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庆汉藏教理院作为民国时期佛教最高学府,堪称当时中国佛教教育中心,其贡献不仅在汉藏文化交流上,也对民国佛教教育及整个佛教有着全方位的影响;福泽所及不仅川渝,也辐射到周边省份。本文依据原汉藏教理院期刊档案文献及民国佛教报刊相关资料,经由考察汉藏教理院的学制、招生及学生毕业情况、学生来源等,揭示其对川渝及相邻地区佛教乃至当代中国佛教特别是佛教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太虚大师抗战时期长住重庆,秉持大乘佛法出世而入世的精神,因应时机倡导"今菩萨行",后发展成更完备的菩萨学处体系.以汉藏教理院学僧和慈云寺僧侣救护队为代表,重庆佛教界积极响应投身于救国,特别后者为救护难民作出了相当贡献.不仅如此,太虚大师这一思想对现今重庆乃至中国佛教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因明学两次传入汉传佛教界,成为"无用"的理论而昙花一现。但在其发祥地印度,却是维护大乘佛教合法存在的护教理论;在10世纪以来的中国藏传佛教界,是各大寺院培养学僧的教学方法;在民国汉传佛教复兴运动中,促使佛教学术登上大学讲坛,也促使汉藏佛教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汉藏教理院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同兵 《法音》2001,(8):26-34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西藏密教开始弘传内地,掀起民国密教热。汉传佛教界僧侣、居士负笈西行者数十百人,仅1937年后受蒙藏委员会资助留学康藏者即有54人,形成“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求法取经的运动”[1]。汉藏佛教交流成为近代中国佛教史上值得注目的一页。其中占有中心位置的无疑当为汉藏教理院。  汉藏教理院的产生、发展、鼎盛以至结束,无不与特定历史时期中国乃至国际的政治、文化状况等外缘紧密相关,同时又有它自身发展的内在脉络。今且依此对其历史作一简述。一、建院因缘  1、佛教格局  中国汉传佛教自明清以来日趋衰颓,迄于民国…  相似文献   

5.
自称为“凡愚僧”的演培法师(1917—1996),是连接近现代中国佛教发展史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先后求法于观宗寺弘法研究社、闽南佛学院和汉藏教理院,  相似文献   

6.
庞国婉 《法音》2000,(2):31-31
本刊讯1月19日,重庆佛教协会举办太虚大师诞辰110周年纪念会。纪念会由原汉藏教理院学生惟贤、大果、竺霞法师发起;重庆周边的汉院学生赶来参加,重庆市委统战部徐登全副部长到会祝贺。太虚大师乃近代高僧,是提倡佛教革新的导师,毕生坚持整顿僧制,弘扬佛教文化真理,净化人生,创办僧教育,培养大量人材,弘扬人生佛教。革命文学家鲁迅先生曾赞扬大师"平易近人,思想通泰"。海内外佛教徒均崇敬他,奉为一代佛教领袖。由太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思想为当令广大佛教徒普遍认同,并得到实践和发扬。惟贤法师宣读了《太虚大师与人生…  相似文献   

7.
近代佛教名家名著提要──法相唯识学太虚《法相唯识学》,全二册,近代太虚撰。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七年(1938)印行。后收入《太虚大师全书》第14至18册。太虚在近代佛教史上以唯识大家著称于世,在他所创办的闽南佛学院、武昌佛学院、汉藏教理院等佛学院中,皆...  相似文献   

8.
我在太虚法师创办的汉藏教理院读书六年,任教九载。八年抗战期间,法师经常驻锡汉院指导学僧的修学,曾为学僧讲授《中国佛学》、《真现实论》等,并总括其学行为《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及《我之佛教革命失败史》二文。我忝列师门,屡蒙慈诲,法乳深恩,铭记难忘。法师是智者、贤首后集佛学之大成者。他融摄古今各家学说,判释一切佛法,系统地提出了人生佛教的理论,为近代佛子继承佛教优良传统,适应时代潮流指明了方向;他和  相似文献   

9.
正果法师于1987年11月20日在北京广济寺文室安祥示寂。我失去了一位共事多年风雨同舟的师友,中国佛教协会失去了一位道高德劭的领导,中国佛教界失去了一位爱国爱教的高僧。法师原籍四川省自贡市,俗姓张,生于1913年7月24日。青少年时期,因信仰出家。19岁,到新都宝光寺剃发,21岁在成都文殊院受比丘戒。接着,先后到重庆华严寺天台教理院和重庆北暗汉藏教理院学习。在汉藏教理院从著名佛学大师太虚法师和其他大德研习佛学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O年到北京和法尊法师一同驻锡北海公园内菩提学会,襄助法尊法师做了大量的弘法宣教工…  相似文献   

10.
印顺法师在重庆汉藏教理院的岁月是他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法尊法师在这翻译的西藏经典,以及他们二人之间的讨论深刻左右了印顺法师的佛学建构。他的中观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许多不同于汉传佛教传统的地方,这是他吸收藏传佛教思想并加以深化、提炼的结果。宗喀巴大师的教理阐释是印顺法师的中观学的重要思想来源。或许可以这样说:"中观为阿含通论",宗大师从教义上作了论证,法师从思想史上作了论证。无论僧肇、吉藏,还是宗喀巴、法尊,他们都促使着印顺法师从佛法教义和思想史上去探本溯源,契合佛陀的本怀。这一事实也表明,藏传佛教的中观学在20世纪的"人间佛教"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汉藏佛教的融汇有助于推本溯源,认识本来的佛教。  相似文献   

11.
法尊法师(1902-1980),中国现代佛教史上的著名高僧,曾师从太虚法师与大勇法师学习法相、因明及密教。后赴藏区深入研修藏传佛教10余年,获甚深成就。返回内地后,在重庆汉藏教理院讲授和翻译藏传佛教经典。法尊法师一生笔耕不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89,(12)
今年是太虚大师诞生一百周年,为缅怀大师一生爱国爱教、弘扬人间佛教思想的光辉业绩,中国佛教协会编辑出版大师所讲《弥勒下生成佛经讲要》、《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要》和《佛说善生经讲录》(三书合册),在汉藏教理院讲的《中国佛学》。赵  相似文献   

13.
唐红丽 《法音》2010,(7):35-39
<正>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思潮的影响下,佛教界出现了一股文化的热潮,有一大批佛教期刊也伴随时代风潮产生、发展起来。《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与《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补编》两套丛书收集与整理了民国时佛教期刊,为当今的佛教界与学术界提供了宝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宗教史、文献学等方面讨论西夏时期的“汉藏圆融”佛教。作者提出“广义”和“狭义”的“汉藏佛教”概念,并为之进行讨论。本文集中在“狭义”的汉藏佛教,并为之采纳不同西夏佛教文本中的材料佐证。作者认为汉传和藏传在西夏时期有比较广泛交流,无论在西夏文佛教词汇或文本义理内容皆可见其痕迹。从思想架构角度观之,汉藏圆融的基础为汉传华严思想,主要是澄观和宗密的思想典范,即是所谓“性起/缘起”的架构。藏传佛教密法属于“缘起”范围。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佛教运用判教的方式圆融了佛教经典的各种教理,形成了天台、华严两大教理思想体系。中国佛教认为各种修行方法都不过是安心、明心、开悟的方便,从而实现了修行方法上的圆融。中国佛教用“格义”、“比附”、“会通”的办法,与儒道两家相互圆融,在中华文化结构中获得了一席之地。从“不敬王者”到“礼拜君亲”,从“乞食分卫”到“农禅并重”,佛教终于融入了中土世俗社会生活之中,取得了僧俗之间的圆融和谐。当代人间佛教发展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要以圆融的智慧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与其他宗教和平相处,积极契合当代众生的根性。  相似文献   

16.
严胜英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72-73
近现代人间佛教运动始于太虚法师。在他所处的时代,政局动荡、战乱频仍,加上此时佛教义学式微、教理不清,佛教发展出现隐忧。太虚法师在敏锐地观察后,主动顺应现代大潮,提出人间佛教的主张,开佛教改革之先河,尤其是数次出访国外后视野大开,成为改写中国近现代佛教史的佛教领袖之一。  相似文献   

17.
近现代人间佛教运动始于太虚法师。在他所处的时代,政局动荡、战乱频仍,加上此时佛教义学式微、教理不清,佛教发展出现隐忧。太虚法师在敏锐地观察后,主动顺应现代大潮,提出人间佛教的主张,开佛教改革之先河,尤其是数次出访国外后视野大开,成为改写中国近现代佛教史的佛教领袖之一。  相似文献   

18.
生活在清末、民国与社会主义中国的能海法师,经历了中国佛教由衰微到复兴再到新生的整个历程。他的教育思想,曾在清末居士佛教兴起与民国庙产兴学之风的双重影响下犹豫徘徊。最终,他选择了“以丛林为学校,以僧众为学僧,以执事为教员,以清规为章程,以寺产为经费”的复古式僧伽教育,同时又吸收社会教育的一些先进理念。他的这一佛教教育模式,正在为现代佛教教育所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19.
正演培法师继承太虚大师的佛教改革思想和人间佛教的发展理念,在汉传佛教的海外弘传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自称为"凡愚僧"的演培法师(1917-1996),是连接近现代中国佛教发展史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先后求法于观宗寺弘法研究社、闽南佛学院和汉藏教理院,并曾亲近宝静、大醒、太虚、印顺等当代高僧。演培法师深受太虚大师倚重,25岁时即被任命筹办四川合江法王学院,后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2,(10):24
本刊讯杭州佛学院是经国家宗教局批准,由杭州市佛教协会承办的一所综合性佛教院校,目前设有教理院与佛教艺术院,课程设置系统全面、师资稳定。现招收新一届教理院本科班、艺术院本科生、教理院研究生。一、招生学制、名额:教理院本科生:学制4年,招生名额30名,出家男众。艺术院本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