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洪志的“法轮功”是对佛家“小法轮功”和“大法轮功”的歪曲篡改。他吹嘘其伪“法轮功”不但超过了佛家的法轮功,还超过了子午周天和卯酉周天功,美其名日“法轮周天法”。这一功法的特点是,修炼是无为,没有任何意念活动,全靠他给你下的现成的“法轮”。修练的结果是人的肉体没有了,灵魂出壳了,生命“圆满”了。  相似文献   

2.
法门龙象,自古以来专指佛家在世的英才,如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鸠摩罗什门下就曾有道生、僧肇、道融、僧睿,称“什门四圣”,有如护法的神龙宝象。本栏称作“法门龙象”,正是要介绍当代中国佛教的杰出人物。如今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百业兴旺,人们除去物质上的要求之外,更意识到精神生活的可贵,对佛门中的高僧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尊重。许多读者看了上期本栏发表的《一代学僧—中国佛学院纪实》纷纷来信,对能有新的沟通兴趣很浓。因此我们将陆续介绍至今仍在神州大地上孜孜不倦、踏踏实实为众生弘法的高僧,以便更多的人领略他们的风采,了解他们的襟怀。  相似文献   

3.
增肇是著名的佛学家。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佛教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弟子,因深得罗什的般若空宗理论,被誉为“秦人解空第一者”。“空”是佛家哲学里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很多没有学过佛教哲学的人都听说过佛教的“空”,在一般民众中,“四大皆空”往往成为佛教的代名词,似乎一切皆空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佛家的“空”是有特定含义的。佛教说“空”,并不是说空无所有,也不是指一空皆空,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佛教所说的修行和解脱也就显得没有意义了。佛教是一种重视智慧的宗教,智慧在佛教里面被称作“般老…  相似文献   

4.
到底是李洪志的矛利,还是李洪志的盾坚?李洪志说:“他童年开始随佛家全觉大师学法,8岁时修炼圆满。”又说:”74年始又随佛家师父修炼大法直至出山。”但他又说:“佛法不灵,僧人也不能度人。”  相似文献   

5.
熊十力早期研究佛教心理学,他采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佛家唯识学进行诠释,首次提出“阿赖耶识”及所含藏种子相当于精神分析学所说的“潜意识”。不过他认为佛家的“阿赖耶识”有宗教“神我”观念,而儒家的“本心”更能够洞彻心源。在对佛家唯识论的心理学思想扬弃和抛却后,熊十力回归到儒家心学体系中构建其“哲学心理学”。熊氏心理学思想虽然在中国现代心理学史上没有什么地位,不过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来看,也会绽放出与众不同的心理学思维火花。  相似文献   

6.
唐末五代时期,法眼文益禅师承先启后,呈现出独具特色的禅风。本文从“心地法门”“门庭施设”和“经典教理”三个方面,全面剖析了文益的禅法思想和创新特色。文益禅师在秉持禅宗一以贯之的“心地法门”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对教理的阐发,倡导禅师要“通宗通教”,同时,他又不赞成那些将知见当做禅修的“知解宗徒”,而是以自家的特色发挥机锋棒喝的禅法。文益禅师采取折中的态度,对佛理、禅理的阐发使用了一种新的方式,既不滞于经教理论,也不一味地施以机锋棒喝,而是开始采用“拈古”“代语”“别语”的新形式来解说禅门公案,开启了两宋文字禅之先河。  相似文献   

7.
涅槃     
《法音》1989,(3)
涅槃,既是佛家真理的代名词,又是佛家证悟的一种境界。它是消溶主客对立,超越时空障碍,证得生命永恒的境界。对凡夫来说,涅槃就是我们大家清净的本性,真实的自我。因此,涅槃不是死亡,而是与死亡截然不同的超脱境界。“涅槃”是“苦集灭道”四圣谛中的  相似文献   

8.
天台宗与净土宗的融合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最早的萌芽则要追溯到天台宗的初创时期。天台宗创立之前,并无天台净土之分,智者大师整合南北佛教的时候,念佛法门是被作为禅法吸收到天台宗思想体系之中的,它是天台宗实修法门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已显示出不同于通途法门的独特优势。智者大师对净土法门的肯定和重视,既有他兼顾不同根性的考虑,也有他晚年引净土以补天台的选择,形成了台净组合的雏形,这一时期可称为"教演天台,行归净土"的萌芽期。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特别是在我们这些接触佛家思想不久的人当中,常常听到大家在讲这样一句话:“勘破红尘,与世无争”。你也勘破红尘,我也勘破红尘,其实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并不是象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理解的消极遁世,逃避现实,而是修炼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体现出来的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试问,一个整天为蝇头小利而你争我争、尔虞我诈的人,他能有这种胸怀和境界吗 ?   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的知识面越来越广,现在的年青人信佛,决非盲目迷信,人云亦云,而是理性的抉择。佛家的理论博大精深,佛家的思想纯正不二,…  相似文献   

10.
许多研究梁漱演先生思想的人都觉得他的思想有很多不确定之处。各种思想交替地出现在他的每本著作中,以至于连他的思想归属都成了问题。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地阅读梁先生的著作,就可以发现,他的思想不能够简单地用诸如“自由主义者”、“新儒家”或“新佛家”的概念来定义。在文化的不同层次上,梁先生呈现一种多元取向。他为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的社会描绘出一幅多元文化的蓝图。作为“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梁漱漠是信奉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事实上梁氏在其一生的活动和著作中,也确实为儒学的复兴奔走呼…  相似文献   

11.
陈来 《哲学动态》2023,(2):43-51+128
梁漱溟受熊十力的启发寻求“见体”,肯认熊十力曾实有过见体经验,并对他的见体论予以充分的肯定。“见体”意味着超越能所、内外的分别,是本心性体的呈现。熊十力认为“见体”为儒佛两家学问的根本,但其差别在于佛家否认凡夫能够“见体”。对此,梁漱溟认为儒者能够在凡夫位上“见体”,因为一体性是一种先天本性,人通过理智超越了动物性本能、破除局限之后,人心就能恢复其先天的一体性。梁漱溟把熊十力的“见体”置入自己的一体论哲学当中。就儒佛在“见体”上的异同而言,梁漱溟认为佛家讲“圆复一体”,是在“体”上复归于一体;儒家讲“情同一体”,是在“用”的层面达到一体。两家达到一体性的层次不同。造成此种差别的原因在于,佛家力求通过极深的修行破除“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而儒家则不要求破除“俱生我执”这一人类先天本能,但主张以心主导形体并超越形体的束缚。儒家立足于现有生命的最高可能,去求“彻达宇宙生命的一体性”。从功夫上说,佛家以实证本体为功夫修行的结果,儒家则以“见体”为为学和功夫的开端。  相似文献   

12.
对于我国萧齐时期刘勰所著《文心雕龙》一书之所谓“道”,解放以来发表过意见的人,火部分认为是儒家之道,但也有少数人认为是道家之道或佛家之道。笔者认为《文心雕龙》之“道”的内涵是“以佛统儒,佛儒合一”。本文试就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学诚 《法音》2004,(9):21-27
所谓“念佛七”,是佛教徒密集修行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注重这种胜会。随着修学佛法岁月的增长,以及对佛法理解的逐渐深入,我觉得念佛法门这样一个万修万人去的殊胜法门,自佛法流传二千五百多年来,总是弘扬得不够,甚至于修习念佛法门的人,对这个法门还多少  相似文献   

14.
六祖惠能的“对法”理论,不仅是一种明心见性的顿悟法门,而且也是佛教的一种辩证法和超逻辑的直觉思维。“三类三十六对”的分类方法,是惠能对宇宙人生一切现象的一种分类方法,是传统佛教经典所没有的,是他的创造,对佛学的一大贡献。“三十六对法”,不仅是惠能的家法、纲宗,而且是应机接人、教人开悟、明心见性的顿悟法门,也是(?)仰、云门、曹洞、临济、法眼的教育方式和传法方式。它对佛学、哲学、文学、美学有很大贡献,尤其对诗歌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5.
一 这是一个充满了声音而无限丰富的世界。 道家的老子,对声音的看法是“五音令人耳聋”,他认为真正的声音应是“大音希声”,他喜欢听的是“天籁”。儒家孔子对声音特别是音乐充满兴趣,每日抚琴吟唱,弦歌不绝。史载孔子闻《韶》,如醉如痴,三月竟不知肉味。儒家还把音乐教育排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第二位,可见重视程度之高。 佛教也有对声音和音乐的看法。佛教中讲方便法门,一切有助于令众生解沾去缚、开悟见道的都是法门,音声自然是其中之一种。在佛教所讲的五明中专门有关于声音和语言的声明。佛法的宣讲和弘化离不开…  相似文献   

16.
打七     
“打七”是指在 七天中,集中精力, 克期求证的修行。 修行者为了求得在 短期内得到比较好 的修行成果,常作 限期的修行,在一 定时期内,除了必 要的饮食睡眠之 外,专心致志地修 行。通常大多以七 日为期,称为“打 七”,又称为“结 七”。如果要七天之 内,专修念佛法门 者,称为“打佛七”,略称“佛七”;专修禅宗法门者,称为“打禅七”,略称“禅七”;专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为“观音七”;专念地藏王菩萨名号,为“地藏七”。 “打七”应该是起源于善导的念佛三昧行仪,善导在《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指出,念佛三昧,可…  相似文献   

17.
“参究念佛”是否为“禅净双修”法门,古来佛教大德多有争论。憨山德清主张“参究念佛”即是“禅净双修”,其说重在摄净归禅。蔼益智旭则认为“参究念佛”只是禅宗法门,非是“禅净双修”,其说重在摄禅归净。  相似文献   

18.
昙鸾(476—542),雁门(治所在今山西省代县)人,少年时于五台山出家为僧,后来住锡于交城县石壁玄中寺,梁武帝萧衍誉之“肉身菩萨”(《续高僧传·僧达传》),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尊之“神鸾”(《续高僧传·昙鸾传》)。昙鸾是中国净土宗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把印度传入的影响并不大的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发挥、改造为中国式的净土理论。他创二道二力之说,以靠自力修持成佛的佛教其他各派为难行道,而以仗他力(佛力)成佛的净土法门为易行道,从而为净土法门争得独立的地位;论证阿弥陀佛本愿力可靠,往生净土是真,一切人皆可往生净土成佛,从而大开佛国之门;强调持名念佛的方法,简捷方便,从而人人可行。这样一来。  相似文献   

19.
邱环 《佛学研究》2004,(1):140-145
即心即佛思想是禅宗的一个重要思想命题。到马祖时期,一方面沿袭了即心即佛原有的心地法门的思想,一方面又有新的发挥,将之与“平常心是道”的结合起来,提出“万法皆为心之妙用”的思想,使即心即佛的见地贯穿于日常修行中,于用中见体,并成为洪洲宗门下独特的宗旨与接引方式。  相似文献   

20.
禅学是佛教的根本,是佛说一切教法中的大总相法门。这正是《华严经》所说的“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在开悟的人看起来,头头是道,法法皆真;见色闻声,无非这个,扬眉瞬目,尽是玄机。可是,对于迷昧的人来说,所谓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真是迷头认影,当面错过,翳眼空华,无中生有。我们要知道,开悟的人,所悟的就是这个禅!迷昧的人,所迷的也是这个禅。这样看来佛教的禅学的的确确是一切法门的大总相法门,也是我们信仰佛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