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宗泐为元末明初高僧,其一生经历比较传奇,曾经非常受明太祖宠信,后被明太祖派往印度取经,取经归来后又不幸卷入胡惟庸案,最终导致明太祖颁发《清教录》,释来复等人被诛杀。本文分析了宗泐取经的原因,还原《清教录》案出现的经过,解决了宗泐人生当中的疑点。  相似文献   

2.
明初武当山全真道士丘玄清的生平极富传奇色彩,他不仅是明初复兴武当道教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也是明代武当山由道入仕的第一人,深得明太祖朱元璋以及张宇初、刘三吾等时贤名流的赏识和推重。围绕着丘玄清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好事者当然也包括利益相关者或附会其师承武当道士张三丰,或杜撰其力辞宫媛而自宫,既层累地完成了丘玄清形象的文化建构,又为其生平道履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这些广为流布的丘玄清传说,不仅提振了道教全真派的政治声誉,也扩大了武当教团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3.
明初,范仲淹的后裔范文从曾官拜御史。后因事忤旨入狱,还判了死罪。一次,明太祖朱元璋看视狱案,见到他的姓名、籍贯,心里一动。就问他:“你是范仲淹的后人吗?”范文从奏道:“臣是仲淹的十二世孙。”朱元璋听了以后,点了点头,马上叫左右取了五块帛布来,御笔分别大书范  相似文献   

4.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频繁举行佛教法会,除了祈福、消灾,以及超度在战争中死亡的将、臣、民,更期望通过对宗教的限制和扶持,达到阴翊王度的目的。从洪武元年至洪武五年,朱元璋频繁在蒋山举行法会,元末明初著名的高僧几乎都应邀主持或者参与蒋山法会。作为明初佛教护法及文臣之首的宋濂,深知皇帝的扶持对于佛教发展的重大意义,除参加历次蒋山法会,还记载除洪武三年的法会之外的历次法会举行情况和参与的僧人。蒋山法会的举办客观上使佛教在明初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对于提高佛教徒融入政权的积极性、安定王朝初建时期的人心、进而维护明王朝政权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迁移泰北的傣泐人绝大多数是历史上由于战争的原因被掳掠至泰北的,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完成了其国家认同,成为"泰国人",他们的后代继承了傣泐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南传佛教文化观。从佛寺到宗教节庆及人生礼仪的各种仪式都折射出了布施、感恩、孝、行善修身等佛教文化观。在佛教文化观的引导下,僧俗共同构建了相对稳固的神圣空间,并得以延续。在社会文化变迁中不断调适,最终僧俗共同选择了回归传统文化价值观。通过对传统的传承与发扬,泰国境内的傣泐人获得了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迁移泰北的傣泐人绝大多数是历史上由于战争的原因被掳掠至泰北的,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完成了其国家认同,成为"泰国人",他们的后代继承了傣泐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南传佛教文化观。从佛寺到宗教节庆及人生礼仪的各种仪式都折射出了布施、感恩、孝、行善修身等佛教文化观。在佛教文化观的引导下,僧俗共同构建了相对稳固的神圣空间,并得以延续。在社会文化变迁中不断调适,最终僧俗共同选择了回归传统文化价值观。通过对传统的传承与发扬,泰国境内的傣泐人获得了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赵伟 《孔子研究》2019,(4):107-119
明初,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沿袭太祖朱元璋的文化政策,尊崇孔子与孔子之道,对程朱理学"益张而大之",命臣僚编辑《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尽管永乐时期的儒士更加谨守程朱之绳墨,但如杨士奇等台阁重臣的道学主张中仍带有一定的心学色彩,更有道衍及其所撰《道余录》对于程朱理学的抨击,表明永乐时期儒学与思想界隐含着复杂或者说是多样的形态。  相似文献   

8.
水西佛教,是指在南北朝时期围绕安徽泾县水西山寺院群而逐渐形成的佛教文化。水西佛教在安徽佛教史,乃至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里是中国最早传入佛教的区域之一,东汉时期的楚王刘英在此传播佛教;东晋时期庐山刘遗民在此开净土信仰之先。在唐代,水西地区成为禅宗重镇,临济宗祖师黄檗希运创宝胜禅寺弘扬禅法,宝胜禅寺因此被尊为临济宗祖师道场,享有禅宗“皖南第一古刹”美誉;迄至明代,这里不仅有高僧季潭宗泐弘扬禅净合一,还有阳明后学开办水西书院,举办著名的“水西会讲”,堪称儒释融合的代表性区域。  相似文献   

9.
王履是元末明初的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山水画家和理论家。他认为"意匠就天"的客观现实描绘是重要的,所创作的《华山图册》避免了概念化,他把师法自然作为创作法则,提出了"宗与不宗""庶免马首之络""意溢乎形"等美学思想。他的绘画思想及其艺术实践不仅对明初山水画的发展有开拓意义,而且对当下山水画创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1],它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纹饰优美而蜚声海内外,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青花瓷器的成长与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特别是明初永乐、宣德两朝,伊斯兰风格的青花瓷器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1.
一、一代雄主朱元璋眼中的《道德经》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称帝之前,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元政不纲,群雄揭竿并起。兵祸连年不断。颠沛流离的苦难经历、身经百战的戎马生涯,铸就了他英武明断的过人胆识。同时,多年的征战杀伐,尤其是同僚间的勾心争斗,又成就了他阴险狠毒的暴戾心肠。朱元璋登基之后,当时主要的政治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巩固刚建立起的大明王朝。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正统论主要有"连续性"、"持续性"、"普遍性"、"道德性"四种类型,方孝儒在明初"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之后,以"道德性"和"民族性"对传统的正统论进行了修正;黄宗羲在满清入主"中国"之后,对方孝儒的正统论加以继承和发展,以"民族性"否定了"普遍性"、"连续性"和"持续性",对传统的正统论进行了重构.本文以传统的正统论为背景,对方孝孺和黄宗羲的正统论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进行了尝试性论述,同时,对黄宗羲的正统论的内在困难及现代内涵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3.
《孟子节文》的文化省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子节文》在历史上只从1394年至1411年“合法地”存在了17个年头。在孟子升圣、《孟子》升经以后,朱元璋之所以还敢于以政治强权去强暴这个圣人和他的经典,关键原因就在于,传统儒家以“道德相”制衡“政治王”的激进理想,根本不利于他通过废除固有的宰相制度、从而营造明代的集权政治模式。尽管《孟子》文本的复原,仿佛表明传统儒家在“道德王国”与“权力王国”的较量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道德王国”的思想者们在集权政治模式下的“真实命运”,乃至一代代知识分子置身于“政治”与“学术”之间的坎坷经历,却是意味深长的。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20,(10)
正吴耀宗先生是爱国爱教的先行者,也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主要发起人。本文希望通过对吴耀宗先生政治认同的简单梳理,探讨其对今日基督教中国化的启发。在许多中国基督教前辈中,吴耀宗先生的政治认同非常特殊。与他的同辈不同,他不是因为国内形势格局的改变而调整了他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佛乐是佛教传播中的生动内容,但佛教发明地印度的佛乐并未随佛教传入中国,即所谓"金言有译,梵响无授。"因而,中国佛乐也就特别能体现佛教在中国发展的一些特点。其中,佛教政策及信仰倾向与佛乐的相互关系,便是比较有探讨意义的一个方面。而明初佛教政策及流行佛乐都是比较有典型特点的事例。本文即梳理了明初佛乐创作及其与佛教政策和时代信仰倾向的背景关系,并对明初相关礼乐的认识及佛乐的时代性等问题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6.
陈白沙与明初儒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白沙是元代以后程式化的朱子学向明代的学术主流--阳明学过渡的关键性人物,他开启了心学重光的闸门.本文从明初学术的背景出发,着重探讨了白沙思想中的"自得"、"自然"、"主静"三个问题.认为白沙倡言"自得"是和他科场屡试不第的惨痛经历有关,由落第而悟觉,开始拒斥当时的主流学术而自处边缘,重新回到心学体认的道路.对于白沙的"学宗自然",可以做不同的诠释,本文主要是从当时的学术环境,以及朱学传统和心学同调两方面不同的反应,来证验和思考其主旨.白沙之"主静",向来是后学争议的焦点,批评者谓之"近禅",欣赏者往往能心领神会、启导机杼.本文从"主敬"与"主静"之纠葛、动静合一、养善端与辨人禽等几个层面,探讨了白沙学说中"主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其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地发展,变化,至中晚唐逐步趋于成熟。由于唐宋文化的嬗变,道教学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原来风靡一时的外丹服食说日趋衰落,内丹学说日趋兴盛。宋金时期,内丹学说更加兴盛,名家辈出,其标志就是所谓南、北宗的分立。一、南宗思想溯源南宗,始于宋张伯端,“其学先命而后性”,主流“始于太上老君,而盛于吕祖,溯其源:少阳帝君得老君之传也,两传而得吕祖云,吕祖传刘海蟾而开南宗”。  相似文献   

18.
正在明朝,因文字狱而冤死的文臣不在少数,而其中最为传奇的恐怕还要数卢熊。卢熊满腹经纶,声名卓著,在仕途上本可大有作为,谁知他竟然上奏折直指朱元璋的错误,搞得朱元璋下不来台,因而后来因为一件小事被牵连处死了。其实在卢熊之前,文字狱已经要了很多文人的性命,所以明  相似文献   

19.
今天开始给大家讲禅宗,以后不再另换题目了.佛家的各宗各派,老实说,其目的都是为了开悟佛之知见.释迦牟尼佛以开悟而成佛,他根据他的开悟——亲证境界变成语言文字而传播他的教.在各宗各派中特别强调开悟的是禅宗.并且从原理到方法上都有其特殊风格.而其他各宗各派呢,虽然都讲开悟,大多以为开悟是逐渐的,要依照一定的次第渐修渐悟.禅宗则主张顿悟,不论次第的.现在先就禅宗的一些问题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20.
清初临济宗僧人迦陵性音是雍正帝的藩邸旧僧,却在其晚年和身后接连遭遇戏剧性转变.在雍正朝起居注册、朱批奏折等档案以及《御选语录》等文献中,我们发现在性音被封为国师之后,开始有僧人借此夸耀生事,威胁到雍正帝及满族的统治;而且性音对禅宗五家关系的看法与雍正帝截然相反,阻碍了他对禅宗思想的统一.可见雍正帝对待汉僧的态度与其个人和清朝的政治利益紧密相关,并随着立场和权力的转移而发生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