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也是五台山佛教的极盛时代.这是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栖息着许多著名的高僧大德,流布着中国佛教的天台、唯识、律宗、密宗、华严、净土和禅宗诸宗.……  相似文献   

2.
佛教当中净土信仰为一大源流。这一源流与印度佛教关系如何呢?我们不妨看看。 佛国净土,十方上下都有,大约地说有阿弥陀佛净土、阿閦佛净土、药师佛净土、弥勒净土、文殊净土、唯心净土等。  相似文献   

3.
净土是针对浊世而言的。在一个尔虞我诈、乌烟瘴气、庸庸碌碌、醉生梦死的红尘万丈的污浊世界上活得厌倦了,人们便希望有个与此岸截然相反的彼岸,那应该是一块互敬互爱、坦诚率真、精进日新、超脱生死的纯净透明的无染之土。虔诚的人们为此追求了多少年、多少代,用多少种语言、多少种辞汇描述着那净土的美好和诱人。然而,终于有那么一天,有人突然发现,那净土并不遥远。它既不在星外,也不在西方。它竟然就在我们的心田之上,只不过要靠我们去发现,要靠我们拭去红尘,还它的本来面目。净土原在浊世中。或许,这净土还不可能在每一个人的心田上都显露出来,发现它还需要种种机缘和探索。但毕竟就在这世上还是有净土的,陶渊明不就说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话么? 我愿伴您到这人间净土之中去流览,去拾上一两瓣‘秋菊之落英’。独上山冈,我心徜徉。复入红尘,回首佛光。  相似文献   

4.
初唐的大型维摩诘经变,从贞观十六年(642)的220窟到武周圣历年间(698-699)的335窟,对表现净土世界的场景,如香积佛国、阿閦佛国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一现象值得玩味。联系到《维摩诘经》本身强调"心净土净"的唯心净土(无形净土)和不可思议解脱的"不二"思想,初唐维摩变对有形净土的浓厚兴趣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图像表现的兴趣和经典主旨本身的矛盾是如何形成的?该种矛盾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反映了隋唐佛教的哪些变化?这是本文将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以杨仁山与日本净土真宗僧人小粟栖、释龙舟之间净土观的互相论辩为内容,探讨二者净土观的差异。认为杨仁山的佛学路径是从《大乘起信论》入禅宗,并钻研华严、净土,后导归净土;其净土观具有禅净双修的特征。日本净土真宗则认为末法时期众生只能完全依靠弥陀愿力,以纯他力得到解脱,极重信愿。同时,二者的净土观皆以"信"作为理论主线。  相似文献   

6.
净土宗和净土信仰,从词面上看,两者关系之密切已自不待言。因净土宗之所以为净土宗,实以信仰净土而为然。换言之,净土信仰是净土宗赖以立宗的基础,也是净土宗进行宗教实践的理论根据。然而也正因如此,常使人产生这样的感觉,以为净土信仰是净土宗之独创.或者但凡净土信仰便是净土宗之信仰。这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误解,是由于不了解净土宗历史和净土信仰源流的结果。按大乘佛教教义,十方三世之佛多如恒河沙数,而一佛一净土,所以净土也多如恒河沙数。以此言之,净土信仰自然也多如恒河沙数,这是一个不争的理论问题。而在中国佛教历史…  相似文献   

7.
《法音》1991,(11)
念佛往生,真实不虚。然因众生障深慧浅,实难相信。故在《阿弥陀经》中,世尊称此法门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石明先生的《一切世间难信之法——阿弥陀经赞》引用了历代净土大德对净土法门的赞叹推崇,旨在坚定我们对净土法门的信心。本期刊登了一篇报导:四川江津县彭姓一家祖辈念佛,已有三代往生。这岂不是念佛往生的最好实证?  相似文献   

8.
佛经将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称为娑婆世界。娑婆者堪忍之意,谓此世界贪嗔痴慢,秽恶不净,八苦交煎,而众生犹能忍受,不思出离,故名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以大悲心,作狮子吼,说法四十九年,创立佛教,目的无非化导众生,离此秽土而生净土。那么什么是净土,净土又在何方呢?从理上说,万法唯心,此方众生悭贪嫉妒、嗔恚骄慢,娑婆乃共业所感。若离三毒,当下即是净土。故《维摩经·佛国品》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为显此义,在《维摩经》中,释迦牟尼佛以神通力,为天龙八部显示佛眼中的娑婆世界,清净庄…  相似文献   

9.
《法音》1989,(1)
净土思想渊源于印度。早在东汉时净土经典就开始传入我国。支娄迦谶首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般舟三昧经》等,后来竺法护译《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畺良耶舍又译《观无量寿经》,于是中国出现净土信仰。初时大致曾分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弥勒净土信仰由东  相似文献   

10.
憨山的佛教修持始于参禅 ,终于念佛。憨山以“唯心净土”指代净土法门 ,又不废西方净土作为修证指向的存在 ,但强调一切净土皆为心造 ,而不具实相 ,并立足禅者立场 ,以念佛观想为通达净土的正因 ,以参究念佛融摄禅净 ,在明末佛教净土信仰中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1.
世亲《往生论》说弥陀净土超越三界并且不摄受二乘种姓,这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所说极乐世界有无量声闻众相违。昙鸾会通二者,认为极乐净土不生二乘种姓,但不拒绝他们居住于此,望月信亨认为昙鸾之释有违世亲原意。智顗与唯识家以净土所居众生的类别为依据,将弥陀净土判为变化土,显然浅化了弥陀教的意趣。除此之外,关于释迦佛于秽土成佛的讨论,也需回归到对净土判释的反思上。本文通过分析几种较有代表性的净土判释观点,归纳不同依据所蕴涵的佛身观,从而厘清净土判释所涉及的维度,并从大乘佛教共举的“法身佛—法性土”思想切入,解读华藏净土与十方净土的总别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明代高僧智旭编撰的《净土十要》中的净土信心论作了全面的论述,指出《净土十要》从天台、华严的心性论出发,建立了净土信心论的立足点。并以此为基础,分别从大乘佛教菩萨道信仰、因缘果报论、以及破斥狂禅偏见等等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论证净土信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净土信心论体系。这样的体系的建立,对清以后中国佛教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弥勒信仰衰落原因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勒净土信仰在南北朝时期非常兴盛,到隋唐以后逐渐衰落.其衰落的内在原因,主要是在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的选择上,信众更倾向于后者.其次·弥勒净土后继乏人而弥陀净土却人才辈出,以及以弥勒为号召的民众起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弥勒信仰衰落的另一在原因.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7,(1)
<正>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大部分的佛教徒修禅宗和密宗,修净土的相对比较少,认识净土的人也不多。很多人对净土法门有一些误解,认为单靠念佛往生是迷信。感觉上净土法门似是知识水平不高或年长佛教徒的修行方法。很多朋友问我,你是科学家,亦是大学校长,为什么信佛?更为什么去修净土?  相似文献   

15.
黄文翰 《法音》2022,(2):23-28
<正>北宋以来,多有禅僧在参禅的同时,不废净土念佛法门的修持。活动于北宋末年的皖江籍高僧怀深,即是一位虔修净业的禅宗云门宗大德。自隋唐以降,弥陀净土信仰,即成为中国佛教净土信仰的主流,这一信仰特点至今没有改变。现代学术论著中使用的“净土”概念,如无特别说明,通常专指西方弥陀净土。本文亦遵循此惯例。  相似文献   

16.
一净土三经(《无量寿经》二卷,康僧铠译;《观无量寿经》一卷,畺良耶舍译;《阿弥陀经》一卷,鸠摩罗什译)是日本净土宗开祖法然上人所定该宗的根本经典,也是日本现在净土教各宗派尊奉的正依经典。中国佛教大德对《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虽然历代都有分别疏释弘扬,但把这三经并称为“净土三经”,可能是在明末清初。近代中国净土教广为流传的却是《净土四经》或《净土五经》。《净土四经》是指三经之外再加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净土五经》则是四经之外再增加《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相似文献   

17.
永明延寿是五代宋初影响深远的禅僧。他倡修净土,长期以来被视为禅宗领袖接纳弥陀净土信仰的早期典范。在《万善同归集》中,他旁征博引地论证了西方净土的殊胜和往生修行的利益。他使用的“唯心净土”的观念,则巧妙地将传统的“理土”问题放置在净土往生的语境之中,为弥陀净土信仰争取到更多的阐释空间和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4,(5)
正本刊讯4月11日,东林寺净土苑管理总部和东林寺慈善护生会"捐资助学金发放仪式"在东林寺净土苑举行。东林寺净土苑管理总部常务副部长德一法师,东林寺慈善护生会负责人德日法师,星子县政府有关领导,以及净土苑管理总部的相关管理人员出席捐赠仪式。  相似文献   

19.
方立天 《法音》2003,(9):3-9
一、前言佛教净土是指被净化的国土,也就是净化众生,远离污染、秽垢和恶道的世界;是佛、菩萨和佛弟子所居住的地方,是众生仰望和追求的理想世界。佛教净土观念流传中国,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其间也日益增添了中国佛教学者的思想创造。最初盛行的是弥勒信仰,后来弥陀信仰与弥勒信仰发生争论,并取而代之,逐渐成为主流。由于天台、禅等宗派与弥陀信仰结合,约自中唐以来,唯心净土观念又日益流行,并成为此后中国净土思想的主导观念。迄至近代,则更衍化出人间净土的思想。对人间净土的执著追求,就是中国佛教、尤其是近现代中国佛教净土思想的…  相似文献   

20.
一、几种主要净土思想的介绍净土思想,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我国佛教各宗派,如天台、贤首、唯识、三论、律、密及禅宗的一部人,都兼修净土行,宏扬净土教义,并以净土为归宿。“净”以无染污、无垢秽为义。佛教所说的染污、垢秽指的是烦恼,与此相反的是清净功德。清净功德,即是我法二空的智慧和功用。“土”,梵语叫刹,指的是世界或地方。净土”,就是清净的地方。佛教讲清净,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