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讨《圣经》作为一部外来经典进入中国文化语境时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上帝”与“神”的译名之争、“大鱼”、“龙”的译名问题、上帝的“性别”之争.借此说明宗教经典的翻译与其它作品翻译的不同处及特殊性,并对何种翻译才能称之为最适切的宗教经典翻译的重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休谟"是"与"应当"问题的原始含义及其现代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与"应当"问题是休谟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在前人的解读中,某些违背了休谟提出问题的本意.特别是那种简单地把"是"与"应当"的问题理解为事实与价值的问题,并推测休谟反对由事实判断推出价值判断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休谟的原意.因此,还原休谟提出问题时的本意和当时的情景,尽可能地接近休谟问题的原始含义,是解决休谟问题必须要做的工作.同时,对休谟问题的目的、实践理性推理等的新理解,也有助于推进对该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3.
对名词审定问题的产生进行史料梳理,通过译书机构对译名问题的讨论、学界个人和民间团体对译名问题的关注、政府及教育机构对译名统一的重视,考察从科技名词审定到文学名词审定这样一个大的背景情况。  相似文献   

4.
论道德妥协     
妥协是冲突双方A和B通过相互自愿让步以解决冲突而达成的一致,当涉及不同的道德价值和原则时,妥协成为道德妥协。道德冲突是道德妥协的必要条件。道德妥协的可欲性与道德冲突的解决和完整性密切相关。其中,完整性成为道德妥协的限度。要达成一种保护完整性的道德妥协,冲突双方要对道德冲突本身有所了解,并将他们所有的道德价值和原则都考虑进来。  相似文献   

5.
<东坡易传>中认为,人性是抽象的、"不可见"的,孟子之后以善恶来解说人性的传统,所讨论的都仅仅是"性之似",而非人性本身.这一将"性"与"道"置于同一高度的人性理论,打着深深的老庄哲学的印记.苏氏的人性理论尽管受到朱熹等理学家的严厉批驳,但对于我们理解人性这一复杂的问题,仍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被译为"形而上学"?这里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本文试图整理罗列"Metaphysics"曾出现过的各种译名,通过大量的文献来还原日本明治时期"Metaphysics"被译为"形而上学"的过程,同时也要回答:"形而上学"是否首次出现于1881年?"形而上学"是否是根据《易经》典故而译?"形而上学"作为"Metaphysics"的译名是否合适?以及"形而上学"约定俗成留传至今的原因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日译名"超越论的"与"超越的"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先验"、"超验"分别作为康德哲学的关键词transzendental与transzendent的译名在中国由来已久,但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这两个译名在日本学界已经被"超越论的"与"超越的"所取代,而近年来一些中国学者也开始提议采用新的日译名.而对于新的日译名,学界中人多数恐怕对它们的具体源流并不清楚.本文旨在考察中日两国近年来有关transzendental与transzendent的译名动向,进而回溯到日译名"超越论的"与"超越的"产生的源流和发展,兼及调查中国学界对其接受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佛教文献记录的梁武帝天监三年发菩提心"舍道"一事,因时间、人物等衔接问题,引发诸多争议。本文从文献记载及流传情况着手,结合分析梁初佛、道二教之争,指出梁武帝天监三年发菩提心"舍道",是佛、道二教斗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全球生态伦理建构的两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类深切地认识到,生态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一种全球性的生态道德价值观,以便人类采取一致的行动。全球生态伦理是一种进步的全球规范伦理。然而,在现实中,全球生态伦理又往往陷入"公用地悲剧"、"逐鹿困境"、责任困境中。超越全球生态伦理建构的两难,需要在理性主义的指引下在道德与现实之间达成妥协。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几种流行的《约翰福音》中译本的"λóγoζ"译名。在梳理"λóγoζ"希腊文含义的同时,作者从语言学和传播学角度指出,不同的"λóγoζ"译名反映出不同的中译者在跨文化诠释中所持有的不同哲学背景与解读视角,但各自不同译名总的说来可以划分为"道"和"圣言"两大系统。相对而言,《和合本》"道"的译名比较好地在"λóγoζ"的希腊原意与汉语表述中间取得某种平衡,而该译名乃至整部《圣经》的翻译与现代汉语发展演变间的修辞互动也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政治妥协是现代民主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现象,也是政治文明程度检验的重要表征。它是以公共理性为前提,政治正义为基础,协商民主为关键的伦理价值实现。政治妥协是一种理性策略,这种策略是和平政治秩序的价值保障,公共理性蕴含政治妥协的伦理前提,同时也散发政治妥协的伦理智慧。政治正义不仅能为政治妥协提供良好有序的政治环境,同时也奠定了合理性、公正性、道义性的基础。而协商民主其实也是一种政治妥协的达成,政治妥协贯穿整个民主协商的过程。协商民主为政治妥协的实现营造和平的氛围和环境,提供平等对话的平台,促使"适度"平衡达成。  相似文献   

12.
妥协:一种政治哲学的解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龙太江 《哲学动态》2004,13(1):32-36
妥协是一种常见的社会与政治现象,但人们往往有意无意地从贬义的、消极的角度对它加以价值判断,以致妥协"在伦理上成为一个尴尬的与前妻生的孩子",[1]而容易为学者们所忽视.在哲学领域,对妥协的研究仍很局限,[2]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3.
重视医疗缺陷研究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成为医疗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结合工作实际,分析引发医疗纠纷的各种原因和因素,提出重视每一例投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的几点措施.通过重视医疗缺陷研究,对症下药,持续改进,逐渐达到全方位的"零缺陷"服务.  相似文献   

14.
政治妥协是现代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解决政治生活冲突的主要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政治妥协,对于政治生活而言,是一支调解的润滑剂,追寻的是双方互利共存。它的价值内涵具备工具性价值、精神性价值和调和性价值,是实现个体权利的重要保障,是解决冲突的重要调节机制,是实现自由民主的基本方法,其伦理底线是适度妥协,伦理基础是独立平等的主体性,伦理条件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5.
在关于应用伦理学学科性质的讨论中,那种"集‘基本价值观’和‘程序共识论’于一体"的应用伦理学观应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成果,并且是我们进一步讨论的基础。它其实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平台"与"两个端点",但它并没有真正掌握具体领域具体问题这一"端点"的本质特征,因而没能真正理解应用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广义伦理学应该是应用伦理学协商对话的共同基础。由此出发,应用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就学科而言,它不仅涉及伦理学,也要涉及其他领域的专门学科;就其任务而言,它既要确保具体行为符合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又要顾及其他具体领域的正当利益诉求;就其方法而言,它采取的是"程序共识"的方法;就其结果而言,它具有"伦理妥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有关“异化”概念的几点辨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读书》 2 0 0 0年第 7期在“读书献疑”栏目中刊载了王若水先生的《异化这个译名》一文。该文对“异化”一词的译名的哲学内涵提出了卓见 ,并考察和介绍了该词的使用、特别是该词的中文翻译和界定的有关情况。文中也论及某些有待进一步考证和澄清的问题 ,笔者愿就此介绍和补充一些相关的情况 ,供读者研究、讨论。1 关于“异化”一词的德文原文的译源问题 辜正坤先生认为 ,异化一词的德文Entfremdung译自英文alienation ,王若水先生则认为应该是相反。王若水先生肯定德文Entfremdung不是译自英文alie…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以"道"、"理"、"气"、"心"为本原或本体的,随处可见,亦多为人们所看重与论究,而以"情"、以"事"为本体的,却少有人关切并予检讨.本文认为,泰州学为"情"本论.需要说明的是,"情"的本体论与"事"的本体论是相通的,就像"事"与"情"之连通而成"事情"一样,"情"的本体论又可释为"事"的本体论.如果要作区别的话,那么大体上可以说,情与理的关系,主要涉及人的精神心理结构与取向问题,"情"本论所要确认的,是情感之于理性更具本真性与至上性;事与理的关系,则涉及到存在界的结构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多重结构关系,"事"本论所要申明的,是事之于理更具本然性与先在性.  相似文献   

18.
农村“五保”老人的生存权及其道德辩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五保"老人的生存权及其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议题之一.让"五保"对象能"善养"和"善终"是我国政府"五保"供养工作的基本目标.据调查,农村"五保"老人的"存在"状况表现出三个基本特征,即生存现状的脆弱性、精神供养的缺失性和供养保障的差异性."五保"老人的权利保障作为一个公共利益问题具有"应得性",作为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又具有"法定性".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对待这一问题,农村"五保"老人的保障就有可能转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甚至引发"人道主义危机".  相似文献   

19.
唐子明 《天风》1994,(收录汇总):51-54
新教中文圣经翻译的历史中曾出现过几个重大争议,当中尤以"译名问题"(Term Question,又名"译名之争")最为激烈,牵涉英美两国主要圣经译者,历时近半个世纪.争议源于一众译者希望完成一个共同译本的意愿,而最终解决问题的契机,却是来自大家愿意放下执见的态度转向.  相似文献   

20.
妇女能授任神职吗?段琦近几十年来围绕着妇女授任神职问题西方教会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尤其是90年代以来,这场争论更趋白热化,争论的双方采取了更为不妥协的方法。”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于1994年5月22日发表《祝圣圣职》的宗座牧函,其结论以完全不容讨论的、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