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让废墟作证     
当"5·12"大地震的余波渐趋平静的时候,当废墟下被掩埋的生灵再也没有了生还希望的时候,当幸存者的惊魂稍稍安定的时候,我听到了一个富有远见的  相似文献   

2.
让废墟作证     
当“5·12”大地震的余波渐趋平静的时候,当废墟下被掩埋的生灵再也没有了生还希望的时候,当幸存者的惊魂稍稍安定的时候,我听到了一个富有远见的声音:让地震中受损最惨烈、已经成了一片废墟的北川县城,依然保持着震后的原貌,永远平静地躺在群山的怀抱之中,让它成为中国灾难史上一个永恒的见证,让它向世人昭示: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英勇顽强、  相似文献   

3.
4.
在地震面前,孩子们的心愿,是那么酸楚,那么凄苦,让人无比动容,直教人泪流满面。这小小心愿,如一朵朵盛开在废墟中的洁白的玉兰花,清风徐徐,颤颤地飘,一缕一缕,飘来清冽的浓香,缕缕都是这灾害里不绝的希望。  相似文献   

5.
在地震面前,孩子们的心愿,是那么酸楚,那么凄苦,让人无比动容,直教人泪流满面。这小小心愿,如一朵朵盛开在废墟中的洁白的玉兰花,清风徐徐,颤颤地飘,一缕一缕,飘来清冽的浓  相似文献   

6.
在地震面前,孩子们的心愿,是那么酸楚,那么凄苦,让人无比动容,直教人泪流满面。这小小心愿,如一朵朵盛开在废墟中的洁白的玉兰花,清风徐徐,颤颤地飘,一缕一缕,飘来清冽的浓香,缕缕都是这灾害里不绝的希望。  相似文献   

7.
杨峻 《佛教文化》1997,(3):23-23
前天深入清远市暴雨灾区采访时,记者惊闻一个不幸的消息:享有“岭南三大古刹之一”美誉的飞来禅寺,前天中午在一场泥石流汹涌倾泻之后成为一片废墟,与此同时,看守寺庙的九个和尚、尼姑及一名景区职工不幸失踪。飞来令初建于南北朝的梁代(公元52O年),后经宋、元、清三代扩建,迄今已有140O多年历史,现属于广东省著名的飞来陕(又称飞霞)风景名胜区景点之一,每年游客达Ic多万人次。据寺庙的一批幸存者反映,这里前天凌晨2时就下起倾盆大雨,上午9时寺庙内已经积水,一些和尚、尼姑赶紧扫水、搬物,没想到雨越下越大,寺庙背后的…  相似文献   

8.
矶崎新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作为日本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他主张彻底废除一些与现代主义有关的资本主义教条,将建筑从现代主义教条的束缚中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9.
贡华南 《学海》2002,(2):42-47
近代以来 ,重建中国哲学的努力始终关涉着哲学方法论的探讨。牟宗三的智的直觉理论无疑是这种努力的自觉表现。同大多数的哲学家一样 ,牟宗三对此问题的追问一直以西方哲学为其参照者与对话者。具体说来 ,智的直觉概念的提出乃是基于康德的这样一个问题 :即理性存在者只具有直观现象界的能力 ,而没有直观本体界的能力。因此 ,我们对本体界一无所知。牟宗三则认为 ,人作为理性存在者不仅具有智的直觉 ,而且形上问题就是以智的直觉为基础而建立的 ;否定智的直觉 ,“不但全部中国哲学不可能 ,即康德本人所讲的全部道德哲学亦全成空话”① 。关…  相似文献   

10.
历史是过去的记录,也是现实的向导,只有认真地对待历史,才能正确地面向未来。本期,我们约请中国基督教界的三位领袖季剑虹长老、曹圣洁牧师和邓福村牧师就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缘起、三自运动的历史性成就以及如何温故知新、在新的时空环境下进一步坚持和深化三自等问题进行了笔谈。同时,我们还请到陈一鸣、晏可佳和李向平三位学者,就基督教近代传入中国的历史作了客观地评述,相信这一切能带给读者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正> 儒家哲学在当代之转换与新发展,应视为它的陈旧成分的剥离清理,和它的有生命力之内涵的重新发现、有效应用和创造性地开展,对于现代社会和人性的健康发育能够产生深刻的积极的影响。诚的哲学便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儒学内涵,它既能体现儒学固有的学派历史特色,又能为现代社会补偏救弊,提供一种伟大的精神动力,故应加以发掘和阐扬。  相似文献   

12.
李向平 《天风》2003,(11):U016-U017
读罗冠宗先生主编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关于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侵略中国史实述评》,以详细,客观的史实,雄辩地揭露了西方基督教会充当帝国主义侵华工具的不光彩历史。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尽可能地让历史事实自己来说话,使各种虚弱的辩解在真实、冷峻的历史事实面前无所遁形。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西方基督教在  相似文献   

13.
荒残是一种很重要的审美形态。荒残就是荒凉残废、荒芜残败、荒落残破、荒凄残颓的境象,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荒残在自然界、人类历史的一些场景和遗迹中有大量的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的书写。荒残之境最典型的表现形态是废墟。荒残之美能引起审美主体产生感伤、悲凉、悲怆、悲戚、悲凄、荒凉、荒废、荒颓等多种审美感兴,它不仅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而且是一种特别能感发人心的审美形态。荒残之境表现了事物的风霜岁月、悲惨经历、残酷命运、破坏毁灭……它那沧桑的历史,能引发人们满含悲情地去回望凭吊。人们在回望凭吊中感叹、惆怅,从而产生一种深深的历史幽思。荒残之境还能使人能想到时空流转、历史变迁的无情,想到天地万物兴废、盛衰、荣枯的无穷轮回,从而生发一种深沉的哲学时空意识。  相似文献   

14.
庐山白鹿洞书院肇基于唐代。据记载,李渤兄弟曾在此隐居读书。南唐升元四年(940年)白鹿洞建起庐山国学,为五代时期著名学府之一。北宋初年改称“白鹿洞书院”,后毁于兵火。1179年,著名理学家朱熹出任南康(今江西省星子县)知军,亲自筹款建屋,征集图书,聘请教师,招收生徒,制定学规,自任洞主,亲自讲学。1181年又请陆九渊登白鹿洞讲坛讲学,并将其讲稿定为书院之讲义。至此白鹿洞书院,达鼎盛时期,成为宋代四大名书院中最有影响的一所书院。在元、明、清三代,书院屡经兴废,但影响长存。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整修书院,并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经上级批准,恢复白鹿洞书院建制。聘请周谷城、冯友兰、邓广铭、蔡美彪、汤一介等教授为顾问,陈正  相似文献   

15.
重建价值哲学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应该关怀所处时代人类发展的根本问题。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重大问题 :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的人类生存境况的根本性变化问题 ,经济全球化引发的不同群体、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交流与合作问题 ,社会发展中的公平、正义与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16.
《重建社会实践》是F.伽塔里应《交往世界》杂志的稿约所写的一篇文章,也是作者临终前留给人类的最后一份礼物。面对霸权主义横行、唯科技主义泛滥、人口暴增、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贫富悬殊、集权制度和恐怖主义等一系列国际问题,伽塔里提出了“重建社会实践”的方案。这是一个从政治、经济、法律、科技、心理、生态等多方面统筹兼顾的全球性协调治理的方略。今天读来仍然是那么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7.
1988年笔者在日本东京大学讲学期间,曾受东大中国学会的邀请,作《对中国八十年代宋明理学研究的分析》(载《中国——社会与文化》第四号,1989年6月),又受日本早稻田大学的邀请,作《我的宋明理学研究》(载《东洋的思想与宗教》第六号,1989年6月)等演讲,对宋明理学研究,作了初步的反思。1990年12月在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95周年的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大会上,笔者的演讲,对宋明理学的研究,又作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王兴周 《现代哲学》2012,(6):98-105
荀子认为,"群"使人得以生存,重建社会秩序的目标是"群居和一",包括群的质量保证和群的规模扩大。"明分使群"是荀子建构社会秩序的形式,"分"使"群"成为可能,社会等级秩序和职业分工体系构成了"明分"的主体内容,二者纵横交错,构织成一张社会秩序网,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在这张网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义"又使"分"成为可能,"义"代表"公",也就是"群"的利益和价值;"义"的对立面是"利","利"代表"私",也就是"己"的利益和价值;荀子希望建立群己之间的和谐关系,表现为他重义轻利但不弃利;荀子比孔孟更加无条件地强调社会利益,比孔孟更为右倾。荀子认为"礼"使"义"成为可能,"礼"是荀子重建社会秩序的"主路","乐"和"刑罚"是荀子重建社会秩序的两条"辅道";和孔孟不同的是,荀子认为"礼"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是外在的、人为的、强制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9.
启蒙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理性普遍性的高扬.启蒙理性与科技的片面发展或所谓现代性带来人的异化,人的整全生命被肢解,人变成了理性的工具,人变成了物化的对象,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主体,人丧失了自己的全面性.  相似文献   

20.
胡塞尔的现象学对于梅洛-庞蒂的一项重要启示在于,揭示了世界论题是一个在哲学上先于其他一切论题的首要论题。世界总是一个已然在先不可剥夺的事实,哲学家的一切探索总是处于各种关于世界的原初经验之中,开始于对"世界"现象的回望、发问和最原初的见解,而复归于各种哲学所提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