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京都清凉寺释迦牟尼如来旃檀瑞像由日僧奝然于公元987年带回日本,瑞像胎内所藏《文殊菩萨骑狮像》版画佛经与黑水城TK289《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像供养文》版画佛经均为宋代遗存密教典籍,且内容相差甚微,均由版画与佛经两部分构成,版画为"文殊骑狮像",佛经部分以"文殊五字真言"为核心。除内容大致相同外,两部文献都与五台山有密切联系,通过对两部遗存文献的文本内容、背景进行考证,可究明文殊真言的功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相关文献可证,唐五代时期,京兆府、河南府、汝州、汴州、代州、潞州、润州、安西都护府、成都府等9个州(府)境内的宝应寺、慈恩寺、千福寺、广爱寺、龙兴寺、相国寺、佛光寺、仙岩院、甘露寺、悲田寺、宝历寺、大慈寺、圣寿寺、四天王寺、中兴寺等15个非石窟性佛寺之内,存有戴逵、吴道子、韩干、尉迟乙僧等多位著名画家以及不具名作者,分别创作的千钵文殊、菩萨骑狮子、维摩示疾文殊来问、五髻文殊、五台山文殊菩萨变相等诸多文殊题材的壁画。  相似文献   

3.
镌刻于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的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海棠山摩崖造像,在全国极为罕见,独放异彩。现存190尊造像,分布于73处、163龛中。镌刻造像突出了藏传佛教信徒崇拜和信仰的诸佛、菩萨、救度母、明王、佛母、天王、护法神、祖师、高僧等像。海棠山岩石上镌刻的文殊菩萨造像共有10尊,白文殊菩萨造像有一尊,此外还有一尊文殊菩萨所化现的忿怒相大威德金刚造像。通常文殊菩萨的雕、塑、画像都是坐或骑在狮子背上,而海棠山雕刻的文殊菩萨造像都是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因造型较为复杂,所以均采用了坐在各异的莲花座的造像。这些造像的造型无一雷同,在全国独一无二。  相似文献   

4.
在改革开放和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背景下,建议五台山区政府开发一个五台山般若苑。苑内各景点的分布、安排,是由殊像寺、塔、陈列馆、文殊雕像群、佛艺演示场、开智堂、园林和服务设施等组成。每一景点都要围绕着普化文殊信仰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5.
佛教信仰的主要标帜是制作、礼拜佛塔和佛菩萨像。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印度出现了桑奇大塔等佛教艺术品;公元1世纪顷犍陀罗始作佛菩萨像;公元2—3世纪时马图拉制作的佛菩萨像运往印度各佛教圣地;公元4世纪之后犍陀罗、秣菟罗等地相继出现了文殊塔和文殊像,文殊信仰遍及了印度各地,  相似文献   

6.
探析文殊菩萨与弥陀净土的关系,首先基于《华严经》《文殊般若经》《文殊发愿经》等探析其理论渊源;其次基于法照的感应与实践探析其事迹关联;最后基于《清凉山志》的删改与修订探析史料之貌.文殊信仰与弥陀净土紧密结合,呈现了文殊信仰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圆融性特质.  相似文献   

7.
讲经法会与开光法会常新今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四(公历5月26—29日),五台山殊像寺隆重举行了“文殊菩萨暨五百罗汉开光盛典”,揭开了中国五台山佛教文化节的序幕。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殊像寺是文殊菩萨祖庭,殊像寺的文殊骑狻猊圣像是名闻中外的造像艺术瑰宝。...  相似文献   

8.
唐五代时期佛寺壁画里的文殊形象,常和普贤相对而出,也常见于对“维摩示疾文殊来问”这一情形的描绘中,在寺绘里文殊菩萨常坐骑于狮子之上;同时,文殊形象也有五髻文殊、千钵文殊、五台山文殊变相等形式.通过比观典籍文字的记载和今存的文物壁画,可以发现二者是相互印证、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日本京都清凉寺释迦牟尼如来旃檀瑞像由日僧奝然于公元987年带回日本,瑞像胎内所藏《文殊菩萨骑狮像》版画佛经与黑水城TK289《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像供养文》版画佛经均为宋代遗存密教典籍,且内容相差甚微,均由版画与佛经两部分构成,版画为"文殊骑狮像",佛经部分以"文殊五字真言"为核心。除内容大致相同外,两部文献都与五台山有密切联系,通过对两部遗存文献的文本内容、背景进行考证,可究明文殊真言的功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五台山诗歌是文殊思想的重要且独特的载体.五台山诗歌中最为显著的特色和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它以文学的形式反映了文殊菩萨的缘起性空和不二法门思想.缘起性空论呈现为色空圆融的诗学表达,不二法门呈现出超越两端、解脱自在的审美境界.文殊菩萨悲智双运,文殊般若思想是"智慧",教人以清凉智慧消除红尘热恼,以般若利剑破除执着挂碍;文殊...  相似文献   

11.
作为智慧的化身,文殊菩萨在佛教中的地位是极高的,中国佛教中的汉传和藏传佛教中都有文殊信仰。藏传佛教中萨迦派在这方面极为突出,被认为在文殊信仰方面有一定代表性。探讨萨迦派文殊信仰的重要特征以及这种信仰在历史上的一些表现形态,对于完整地了解中国的文殊信仰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殊菩萨     
《五台山研究》2010,(4):F0004-F0004
文殊菩萨是印度佛教中的上首菩萨。位居一切菩萨之酋,佛经称之为“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济世无穷。随着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大乘佛教的传入.文殊信仰日盛.并于唐代初期钦定山西五台山为文殊道场。  相似文献   

13.
文殊菩萨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得力助手,在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文殊菩萨彩塑遍及全国各地寺院,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无疑是文殊菩萨彩塑艺术的集中地。五台山现存有从唐代至今的30余尊文殊菩萨彩塑,既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和时代感,又有佛教造像艺术的共性,也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和艺术成就,更加彰显了五台山文殊道场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4.
俄藏黑水城文献TK75内含四种经文及一份"六十花甲"口诀,是一部以藏传佛教文殊信仰为主体内容的经文汇编。文献第二部分是德格版《藏文大藏经》中《至尊圣者文殊师利增上智略陀罗尼》的汉译,其中还抄录了北宋法贤译师翻译的《佛说妙吉祥菩萨陀罗尼》里的偈文,与第一部分"成就法"及第三部分"供养法"构成了完整的文殊菩萨修行仪轨。TK75不但证明了文殊信仰特别是"六字文殊"的传播超越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更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西夏文殊信仰所具有的"汉、藏并传"、"形式多样"、"即世而离俗"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殊像寺里的传说故事还玉荞面头文殊像五台山的荞面头文殊像,在内蒙、青海、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广为流传,颇有影响。这个优美的传说起源于殊像寺。在殊像寺大殿的正中佛台上,塑有一尊文殊骑狻猊像,总高9.87米,姿态优美,神采飞动,如出神工,为台山诸寺庙中最大...  相似文献   

16.
一行三昧是文殊禅法,也是佛教的根本禅法。它源于《大般若经》和《文殊般若经》。它既是一种顿悟禅,又是一种渐悟禅和念佛禅。至于自由三昧,也是源于这一根本禅法。所以,它对后世禅学,特别是中国特色的禅宗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五台山文化的核心是文殊信仰,文殊信仰的灵魂是文殊思想。中道是文殊的主要思想,也是佛法的根本思想及佛教的特色,还是中国乃至东方的根本思想。因此说,中道就成了天下的中正大道,且具有世界观、方法论和促进人和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殊信仰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信仰体系之一,文殊信仰在唐代经皇权推动而达到顶峰。其兴盛阶段大致可分为四期:开放性的宗教政策为其兴盛奠定基础;文殊道场和皇室的关系推动着信仰的深入;武则天执政时期对该信仰大力支持;代宗朝更为推崇。研究认为,文殊信仰兴盛是时代选择的必然;它在传播渐进过程中表现了鲜明的能级跳跃特征;菩萨-道场形式的文殊信仰模式为文殊菩萨信仰的弘传起到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19.
清凉澄观认为,《华严经》所说的毗卢那如来与普贤、文殊二大菩萨都是“托事表法”,其中毗卢遮那如来为果,普贤、文殊二菩萨表因。“相对明表”展示普贤、文殊所表法门的差异:文殊表示能信、解、智、普贤表示所信、行、相、理;“相融显圆”展示普贤、文殊二圣所表法门之间的圆融以及因果之间的圆融。经过澄观的发挥,佛教界确立了对“华严三圣”的信仰和崇拜。  相似文献   

20.
泼墨凤林谷工笔般若苑--六论五台山需要包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多元文化对传统文化、传统景区冲击的情况下,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要紧紧抓住文殊信仰这一核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五台山的文殊形象和朝圣线路进行设计包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