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佛教的会议制度及其形式佛陀创立佛教,传播教义,教导徒众,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僧团。僧众集体生活、修行,因见解、习俗、文化等差异产生不一致的思想意见与行为表现。为维持僧团的和谐,佛陀常召开各种会议讨论处理相关事务,所谓"数相集会,讲议正事",并制定戒律规范、约束僧众,戒律就是通过会议的形式公布、确定下来。佛陀入灭,僧团遵循遗嘱,依经、戒  相似文献   

2.
慧远以二藏、四宗、顿渐局来判释佛陀所说经教.吉藏则以二藏三法轮来判释佛教经教.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皆以二藏判教思想为旨归.慧远、吉藏的二藏判教思想,是对整个南北朝判教思想的总结,标志着南北朝佛教判教思想的成熟.  相似文献   

3.
一、梵行与正法--制戒的理想 佛陀在世时,以其崇高的精神影响力,成为僧伽的中心.佛陀在灭度前,阿难请示:此后僧团将要"以谁为师"?佛陀明确告诉阿难:"我涅槃后,所说法戒,即汝大师.""以戒为师"成为千年佛教延续发展的核心,成为无数佛教徒内修外弘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4.
正太虚法师是应时而生的引领中国佛教走向新生的杰出高僧,他秉持佛陀本怀,践行佛教菩萨道精神,以实现佛教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为目标,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佛教的思想。这些思想和主张构成了太虚法师所倡导的"人生佛教"的丰富内涵,开启了现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是当代中国"人间佛教"思想的重要遗产,也汇聚成中国佛教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现代的知识份子,如果认同佛教的旨趣,有不少人把研习佛教经典看作是接受佛陀的教育,把身体力行佛陀的思想视为生命艺术的实践。这些不是出家人,他们在世间多半有家庭、事业;也不一定是居士,不一定做早晚课,不一定曾拜在师父的门下或是参加佛教的团体。他们是相当入世的,人数众多,中外皆有。本文谈佛陀教育,即以这群人为对象,所谈的不是制式的教育,而是近乎佛学的普及教育、社会教育、或是终身教育。推动这种佛陀教育的理想,须有三个支撑:其一是需要良好的传播管道,以使得佛教的文物典籍能无障碍的送到每一个人的手中;其二是需要提供…  相似文献   

6.
西方文明在"经济人"思想的引导下产生了工业革命,进而实现了现代化.但是,"经济人"思想的自利性,忽视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使西方社会在实现物质文明的同时,产生了种种危机.而这些危机的解决有赖于一种新的伦理思想,以重新审视经济发展和人类存在的关系.佛教缘起观是一种从社会、个人和环境相互共生的视角,来看待社会发展的伦理思想,它对克服现代社会发展的各种片面性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法音》2007,(10):12-12
2007年10月26日,中国、韩国、日本三国佛教界代表在北京隆重举行了中国韩国日本佛教友好交流会议第十次大会,主题为"以佛陀的智慧促进世界和谐",并举行了盛大的祈祷世界和平法会。在三国佛教界的共同努力下,第十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北京大会获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8.
佛敎新闻     
《法音》1993,(9)
生活禅夏令营缘起近代佛教界以整理僧伽制度为己任的太虚大师极力倡导的人间佛教思想,现已成为世界佛教发展的取向。教界有识之士无不认为:佛教应该面向社会、关怀人生,致力于建设一个清净、庄严、和平、幸福的人间净土,以畅佛陀济世利人的本怀。河北佛协的弘法工作几年来一直以提倡人间佛教思想为指归。1988年本会成立伊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5,(10)
<正>(2015年9月15日)引言在浩瀚的佛教经典中,众生平等、自他不二的和平理念,不仅是佛陀创教的根本与教化世间的重要思想,更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现实中,佛陀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佛陀住世时,摩羯陀国琉璃王子曾数次想要进攻佛陀的故乡迦毗罗卫国,佛陀都以无言的威德感召,令战火熄灭,实现和平。正因为如此,践行佛陀的和平思想,便成为佛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既是汉魏以来中国佛教发展的必然,也与隋唐社会环境和帝王的三教政策密切相关,它是隋唐多元文化格局中与儒佛道三教关系下中国佛教发展的新成果。对于中国佛教宗派如何评价,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例如作为印度佛教中国化的成果,其主流思想如来藏佛性论是否背离了真正的佛教?本文认为,契理与契机是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原则。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中国佛教藉着怎样的文化载体,其随机教化的方便与印度是否一样,而在于其根本的宗旨与佛陀创教的本怀是否一致。中国佛教宗派的理论具有儒学化、道学化的特色,但并不能由此而否定或不承认其对印度佛教的继承及与之根本上的一致。中国佛教的儒道化色彩,并不影响中国佛教仍然是"佛教"。  相似文献   

11.
佛陀伽耶大菩提寺,还有它的金刚座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这是最受崇敬、最神圣的佛教圣地。悉达多王子就是在这里得道才被称佛陀的,然后他才能引导众生离苦得乐。当玄奘于公元7世纪来到这里时,他这样评论说"由于这个地方同佛陀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件联系在一起,他在这里大悟成道,因此,佛陀伽耶可以说是佛教的发源地。对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来说,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里更重要和神圣的了。"就哲学和文化史来说,佛陀伽耶大菩提寺的确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佛陀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这一事件改变了人类的思想和信仰的形态。  相似文献   

12.
刀述仁 《法音》2006,(5):55-55
众生平等,人类和谐,世界和平,这是佛陀创教之初就确立的主张。佛陀看到蝼蚁受到伤害都悲悯不已,更何况面对人类的悲剧。因此,体会佛陀的大悲精神、大慈心愿,是我们每一个佛教徒的根本立场。从佛陀创教至今2500余年,社会不断发生变化,物质条件已经日新月异,但是人生的根本问题——生、老、病、死,仍然在困扰着人类。因此,佛陀的思想就永远不会过时。我们的历史重任,只是把佛陀的思想与当今的时代相结合,针对新时代的新问题,站在佛陀的立场上予以解答。佛教对于东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在中国、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  相似文献   

13.
关于人间佛教释迦世尊降迹人间,生活、修道、成佛均在人间;说法度生,始自鹿苑,终于双林,均以人类众生为主要对象;所说法义,亦以人生现实为依据,以觉悟人群为中心。佛陀屡赞“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完企有理由这样认为:自从人间有了佛陀及佛陀的教法,佛教就是属于人间的;佛教的思想必须扎根于现实人生;离开人生的现实,佛教便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土壤和基础。人类的优胜,在许多经论中受到赞扬。  相似文献   

14.
慧远的判教观,可以从佛陀与信众两个层面理解。佛陀层面,慧远从根本上否定以时间为判教依据的"顿渐五时判教"。慧远根据佛陀慈悲济世的立教本怀,认为佛陀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为追求大乘的信众开示究竟佛法,而不受时间的限制。所以,佛陀所说的大乘经教都是平等究竟的。信众层面,慧远认为声闻众和菩萨众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智力"而在"愿力",强调"愿力"在大乘佛教信仰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5.
在一般人的眼里,佛教通常被视为一种以出世为追求目标的宗教.但是,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佛教从来也没有完全游离于现实的社会人生之外,它自有人世的一面存在.佛陀释迦牟尼在创立佛教时,最为关注的就是现实的人生问题.佛教"四圣谛"的根本教义,"八正道"的基本内涵,无不以对现实人生的深切关怀为基点.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佛教的精神内核乃是其人生哲学."佛"不是全智全能、具有无限威权的至上神灵,而是自觉觉他的人生导师.大乘佛教虽然有把佛、菩萨神化的一面,但是这种神化依然是以解救现实的人生苦难为基点的.佛教对所谓出世理想的追求,不是通过对现实社会人生的简单否定、一味逃避或故意轻忽,而是通过对它的热切关注、积极参与和努力改造来实现的.离开了积极的人世精神,超然的出世理想就缺少了根基,关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古印度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因此产生许多不同的宗教哲学流派。佛陀出生于印度,在印度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弘法利生,必然与印度的其他宗教和哲学流派发生联系,与之对话交流。在巴利佛典的《长部》中有许多对此类交流的记载,本文将论述其中以"梵"为主题的内容,主要阐述《长部》中佛陀教义对"梵"的诠释。其次,论述《长部》中与"梵"有关的内容。最后,分析关于"梵"的相关内容。同时也能了解当时佛陀如何因应其他的宗教对话。  相似文献   

17.
正一、关于都市佛教概念的诠释关于都市佛教的定义,上海玉佛寺方丈觉醒法师认为:"都市佛教是指以都市寺院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现代都市特点及要求由僧团为主对市民进行佛法弘扬和开展宗教活动的人间佛教"。[1]1.城市与佛教都市佛教是相对于山林佛教而言的,都市佛教与山林佛教作为中国佛教发展的两种路径,分别于佛教中的自觉与觉他相联系的,山林幽静易于其中思索以图顿悟,通都大邑则利于弘传教义,普度众生。佛陀成就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佛学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学的精神是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外来佛教与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碰撞、冲突、交流、融合的产物,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文化在中国佛学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佛学的圆融精神、伦理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国佛学精神的主要方面。圆融精神是佛教调和其内部思想学说及其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关系的产物,对不同思想学说的调和、包容和融合态度以及圆融性的理论是其基本内涵;伦理精神融合吸收了与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相适应的儒家世俗伦理,具有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相结合的特征;人文精神融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社会人生的精神特质,从而使出世的宗教融入了更多的关注现实人心、人生、人间的思想内容。中国佛学的精神对于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当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等均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05年4月23日上午在中国最南端的海南省三亚市,在亚龙湾滨海的喜来登酒店,"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圆桌会"隆重召开。来自海峡酉岸四地(中国大陆暨港澳台地区)的一百余位高僧大德,本着佛陀的慈悲智慧本怀,依据佛陀教义一味和合的理念,密切合作,坦诚交流,为促进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的密切配合及发展,为下一步举办"世界佛教论坛"而共商大计。两岸四地的诸山长老积极建言,提出了  相似文献   

20.
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医德思想的文献。从概念史角度,利用概念分析的方法对《大医精诚》中相关思想史进行考察。《大医精诚》中"大医"概念,来自佛教"大医王"概念的本土化。起初"大医王"即为佛陀,佛陀拯救苦难众生的身体与灵魂,进而"大医"可指佛教故事中拯救世人躯体和灵魂痛苦的菩萨、信仰者。"大医"的概念随佛教传入中国并本土化,在梁简文帝《劝医论》中指通晓佛典,用医术拯救世人的医者即为"医王"(大医)。孙思邈"大医"概念当经过如是发展演变,成为《大医精诚》中的样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