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湖北省图书馆藏有清人张尔耆过录的卢文弨《周易注疏》校本,颇为珍贵。据此可知,《群书拾补·周易注疏校正》并非一字不变地承袭卢文弨《周易注疏》校本,而是经过一定程度的再整理,或增补新的条目,或完善旧有条目,从而使其内容详实有据、言有所本。通过与阮元《周易注疏校勘记》详细比勘,亦可得知《周易注疏校勘记》所引据的卢文弨校勘成果主要来自卢氏《周易注疏》校本,亦偶及《周易注疏校正》。  相似文献   

2.
张剑 《周易研究》2020,(1):67-76
日本室町时代(1393—1573)部分写本《周易》既有宋刊本特征,又有唐写本的异文,是一种融合了宋刊本与唐写本的特殊文本。此类文本今时日本早稻田大学、内阁文库各有一本。杨守敬日本访书时亦曾据此类文本影抄一部。根据校勘,《七经孟子考文》记载的足利学校所藏三种古本《周易》与此类文本大体相似。江户时代(1603—1867),这类特殊的《周易》写本过渡到刊本形态,刊本当中包括《七经孟子考文》所引足利本《周易》,以及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活字本《周易》。  相似文献   

3.
《周易》是用“隐”的手法所构成,它以“象”表达思想,许多文字类似今日的“密码”,卦、爻辞虽然简短,而它却能容纳很多内容。如《周易·上经》之首的《乾·坤》二卦,其中就有四、五个系统。作为《周易·下经》之首的《咸·恒》两卦,虽然次于《乾·坤》两卦,它们也蕴藏不少系统。这些系统都具有很高的思想水平,代表着我国古代文明的高度。没揭发这些系统之前,首先分析一下《咸卦》卦辞:  相似文献   

4.
《周易》作为一部先秦重要哲学著作,对传统语言学文字、训诂、音韵、修辞等部门有多方面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一、关于文字学先秦时期,对汉字从结构上进行分析,《左传》已有“止戈为武”、“反正为乏”、“皿虫为蛊”,把这种分析总结为汉字结构规律是《周礼·地官》所说的“六书”。关于文字起源问题的探讨则与《周易》相联系。由《周易》推衍出的“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在文字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论《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邹然《周易》卦辞和爻辞是对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所蕴涵意义的确切界定,即对这些卦体爻符所代表的物象内容、人事现象及其占筮效用所作的文字表述,所谓“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圣人之情见乎辞”(《周易·系辞》)...  相似文献   

6.
<正>陈居渊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6月出版。全书以繁体形式写成,共505页,50万字。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是书主要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从今古文之异出发引出今古文《周易》之别,提出对费氏《易》作为古文本《周易》的质疑,并从《汉书·艺文志》《汉书·儒林传》等文本资料的文字比对和内  相似文献   

7.
《周易》注疏史上堪称里程碑的重要版本有:王弼、韩康伯的经注本,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南宋越八行本,闽坊刻十行本以及乾隆时期的武英殿重刻本。其中武英殿本的《周易注疏》实现了很多创举,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其一,内容直接来源于南宋八行本;其二,将《经典释文》散入经注之后,成为《周易》注疏系统中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经注疏释文合刻本;其三,首次将《周易经传原目》与《周易注解传述人》合入卷首;其四,首次附入校勘记——《周易注疏考证》;其五,首次出现具有现代意义的句读。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周易》历史学研究领域,闻一多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周易义证类纂》、《周易杂记》是关于《周易》的社会史史料学研究;《周易新论》是为《周易》社会史史料学研究做时代背景、理论方法上的准备;《周易字谱》、《周易分韵引得》是关于《周易》用字的分韵长编,是为《周易》社会史史料学研究做文字音韵训诂语义解释方面的资料准备。闻一多的《周易》研究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史史料学基本体系和内容。同时,由于他综合运用了中国传统的考据方法和西方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符号学、语义学、解释学的方法,追求文献史料的真实性,对《周易》符号学、《周易》解释学、《周易》语义学和《周易》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周易》的注、疏合刻始于南宋茶盐司八行本,自此以后,又有十行本。阮元的《重刊十三经注疏》即是以十行本为依据。十行本为元刻明修本,这一点已为学者所指出。然而,不同的十行本,其先后传承仍然是需要辨明的。阮元所依据的十行本,乃是十行本中错讹最多的一个本子。由此我们审视阮元的重刻,其主要失误在于选择底本的错误而非刊刻工作本身。同时,由《周易正义》的情况来看,十行本与闽、监、毛本的关系亦并非仅仅是前贤所认为的递相传承。闽本实际出自元刻九行本,且此元刻九行本反倒是十行本明代补版所从出。在《周易注疏》的众版本中,武英殿本及四库本较易被忽略,然而这个版本从分卷到校勘却是比较有特色的。  相似文献   

10.
范谔昌曾从李处约受易学,传陈抟《周易》象学,为陈抟易学南支重要传人。其后学有刘牧、黄晞、陈纯臣等。范谔昌《易》著作有《大易源流图》《易证坠简》《周易证义疏》等。其易学引入了汉易纳甲、纳音之法和道教"五子归庚"之说,较陈抟更进一步。其《易证坠简》在校勘《周易》经传方面有一定成就,而辨《系辞》命名及《易传》周、孔述作次序,开后世怀疑《易传》非孔子所作之风。《周易证义疏》一书则可能是在《大易源流图》《易证坠简》的基础上阐发河图、洛书象数之说的义疏体著作。  相似文献   

11.
出土简帛易学文献,为今人探索卦爻辞之本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即以马王堆帛书《周易》、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与今本《周易》相对比,选取坤、蒙、比、履等十五卦中的诸本差异较大的辞句予以训释疏证,辨析其异同,间亦涉及帛本流传等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2.
楚简《周易》睽卦新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帛书本、阜阳汉简本和今本《周易》经、传,探讨了楚简《周易》睽卦的卦辞和初九、六三、九四、六五爻辞的一些问题,在综合诸家之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意见,对《周易》本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楚简《周易》有限的卦爻辞资料,配合既有的《易》学文献,分别推论经文和传文中《彖》、《象》二传的写定过程。其形成为今本固定的面貌,可能是经由不同时期和不同《易》家之手所修订改造完成。而就于今所见文本而言,楚简本年代最早,又可据以参证检讨经文的解读,以至判定其前出土帛本文字的是非得失。全文析分为四项,各举出若干例证以为说明。透过这些例证,不只可以更清楚了解今本《周易》形成过程的变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秦典籍编制的性质和情况。  相似文献   

14.
对萧汉明先生蛊卦为奉父鱼肉、丰卦“日中见斗”为太阳黑斑说提出不同意见,另依古字本义通释二卦,解“蛊”为腹蛊,丰卦为击鼓救日,并解帛书“弓”为“救日弓”,“蔀”、“芾”、“屋”皆指蔽日之影。  相似文献   

15.
沪简《周易》选释(修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海博物馆所藏战国楚竹书《周易》,与今本文字多有异同。本文就竹简本中十条异文予以考证,或揭示其释字依据,或分析其通假关系,也间或涉及其讹变关系,提出若干与旧注不同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6.
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管窥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廖名春 《周易研究》2000,1(3):21-31
论文对上海博物馆书法馆新近公布的两支《周易》楚简作了逐字逐句的考释,并结合帛书《周易》经传,对《周易》豫、大畜等卦一些爻辞的意义作了新的阐发,还据以讨论了《周易》的作年与卦画、卦名、爻题产生的年代。  相似文献   

17.
阜阳汉墓所出竹简本《周易》的释文偶有误释和漏释之处,本文对此提出补正意见,释出"倍"、"弟"、"邑"、"抽"、"適"、"徙"、"者"、"市"、"克"、"贾"、"别"等字,辨识出"吉"、"其"、"无"、"死"、"货"、"凶"、"利"等残字,拼合了简55+残片11、简486+469两处断简,供研究《周易》和阜阳汉简的学者们参考。此外,还指出了阜阳汉简《周易》摹本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楚简《周易》遯卦六二爻辞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帛书本和今本<周易>经、传,探讨了楚简<周易>遯卦六二爻辞文字的隶定、句子的断句、文义的释读,在综合诸家之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意见,对<周易>本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笔者曾著文研判了《周易》古经中的剥、豫、萃、咸、艮等五卦与中国传统医学萌芽期的关系。战国楚竹书《周易》问世以后,通过对其豫、咸二卦文字的考察,进一步揭示了此二卦所蕴涵的中国传统医学的萌芽。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最近面世的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周易>的初步研究成果.本文认为:1.从"数图形卦"分析楚竹书<周易>的卦符,由于这卦符纯以一与八这两数来表达,体现了与长沙马王堆帛书本<周易>同类的历史、人文水平,而稍晚于阜阳简本<周易>;2.楚竹书<周易>所以有"经"无"传",是因为尊"经"贬"传"的缘故;3.楚竹书<周易>的"同卦同类符号"即首符、尾符相同的文本现象,并不能证明"对立与统一"的辩证法思想,符号匚也不是楚竹书<周易>具有"上、下部分"的证明.本文对以上见解进行了有据有理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