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义利论的历史中,先秦义利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基本的思维框架和深厚的思想来源。在理论基础上、先秦义利论在诸多方面为后来奠定了基础。无论对义利范畴内涵的揭示,对义利关系的把握,对价值标准的确定,对基本目的的悉,还是对道义与功利、功利与超功利、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和物质生活、价值标准与价值导向、群体与个体、公  相似文献   

2.
义利问题是伦理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一定社会的道德风情或道德状貌总是首先借助并通过人们对义利问题的认识及其对待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批判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义利观的合理因素,本质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义利学说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重义轻利是传统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国人的义利观经历了一个从长期的“羞于言利”到逐渐面对市场逐利,再到一部分人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历史转化过程;今天,应改变传统义利观中义与利相互对立的状态,倡导一种义利并重、道义与功利协调发展的新型义利观。诚实信用既是我国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又是市场经济、法制经济的必然要求,从而具有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二重性;法律原则要以其本身所包含的道德合理性为价值基础,而良法的实施又离不开相应的社会道德环境的配合。在市场化和法制化背景下,应该既依托传统,又立足现实,实现传统义利观和诚信观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4.
<正> 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发展到了孟子就转换为“义利之辨”,自孟子之后,“义利之辨”构成了诸儒反复研讨的基本问题。近几十年来,批评孟子的人,大都认为孟子的“义利之辨”是鄙视功利,并据此把孟子说成是反功利主义者。孟子鄙视功利说能否成立,这是不  相似文献   

5.
传统义利观的评述及其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义利观的评述及其改造蒋建民作为中国伦理思想史基本范畴的义利观,古往今来一直成为人们所探讨的重大问题。而围绕义(道义)与利(功利)的关系所展开的争论即“义利之辩”,从先秦起,便开始了它的发展轨迹,延续至今,未能有果。然而,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又...  相似文献   

6.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利益本位、效率优先、实效原则和个性至上,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除了具备市场经济价值观的一般特点外,更看重社会生活中的义利统一和公平竞争,把利益取向上的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看作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在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着新型奉献伦理的发扬,呼唤着社会主义功利伦理的建构,呼唤着“将是  相似文献   

7.
“初级阶段的社会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不是一个概念。前者讲的是社会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并实际发生作用的一切道德,既有社会主义道德,也有非社会主义道德;后者讲的是“初级阶段”占主导地位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不包含非社会主义道德。 “初级阶段”的社会道德是由多种类型的道德成分所构成的。笔者认为,“初级阶段”的社会道德起码有以下五种道德成分所构成:第一,居于最高层次的,代表未来方向的,并带有较浓厚理想色彩的共产主义道德。现实生活中那种“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思想和行为,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体现。在当前,共产主义道德是应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的,是先进分子和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  相似文献   

8.
当代社会中的功利伦理和奉献伦理陈泽环以功利伦理为基础奉献伦理为主导,是我国当代社会主义道德生活的基本格局。它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一般共性,又具有基本特性。市场经济主体的基本动机只能是以最大效益为原则的功利主义伦理。但是,社会主义功利伦理有自己特殊的规范系统:它以效益为追求目标,以竞争为实现手段,以勤俭为行为核心,以自尊为心理基础,以公平为交换原则,以互助为社会前提。在我国社会道德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并非功利论理,而应是最高程度的伦理,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奉献伦理。所谓社会主义的奉献伦理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伦理。它是一种高尚的、理想主义的伦理。功利伦理固然能提供个体致富的心理动力,并为最终达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创造必要的物质和心理前提,但这更多地表现为一个自发的过程,要真正自觉地实现这一历史性任务,离不开社会主义奉献伦理对它的限制和引导。再者,共同富裕还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它要在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使社会成为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因此,我们的价值目标也要坚持奉献伦理在道德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如果说,在解决发展生产力的各种矛盾方  相似文献   

9.
中西义利思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照文化比较的共时、对等原则,初步考察了中西义利思想的源流和同异。说明道义与功利的关系,不仅是中国历代学者长期思考、论争不止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西方思想家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中西方思想家大都力图从理论上解决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道德原则与经济利益的矛盾,以指导人们作出适当的价值选择,给社会需要以理论的满足。在古代,虽然中西方学者对于道义和功利内涵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他们大都强调精神生活的价值而贬斥物质生活的意义,都强调群体利益、道德原则高于个体利益、经济利益。因此,功利主义并不是西方古今相承的思想传统;重义轻利不仅是中国古代而且也是西方古代的传统思想。西方自文艺复兴开始,方打破了千百年来的思想传统,而中国则始终保持了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也就是从这时起,中西义利思想才迥然不同,呈现出根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广东得改革风气之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来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王义市场经济伦理。我们会天所倡导的经济伦理,是相适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要求,在经济生活中促进市场壬体行为健康发展的伦理观念、伦理规范和伦理实践活动。本文就如何从识和利用好广东经济伦理发展的若干条件,作一些论析。(一)思想文化条件广乐经济伦理的发展得益于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其中,邓小平关于义利并举,义利统一,先富带动后富、共同富,道德的多层次性,道德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道德建设导制度建…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年是伦理学研究取得辉煌成就的30年。改革开放以来,在道德建设的基本理论方面,人们形成了十大共识。这十大共识涉及道德的价值定位、道德的理论基础和特点、义利关系、道德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与现实及理想的关系、社会主义道德与中国传统道德的关系、道德与文化教育的关系、青少年道德等。  相似文献   

12.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学术讨论会观点述要唐永进由云南省民族伦理研究会、云南民族学院主办的“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1月24lH至12月3日分别在昆明市和德宏州召开。来自上海、广乐、湖北、湖南、安徽、河北、四川和云南的代表与会。会议就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步伐和道德建设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择要概述如下:(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会同志认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理论和实践都反复证明:越是深化改革,越是扩大开放,越是强调经济建设上新台阶,就越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一些与会同志指出,在目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时期,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旧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必然发生动摇,并将逐渐丧失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规范和约束力,而与市场经济新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又不可能在短期内确立起来,此时,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道德滑坡和无序现象。来自广东的代表强调,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道德,从社会历史演进的长河审视,它在总趋势上与经济的发展是一致的。特定社会确立什么样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评价标准,从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 长期以来,人们在评价历史上的“儒家义利之辨”时,总是将其视作“割裂义利关系”,“挑起义利问题的争论”,“宣扬重义轻利的道义论”。笔者认为,这些论断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其实,儒家义利之辨,既不曾割裂义利关系亦不曾混同义利关系,恰恰是对这种割裂或混同的克服。义利之辨不同于义利之辩,它所指向的既非重义轻利的道义论亦非重利轻义的功利论,只能是超越道义论与功利论的义利并重论。  相似文献   

14.
义利关系实际上就是社会正义与社会功利之间的关系,两者谁先谁后,是任何社会结构都不可回避的首要价值问题。仅此一点足以证明儒家义利之辨的理论价值。如果拂去蒙在其上的时代烟尘及偏见误解,那么时至今日,它仍具有值得借鉴的理论光彩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拙作《当今中国的义利之辨与社会的道德价值导向》(《学术月刊》1990年第11期)发表后,围绕着“道德价值导向”问题,学界同仁提出了不少的意见和问题:现在提出“道德价值导向”有何意  相似文献   

16.
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特征。用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全体人民,首先要求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以共产主义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人民群众中作出表率,又无疑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居于极端重要的地位。共产主义道德决不是人为制订的训条,也不是从人们头脑或其他生理机制中派生出来的,它的社会物质基础是随着现代大工业的出现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社会存在。伹它又并不等于无产阶级朴素的、自发的阶级道德,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  相似文献   

17.
常人道德是道德生活中一种普遍而经常存在的道德行为类型和道德境界层次。它既不是道德上超凡脱俗的圣贤或先进的“君子”,也不是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小人”,而是处于二者之间的“中人”之性和“常人”之德。“常人道德”的特征主要体现为:第一,其行为特征既非应当,也非失当,而表现为正当。第二,其价值观是义利兼顾的;第三,其人己观是人我两利的;第四,其行为动机是追求权利与义务的对等统一。常人道德的存在是一种道德生活的常态真实存在。常人道德的义利统一、人己两利、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是现代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常人道德是道德的中间层次与境界。研究常人道德并给予道德上的正面价值评价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克服我们过去的那种善恶两极的对立道德思维方式,有利于真正实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现代道德精神,有利于当代道德研究面向生活和民众,从而有利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道德观。  相似文献   

18.
由全国伦理学会、湖北省伦理学会、山东省伦理学会和武汉市伦理学会联合发起的社社主义初级阶段职业道德建设理论讨论会,于1987年11月19日至24日在武汉召开。这次讨论会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职业道德建设在整 个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多数代表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职业道德建设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中心和突破口。这不仅是因为社会道德中的原则、理想、规范总是要通过人们的职业道德从而转化为人们的行为,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因为人们大部分道德  相似文献   

19.
浅议儒家义利观之主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永鹏 《管子学刊》2006,(1):105-106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而儒学作为二千多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也凝聚了大量有关义利关系的思想精华,对其充分挖掘利用,亦为当务之急。在儒家思想中,“义,宜也”(《二程集》),“义者,事之宜也”(《四书集注·学而》),指正义应当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利”则指利益,孔子、孟子都把利理解为“私利”。冯友兰先生说过:“儒家所谓义利之辨之利,是指个人私利……若所求的不是个人私利,而是社会的公利,则其行为不是求利,而是行义。”犤1犦儒家有关义利关系的思想极为丰富,其主旨为:一、见利思义孔子主张…  相似文献   

20.
当今,道德失衡或道德滑坡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成为社会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那么,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何处?即道德失衡或道德滑坡的实质、成因是什么呢?如果我们将道德失衡或道德滑坡视为“精神现象”,那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一最基本的命题,笔者认为,当今社会的利益失衡是道德失衡或道德滑坡的主要成因。为什么?因为“义”和“利”是始终捆绑在一起的。谁都不会否定,作为道德范畴的“义”是一种“精神现象”;而“利”,则是一种“物质现象”,一种经济现象。所以我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有“义利之辨”。“辨”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