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伊斯兰”是20世纪80年代由埃及著名法学家、思想家阿什马维建构的一个批判性概念,其相关学说主要针对埃及穆兄会及其国内外理念追随者。阿什马维明确反对伊斯兰世界宗教政治化或政治宗教化现象,并积极倡导政教分离和文明交流与融合。阿什马维有关“政治伊斯兰”的批判性学说,背离了伊斯兰世界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政治观,一经问世便遭到相关学者的批判、歪曲以及官方的冷遇,却为近年来埃及塞西政权的反恐与去极端化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意识形态支撑。近年来,埃及官方开始公开认同阿什马维的相关学说,推动了这门学说从“隐学”向“显学”的反转,其背后动因是埃及官方反恐与去极端化理念的重大转变,这将对埃及国内乃至整个中东地区的反恐与去极端化行动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七十年代,随着伊斯兰复兴运动在马来西亚蓬勃兴起,伊斯兰教在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地位显得日益重要。伊斯兰复兴运动否定和排斥西方的现代化模式,认为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主张用伊斯兰发展观解决伊斯兰世界面临的问题,重新审视和思考伊斯兰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问题,马来西亚政府致力于寻找整合传统与现代的、多元化的现代化实现路径,实行以伊斯兰经训精神为指导的现代经济模式,先后建立了伊斯兰金融、伊斯兰信用、伊斯兰税收等现代经济制度,其中以伊斯兰金融系统最为著名。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银行和金融业是伊斯兰原则与世俗事物相结合的产物,伊斯兰教义提出的利息禁令、反对偶像崇拜、讲求伦理、提倡福利精神以及伊斯兰国家客观条件等因素所限使伊斯兰银行和金融业不能完全融入全球化之中,在理论、文化和实践中有许多因素与全球化相悖。在发展与宗教的两难之间,伊斯兰必须做到理论上有创新、文化上有交流、实践中有开放的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4.
蒋真 《世界宗教研究》2012,(2):158-166,194
霍梅尼伊斯兰革命思想是在伊朗反对君主专制、反帝反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并形成的。霍梅尼对伊斯兰教什叶派传统教义的创新,既体现了他对君主专制和政教关系的看法,也包括了他对教法学家社会地位的思考,以及未来国家治理机制的构思。霍梅尼关于建立伊斯兰政府、改革伊斯兰教育以及输出伊斯兰革命等思想,对伊朗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其在教育上的主张,对革命后初期伊朗的文化和科学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教法学家权威统治的政治纲领,奠定了伊朗政教关系的基调,也给伊朗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巨大争论。  相似文献   

5.
在"一带一路"视阈下通过对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交往的历史经验进行分析和讨论认为,三大文明均属世界性文明,其共同意志是和平与发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要求中国社会尤其是学界对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文化差异性和共通性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6.
如何处理伊斯兰教与现代性的关系,以便在日益剧烈的西方挑战下自保而自强,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伊斯兰世界众多思想家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作为当代伊朗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阿卜杜卡里姆·索罗什提出的宗教知识收缩扩张理论以及宗教民主国家理论,实际上是在20世纪伊朗效仿西方的思想文化由盛而衰,诉诸什叶派传统的做法凌驾一切但又频受抨击之后,为身处伊斯兰与现代性困境的穆斯林开出的一套不是西方、不是伊斯兰,实质上努力调和两种文化的"第三条道路"式的处方.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古兰经》和"圣训"中的有关内容为依据,从经济、伦理、宗教三者的关系为出发点,探讨伊斯兰经济伦理思想的内容及其特点;以现代化理论为依据,分析伊斯兰经济伦理思想与经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其目的在于从经济伦理的视角,探寻阿拉伯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受挫的原因;寻求伊斯兰经济伦理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契合点。本文认为,在现代化的经济背景下,伊斯兰经济伦理必须经过现代性的改革,才能再次为阿拉伯民族的振兴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教对当代伊斯兰国家外交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通常认为,以穆斯林人口为居民主体的国家或历史上受伊斯兰教影响较深的国家即为伊斯兰国家。本文从伊斯兰教与国家政权之间的紧密联系、泛伊斯兰主义与原教旨主义的双重影响以及激进宗教组织的现实干预等三个方面切入,深入分析了伊斯兰教对当代伊斯兰国家外交政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律法是以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和"圣训"为源泉,是《古兰经》和"圣训"所规定的各项法令的总和。位于西亚和北非的二十二个阿拉伯国家,由于受到整个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影响,大部分国家实行政教分离的律法制度。因此,探讨和分析当代阿拉伯国家其宪法、刑法、婚姻家庭法以及遗产继承法的实施与执行状况,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律法的发展、实践和现状。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传道会”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伊斯兰非政治组织之一。本文选取“伊斯兰传道会”为研究对象,在对已有历史脉络发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发展路径特点的归纳总结,尝试探讨南亚地区宗教与政治在社会发展中的内在性连结关系,发现该内在性连结关系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紧密度上的变化,却难以有根本性的分割;以期探知伊斯兰教在当代南亚社会中的发展步调及自身特色。为深入了解南亚动态、认知我国周边的宗教政治生态、研判“一带一路”建设中与沿线国家合作的潜力与风险提供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1.
泛伊斯兰主义思潮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乃至国际政治生活产生着重大影响。为使人们全面正确地理解泛伊斯兰主义与中国穆斯林的关系,使西部大开发中的穆斯林各民族更好地维护和促进祖国边疆的安全、稳定和发展,就泛伊斯兰主义的团结精神、新泛伊斯兰主义的要旨、中亚“新瓦哈比”运动与沙特瓦哈比教派对我国穆斯林的影响做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教自7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非洲后,经过几个世纪以征服和贸易为主要方式的传教后,在北非和黑非洲得到了广泛传播;殖民时期,伊斯兰教的传播并未因为基督教的大规模扩张而中止,相反还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西方殖民主义的进入使得穆斯林在非洲政治生活中处于“边缘化”状态,前殖民时期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影响已很难保持.后殖民时期,非洲国家相继独立,伊斯兰教在非洲的传播取得了长足发展.伴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以及伊斯兰经济实力的逐步壮大,非洲穆斯林开始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诉求,以谋求政治地位与社会影响.同时出现的一个新现象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非洲应运而生,这给非洲的政治生活带来了系列影响与挑战.  相似文献   

13.
对当代国际政治中伊斯兰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国际政治中的“伊斯兰”受到世人的普遍关注。本文从10个不同方面概略地探讨“伊斯兰”在当代国际政治中的表现、特点、发展趋势以及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关系问题。由此,作者提出应深化对“伊斯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2010年底至今发生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剧变,并非一场伊斯兰革命.本文认为,能力的不足和意愿的缺乏,是中东地区政治伊斯兰力量未在中东剧变中发挥突出作用的两个基本原因.能力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这些政治力量与低收入阶层相脱离,而意愿的缺乏是指这些政治力量长期坚持体制内的政治参与战略使它们对参与体制外的抗争行为持消极态度.尽管各种政治伊斯兰力量在剧变后的中东会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不解决脱离下层民众的问题和不能消除西方国家对它们政治意图的疑惑,中东政治伊斯兰力量的发展仍将会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对幸福的定义和体验》一文中,作者辨析了伊斯兰关于"幸福"sa‘adah这一概念的内涵,为使读者理解,作者简要解释了"伊斯兰"的概念并对人的本性作一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幸福和信仰、人性、记念真主(dhikr)的关系,分析心灵的安定与平和(mutma’innah),对真理的确信(yaqin)。在分析过程中,厘清人类的感官及其与善恶的关系。在这个前题下,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创见,从伊斯兰的角度分析"悲剧"这一概念,认为西方文化中这一概念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断定它有更深层的宗教背景,分析它在西方传统中与幸福的关系。作者严密解释了"幸福"的对立面就是《古兰经》中所描述的"薄福"shaqawah,认为这也是西方概念"悲剧"的本来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撒哈拉以南非洲日渐成为伊斯兰极端主义的理想地,这里的宗教极端主义运动方兴未艾。宗教极端主义"恶之花"的怒放,同样也根植于这片特殊的"沃土"。伊斯兰极端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以温和为特色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伊斯兰教中发生、发展,与该地区内部与外部的宗教、政治、经济与文化因素密切相关。而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恶之果",则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社会难以下咽之苦果,其负面影响远超宗教之外。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在中国主要以民族为载体,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即以人类学视角,从伊斯兰教这种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命运,探讨中国文化的特性及伊斯兰教本土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国模式"。这种"模式"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果,在当前所谓"伊斯兰与西方"式对立的语境中,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教是崇尚和平与发展的宗教。但在当今世界上,假借伊斯兰教之名从事违反人类本性的暴力恐怖活动已成为一种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现象。大量事实一再证明宗教极端主义思想是导致暴力恐怖主义重要思想基础之一,而国内政治、地缘政治、世界政治,特别是霸权主义主导的国际干预则是宗教极端主义形成的重要推手。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与思想根源的视角和层面就伊斯兰极端主义的表现形态、基本特征和产生根源等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学理分析。  相似文献   

19.
西非国家马里曾是撒哈拉以南非洲(黑非洲)历史悠久的伊斯兰学术中心,1960年脱离法国殖民统治独立后,历届国家领导人在坚持世俗化的同时,谨慎地维持了与穆斯林领导人的合作共处关系.随着多党民主制的引入,马里温和且具包容性的伊斯兰教发生很大变化,穆斯林比以往更积极地参与政治活动,并在2002年总统大选中初显其潜在影响力.近年来,马里伊斯兰教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均发生较大变化,马里政府和本国的民主化进程也面临伊斯兰激进势力、北方少数民族分离运动以及打着伊斯兰旗号的恐怖主义的挑战和威胁.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生态环境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是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这与西方文明所强调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自然的立法者","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理念,完全不同.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整体的宇宙生态观对于当代人类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有着根本性的启示意义,有助于弥补西方文明所崇尚的科学主义之不足,从而实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