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儿童理解程度副词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实验用模糊数学方法研究4—9岁儿童对程度副词的理解特征。结果说明9岁儿童的理解达到了成熟水平;幼儿偏向于夸大理解程度副词的词义;7、8岁是发展的转折期。  相似文献   

2.
7—11岁汉族、傣族、景颇族儿童概念形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梦兰  魏鋹 《心理学报》1988,21(3):38-45
本实验是对7—11岁昆明汉族、瑞丽汉族、傣族和景颇族共190名儿童所作的概念形成的比较研究。实验结果指出:1.儿童概念形成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所形成的概念水平提高;(二)概念形成中被试所采取的假设—检验策略水平的提高。2.文化环境对儿童概念形成的影响是明显的。在不同性质的五个项目实验中,所有年龄阶段,昆明儿童成绩均高于瑞丽三种民族儿童,差异在某些项目的某些年龄阶段是显著或者非常显著,在瑞丽地区由于三种民族环境条件也有差异,在五个实验项目中,数列和词义关系两项实验出现了显著性的差异。文章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一)学校教育;(二)家庭教育;(三)社会意识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生儿到三岁幼儿肤色色度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台302D型测色色差计对我国508名从新生儿到三岁幼儿(男性250人,女性258人)的肤色色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新生儿期(出生1—14天)的肤色色度与婴儿期(2月—12月)及先学龄前期(1—3岁)有着明显不同,新生儿的肤色更偏于黄红,平均主波长为587.6nm;反射率为25.4%,明显较之其它年龄阶段为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肤色逐渐增加黄的成分,反射率也逐渐增高,到2—3岁阶段达到最高峰,平均反射率为32.1%。刺激纯度(饱和度)在新生儿期(1—14天)为30.4%,较之其它年龄阶段为高,但从婴儿期(2—12月)开始则明显下降,而从先学龄前期(1—3岁)又逐渐回升增高。这种情况可能代表我国黄色人种儿童肤色发展变化的一种规律。  相似文献   

4.
青老年组不同难度下心算活动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不同心算难度下脑区的活动以及年龄的影响。14名志愿者(20~29岁青年和60~69岁老年被试各7名)参加了该实验。实验任务为2个难度水平的连续减法心算,分别为1000—3和1000—17。结果表明:(1)心算加工激活了额叶和顶叶的许多脑区;(2)大脑左半球是心算加工的优势半球,但随着心算难度加大,大脑一侧化程度下降,而年老加剧了这一趋势;(3)青年组进行简单心算(1000—3)时,额中回未见明显激活,而老年组进行简单心算时,该脑区被明显激活。总体上,额叶和顶叶在心算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任务难度和年龄对心算加工时脑活动的影响以额中回区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李宁 《心理学报》1992,25(4):29-37
本文采用实验测试和横断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我国7—22岁的563名大、中、小学生和441名体操运动员的四肢协调反应特征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肢协调反应的速度,在7—15岁期间有明显的发展提高,其中7—11岁为发展加速期,11—15岁为缓慢发展期;15—18岁为发展倒退期;18—19岁为恢复期;19—22岁为稳定期。这种反应的准确性在7—11岁有明显的发展提高;11—16岁为倒退期;16—22岁为恢复期。在体操运动的作用下,这种反应的速度和准确性发展,分别在9—12岁和10—17岁间明显加快;在青春期,反应的速度和准确性发展的波动性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6.
用半视野速示术对150名7—16岁右利手的中国儿童、少年进行表意文字(汉语单字及双字词)和表音文字(汉语拼音和英语单词)辨认的研究。发现:7—10岁的儿童对汉语单字、双字词及汉语拼音单词的辨认都是左半球优势;11—16岁儿童、少年除11—12岁组对汉语单字的辨认仍为左半球优势外,其它均为两半球均势,提示使用汉语的中国人在个体发育中大脑两半球的语言功能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并会影响大脑两半球对表音文字辨认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青春期的孩子内心充满矛盾,导致行为偏差,往往容易“折腾”: 孩子成长到青春期阶段(12岁-19岁),所谓进入人生比较麻烦的阶段。这个时期生理发育进入高峰,外形、内脏机能成熟及性成熟,心理发育则出现了以“矛盾性”为特点的征状,具体表现为:  相似文献   

8.
2~11岁儿童问题行为的稳定性与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追踪研究方法,考察了儿童2岁、4岁、7岁、11岁时内隐问题行为和外显问题行为的稳定性和变化。结果发现,各个年龄阶段,父母报告的问题行为都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儿童的问题行为2岁时最多,此后开始下降,11岁时问题行为最少。儿童的问题行为具有中等程度的连续性,2岁、4岁、7岁、11岁的问题行为之间的相关均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文设计两个实验,采用大小判断任务,选取读写习惯相反的维、汉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两类被试对阿拉伯数字和母语数字空间表征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结果发现:(1)维、汉被试均表现出对阿拉伯小数反应左手快于右手,对大数反应右手快于左手,即出现正向SNARC效应;(2)维吾尔族被试表现出对母语小数反应右手快于左手,对大数反应左手快于右手,即对母语数字出现反向SNARC效应;汉族被试表现出对母语小数反应左手快于右手,对大数反应右手快于左手,即对母语数字出现正向SNARC效应。结论:(1)维、汉被试对于阿拉伯数字的SNARC效应存在一致性;(2)维、汉被试母语数字的SNARC效应存在差异性;(3)数字空间对应性与书写习惯是导致结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王亚同  赵国祥  唐耿新 《心理科学》2005,28(5):1086-1088
本研究利用Gentner的理论,参考Robins的研究方法自己编制材料,以故事呈现的方式研究了5岁、6岁和7岁三个年龄组儿童的类比系统性效应。结果表明,5岁年龄组的儿童不容易进行结构映射,而6岁和7岁两个年龄组的儿童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类比系统性效应。这表明在合适的年龄阶段,儿童可以理解故事中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1.
前言自从1860年法国医生布洛卡通过解剖一个失语症患者的大脑,发现人控制言语的中枢位于左半球的额下回;1874年德国人威尔尼克发现颞上回存在着对书面语的理解中枢,研究者开始了对大脑半球机能差异和机能定位的研究。到1981年。美国的罗杰·斯佩里博士,通过研究“裂脑人”,对大脑两半球机能分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心理学家称大脑为“暗箱”,社会学家认为大脑是“三大宇宙之谜”之一,这不仅仅因为大脑本身的高度复  相似文献   

12.
额叶在大脑半球中占有很大比重(1/3),组成大脑的前部,是大脑发育过程中最后发育的组织。至今,对额叶功能的研究,意见尚有分歧。认为额叶与人的高级整合功能有关,Jefferson 反对高级机能定位在额叶区。不少作者对额叶健忘症进行了研究,认为额叶肿瘤患者出现的记忆障碍,具有非特殊通道性质,影响整个记忆活动;Clark 等认为额叶病变造成患者缺乏意识指向性,不能按指导语进行回答,不能按计划组织安排动作顺序,以完成有目的的行为,并且改变朝向  相似文献   

13.
8-13岁儿童空间表象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文馥 《心理学报》1987,20(1):12-19
本文是通过儿童对空间相对位置关系的辨别和预测实验,进一步地揭示我国儿童空间表象发展的规律性。被试者是8岁至13岁小学生,共240名,分为6个年龄组,每组40名。有4个实验项目,各项目之间难易程度不同。实验结果表明:儿童对空间刺激物的知觉经验是促进他们认识空间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儿童对其左侧方位的空间的预测成绩低于右侧和对面;实验还进一步地验证了在儿童的空间认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快速发展的阶段,在两个快速发展的年龄阶段之间有一个变化不明显的量变过程。这个现象和我们过去的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根据大脑两半球机能专门化的基本知识和《镶嵌图形测验》的特点,提出了关于场独立性个体与场依存性个体之间在大脑右半球机能专门化程度上存在着差异的假设,并预言在一侧半视野速示条件下,当要求被试以有利于大脑右半球专门化机能的方式来判断字母形体异同时,场独立性样组的左侧半视野反应时将显著短于场依存性样组的,同时前者的两个半侧视野间的反应时也会有显著差异。实验证实了预言,从而支持了上述假设。  相似文献   

15.
一、目的为了要了解儿童的思维怎样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怎样从具体形象的概括逐步发展到词的概括、概念的概括,以及各年龄阶段儿童抽象概括的特点,在研究3—6岁儿童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的基础上,在语词与数概念能力方面拟定了一些实验项目,以期了解7—12岁儿童在不同水平的语词与数概念方面,其概括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本文着重总结7—12岁儿童在语词概括能力方面的年龄特点,并探明儿童在实物图片概括、词汇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考察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认知发展。实验1采用图片迫选法,要求学前儿童将道德人物图片和不道德人物图片分别放到垂直空间的上方或下方;实验2采用词汇迫选法,要求学龄儿童将道德词和不道德词分别放到垂直空间的上方或下方。结果发现,儿童均倾向于把道德材料放到上方而把不道德材料放到下方;而且这种趋势随着年龄增长愈发明显。研究结果证明幼儿阶段已开始出现“道德是上,不道德是下”的空间隐喻,其发展规律为:4~5 岁初步形成,7~9 岁基本形成,11~13 岁已接近成人水平。  相似文献   

17.
蔡厚德 《心理学报》2005,37(1):14-18
采用半视野速示术将标准刺激在中间视野呈现,比较刺激以不同偏心视角(3.5°,5°和6.5°)在左或右视野同时呈现,以检查不同偏心视角引起比较刺激知觉辨认难度的改变对汉字大写数字奇-偶概念同/异判断任务在大脑两半球间分布式加工的影响。结果显示:随偏心视角的增大正确反应时和错误百分数均显著提高;三种视角条件下左右手的正确反应时均有明显的右视野(左半球)优势;3.5°视角右视野(左半球)呈现时右手反应明显快于左手,5°视角右视野(左半球)与左视野(右半球)呈现时均为右手反应明显快于左手,6.5°视角右视野(左半球)与左视野(右半球)呈现时均为左手反应明显快于右手。这些结果提示:本研究条件下只有比较刺激在6.5°偏心视角呈现时刺激和反应可能出现大脑两半球间分布式加工,3.5°和5°视角呈现时可能为左半球单独加工。6.5°视角刺激呈现的分布加工明显由于大视角呈现时比较刺激辨认难度与注意要求的提高所致。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探讨了我国7~9岁汉族、基诺族、布朗族儿童的“心理旋转”能力,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年龄及性别差异是否对“心理旋转”产生影响。结果表明:汉族儿童的结果与基诺族及布朗族儿童结果存在明显差异,7~9岁儿童的心理旋转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未见男女性别上存在“心理旋转”能力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知觉经验对汉学字形知觉整体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项实验通过部件识别法探讨了知觉经验对字形知觉整体性的影响。实验一要求三组不同发展水平的被试命名单独呈现的部件字,结果证实了本实验所用的各组部件字之间的识别难度均等和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字识别技能明显不如小学六年级和大学学生。实验二使大学生在三种字度和两种字频条件下,分别进行单、双部件的命名,主要得到非字中的部件命名反应时快于假字,后者又快于真字的“字劣效应”以及在真、假字组中的“左>右”或“上>下”的“部位效应”,但未发现字频对部件命名的效应。实验三比较了三组不同年级被试的部件命名作业,发现小六和小三学生在真、假字中的部件命名反应时无明显差异,而大学生较明显,说明前者受字形整体知觉的影响比后者小。这些结果支持了字形知觉整体性随字的知觉经验增长而加强的假设,并在一个基于联结主义框架的字词识别模型中得到了较好解释。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和文化差异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的对象是云南汉族和六种少数民族儿童,年龄在5—15岁之间。实验选用了皮亚杰的具体运演阶段五项守恒、序列和类包含,形式运演阶段的物体组合、比例和钟摆。实验的结果表明,不同民族儿童的认知潜能没有本质区别;但某些差别是不容忽视的。教育与文化背景对这些差别具有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