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佛法僧三宝之中,僧宝是最为活跃的因素,佛门僧人除了肩负着弘扬佛法、续佛慧命的责任外,还承担着化导众生、利乐有情的使命,因而佛教僧团的道风建设历来受到佛教界乃至社会的高度重视。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佛门僧人在农耕时代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被全然打破,僧人也有了更多与社会接触、被公众认知的机会,而"社会的认识佛法,做学  相似文献   

2.
普正 《法音》2002,(3):30-34
韩国曹溪宗有两千多所寺院,寺院的名称或依佛菩萨名,或依经名,或依地名,风格各异。有崇奉华严教义的华严宗刹,也有信奉阿弥陀佛或弥勒菩萨的净土寺院,以及以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建立的观音道场。寺院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寺院的性格特征。在曹溪宗寺院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宝宗刹,由佛宝宗刹通度寺、法宝宗刹海印寺、僧宝宗刹松广寺构成,以此反映佛教的主体是佛法僧三宝。其中通度寺以奉安佛陀的真身舍利和袈裟著称;海印寺因藏有闻名世界的八万大藏经而得名;松广寺因曾出过以普照国师为首的十六位国师闻名。本文首先介绍佛宝宗…  相似文献   

3.
佛言祖语     
<正>要学佛道,有不可缺少的信仰与了解,这在圣典中,说有八事,现在简要的略为六类。一、三宝威德——三宝就是佛法僧。以佛僧来说吧!大乘法中佛菩萨大(乘僧)有高上的智能慈悲,值得崇仰;更有难思的神力,能为一般所不能为的事。不但信佛菩萨的威德神通,还要信法,即成佛的法门,也确是有功德、有力量,依法修行,能使我们到达究竟成就。  相似文献   

4.
僧制,亦称"清规""僧禁",佛教僧团制度。印度僧尼以戒律为生活规范。中国僧团除戒律外,还制定其他若干约束僧尼言行的僧制或清规。据《高僧传》卷五,东晋道安首次制定的规式有:行香定座讲经上讲之法、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布萨差使悔过法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宗教》2022,(1):94-94
僧制,亦称"清规""僧禁",佛教僧团制度。印度僧尼以戒律为生活规范。中国僧团除戒律外,还制定其他若干约束僧尼言行的僧制或清规。据《高僧传》卷五,东晋道安首次制定的规式有:行香定座讲经上讲之法、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布萨差使悔过法等。  相似文献   

6.
普正 《法音》2003,(2):30-36
佛法僧三宝是佛教的主体,所以,信仰佛教的第一步就是要皈依三宝。韩国佛教曹溪宗的祖师们为了树立三宝在佛教徒心目中的绝对地位,以三宝的名称建立了三座寺院,称为“三宝寺刹”。笔者曾介绍了供养佛陀舍利而得名的佛宝宗刹通度寺(《法音》2002年第3期)和供奉八万大藏经而得名的法宝宗刹海印寺(《法音》2002年第5期),本文介绍的就是以出过16位国师而著称的僧宝宗刹松广寺。一、松广寺的历史沿革松广寺至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位于全罗南道顺天郡,为韩国佛教曹溪宗三十一本山之一,又称曹溪山。新罗末年慧瞞初建小庵…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7,(12)
<正>寺院,是佛法僧三宝住世和佛教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是佛教界人士联系信众、弘法利生、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是广大信众学修佛法、获得心灵慰藉的神圣场所,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社会大众休闲、旅游、观光,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活动中心之一。所以建设好、管理好寺院,充分发挥其"内修外弘"、和谐社会等功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但在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古老的佛教如何既保持其优良传统,又能适应社  相似文献   

8.
今天讲修行的四个层次:信、解、行、证。信是起点,证是终‘久,只有具备一个良好的起点,才能有一个圆满的终点。信,信什么呢?我曾经在《生活禅开题》上讲过,信就是要信三宝、信因果、信般苦、信解脱,能够具备这四个方面的信,就是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不过信本身也有几个层次。一般讲“信仰”,这是信的第一步。因信而仰慕佛法僧三宝、仰慕佛法的真理、仰慕修行的可贵,这些都应该在信仰的阶段完成,否则,信仰就很难深入。信仰以后要信赖。我们既然对三宝产生了信仰,就应该在信仰的基础上以三宝为依靠、为依赖,这不是说就尽躺在三宝…  相似文献   

9.
济群 《法音》2008,(1):7-9
佛法住世,靠的是住持三宝,其中以佛菩萨造像为佛宝,三藏十二部典籍为法宝,剃发染衣的出家人为僧宝。但佛像高高在上,经典深奥难解,所以社会上很多人对佛教的印象,往往是来自现实中的出家人。出家人庄严脱俗、品行高尚,他们就会对佛教生起向往之心,并进一步发展为信仰;出家人热衷名利、素质低下,他们就会对佛教感到不屑,甚至因此诽谤三宝,造口业。  相似文献   

10.
果宁 《佛教文化》2011,(6):116-119
走过钟鼓楼,我们便来到大雄宝殿面前. 大雄宝殿,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意为摄伏群魔.则指佛法僧三宝.在中国传统中,大雄宝殿往往被称为"正殿".正殿之中,供奉三尊佛像,分别为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以及中间的释迦牟尼佛.  相似文献   

11.
佛法住世,靠的是住持三宝,其中以佛菩萨造像为佛宝,三藏十二部典籍为法宝,剃发染衣的出家人为僧宝。但佛像高高在上,经典深奥难解,所以社会上很多人对佛教的印象,往往是来自现实中的出家人。出家人庄严脱俗、品行高尚,他们就会对佛教生起向往之心,并进一步发展为信仰;出家人热衷名利、素质低下,他们就会对佛教感到  相似文献   

12.
2012年12月6日清晨,丸华山上阳光清冷,一位古稀僧人正三步一叩,缓缓拜上陡峭狭窄的99级石阶。他每走一步,便默念“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每叩一头,便顶礼“十方三世一协佛法僧三宝”。  相似文献   

13.
在佛教的信仰者中,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在家信徒,二为出家僧伽。按照佛教的教义,出家僧伽称为僧宝,是三宝之一,承担住持佛法的重任。出家梵语为Pravrajyq,音译作波吠你耶。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所以又称为“出尘”;出家必须剃落须发,抛弃服饰,并且穿着坏色衣,所以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 出家,并不是佛教最先发明的,更不是佛教所专有的,在释迦牟尼尚…  相似文献   

14.
在佛教的信仰中,可以分为两类:一者在家信徒,二者出家僧伽。按照佛教的教义,出家僧伽称为僧宝,是三宝之一,承担住持佛法的重任。出家梵语Pravraiya,音译作波吠你耶。出家乃远离世俗之尘,所以又称为“出尘”;出家必须剃落须发,抛弃俗服,并且穿着坏色衣,所以出家又称“落饰”、“剃发”、“落发染衣”、“剃染”、“落染”。在七众弟子中,除优婆塞与优婆夷二众属在家众外,其余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等五众皆为出家众,称为出家五众。出家,并不是佛教最先发明的,更不是佛教所专有的,在释迦尊尚未降生以前的印度,就有很…  相似文献   

15.
支遁,字道林,俗姓关,陈留(治所在今开封东南)人,或谓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生于西晋愍帝建兴二年(314),死于东晋废帝太和元年(366),年53。支遁是东晋一代名僧,被誉为“沙门高土”。他对佛教义理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贡献,并著有多部著作。现将支遁的佛学思想介绍如下。一、出生和入世,沙门和王化东晋时期,佛教传播迅速,关于僧与俗、教团与朝廷的关系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且在不同场合展开了讨论。在这个问题上,支遁在离开建康回归剡山之前给哀帝的告辞书中明确地表示了自己的态度: 盖沙门之义,法出佛圣,彫纯返朴,绝欲归宗。游虚玄之肆,守内圣之则;佩五戒之贞,毗外王之化。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笃慈爱之孝,蠕动无伤,衔抚恤之哀,永悼不仁;秉未兆之顺,远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宗教》2022,(5):91-91
自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安世高译出《明度五十校计经》起,至北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朝廷解散翻经院,大规模的佛典汉译持续了近九百年,其间经历了大约四个时期:一、东汉至西晋,为初译期。译典原本以“胡本”为多,译者多为西域僧人,故为西域僧主译期。二、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为兴盛期。译典原本多为“梵本”,也有少量“胡本”,译者梵、胡、汉僧及中国文人皆有,故为中外共译期。  相似文献   

17.
大凡学习各种语言、知识、学术、技术等不同领域的学问,都有他专有的名词或术语。宗教也不例外,尤其是佛教,经典浩瀚,佛学名相繁琐,佛门用语特殊,使得许多有心涉猎佛教的人士视入佛门为畏途,即使是一般信徒,也多不知其义,因而阻碍佛教的发展。为了让有心亲炙佛法者易于扎稳基础,建立信心,因此,本篇特别将佛门一般用语列出,并略做介绍。方丈寺院的住持,掌管寺院一切大小事务,监督大众,并为大众说法的主僧。古时,印度的僧房多以一丈四方之室为制,故称方丈室。后来转指住持的居室。今为禅林住持或对师父的尊称。俗称"方丈"或"方丈和尚"。  相似文献   

18.
东晋初年,后赵时期,先由天竺佛图澄,继以弥天释道安,将佛教传入山西境内。公元354年,道安在恒山立寺,遂有五台山附近楼烦的慧远、慧持兄弟二人往归出家,表明五台山地区已有佛法流布,而鲜有寺院建筑。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大同)。公元426年,魏太武帝夺取长安。公元413年灭夏,魏取关中。公元436年,魏灭北凉,取得凉州。至此,魏太武帝统一北方,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魏境内的长安,自前秦苻坚以来,就是名僧  相似文献   

19.
吴平  叶宪允 《法音》2009,(2):53-55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大地震。医务工作者为抢救地震灾区人民的生命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就是少林药局的10名药僧。这充分体现了佛教在新时期弘扬佛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佛教的弥陀净土信仰在汉魏之际就传入中国内地,两晋开始流行。东晋东林寺僧慧远(334~416)原受学于名僧道安,太元六年(381)入庐山,“远内通佛理,外善群书。”“率众行道,昏晓不绝,释迦余化,于斯复兴。既而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并不期而至,望风遥集”。慧远与谢灵运、宗炳、戴逵、刘遗民、雷次宗等相交论道,与鸠摩罗什亦书信往返,讨论佛学。元兴元年(402),慧远与学者名僧123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