子是免税的了。但是为避免使他们疑怪,你往海边去垂钓,拿钓上来的第一条鱼,开了它的口,就会找到一块‘斯塔特’。拿去交结他们,当做我和你的殿税。”(玛17:24—27)缴纳殿税  相似文献   

19.
善读无字书     
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谈的是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作用。但是,写文章如果单凭“读破万卷书”是不行的,重要的还在于要对客观事物有深刻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因此,古代有见识的文章家都主张读“无字之书”。清人王葆心转引廖燕《答谢小谢书》云:“昔者亦常有学矣,于古人书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糟粕,无所从入。退而返之于心而有疑焉。意者其别有学乎?然后取无字书而读之。无字书者,天地万物是也。古人常取之不尽而尚留于天地  相似文献   

20.
如果有人告诉你:“水声可以卖钱”。你大概会说:“那不可能”。然而,美国有位叫费涅克的人就实现了这“不可能”。他用立体声录下许多潺潺的水声,复制后贴上“大自然美妙乐章”的标签高价出售,大赚其钱。其实,整个人类进步史,就是一部从不可能到可能,再从可能到现实的不断创新的历史。6000年前,没有人认为手中的石器会被更为坚利的铁器所取代;1000年前,没有人认为一种粉末(火药)会造就一个新时代;500年前,没有人认为水蒸汽会推动生产力的飞速发展;100年前,没有人认为人类会实现“飞天”的梦想;50年前,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