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环境伦理学的基本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的环境伦理学首倡于 2 0世纪 70年代。其契机是P .欣伽 (P .Singer)的“动物解放论”( 1 972年 )、C .D .斯通 (C .D .Stone)的自然物“法的权利论”( 1 972年 )、挪威哲学家阿尔奈·内斯 (A .Naess)的深层生态学 ( 1 973年 )。这些理论促成了美国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潮流。早在 2 0世纪 80年代 ,日本一些大学的纪要和日本自然保护协会机关报就开始介绍美国的环境伦理学。在政治领域 ,由已故的竹下登总理在 1 989年召集的有关环境问题国际会议也提出要建立环境伦理学的主张。但是 ,日本开始关注环境伦理…  相似文献   

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最流行的口号,当时就有人对其维护中学、贬抑西学的保守实质和割裂体用、调和折衷的思想方法提出过尖锐的批评。自中国走向“现代化”之始,中西体用之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到了80年代,在随着改革、开放潮流而兴起的“文化热”中,这场延续了百年之久的老论争又掀起了一个新高潮。在对“中体西用”  相似文献   

3.
《世界文明论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版 )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研究的重点课题。从改革开放初期的 70年代末到 90年代上半期 ,中国兴起了文化研究的热潮。从 90年代后期起 ,随着经济开放政策带来的物质的丰富 ,人们关心的重点也随之从“文化”转移到了“文明”,即开始转移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问题上来了。《世界文明论研究》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中国今后的文明建设只在原有的思想观念范围内进行是不行的 ,因此 ,有必要研究世界上有价值的文明理论著作。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明史。特别是发达资…  相似文献   

4.
<世界文明论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研究的重点课题.从改革开放初期的70年代末到90年代上半期,中国兴起了文化研究的热潮.  相似文献   

5.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欧风美雨”开始袭击古老的神州大地。由“西学东渐”所引发的中西文化论争,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场中西文化论争始终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展开2时至今日,这场论争远未结束。从一定意义上说,本世纪80年代以来所出现的“文化热”,实质上是这场论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综观一个多世纪以来中西文化论争的历程,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上,尽管众说纷法,但是,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三种观点,即“中体西用”论、“西体中源”论和“西体西用”论。“中体西用”论…  相似文献   

6.
近现代神秘主义研究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秘主义是一重要研究领域。本文以西方近现代思想文化为背景,以宗教学的发展为线索,概述一百多年来西方神秘主义研究状况。纵观近现代历史,神秘主义研究与神秘主义热和非理性思潮的兴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有特征的阶段,一是19世纪中下叶,在欧洲,由于印度文化和异邦文化的发现,刺激起西方的寻根热,出现了一股非理性神秘思潮;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新浪漫主义,西方思想文化界兴起了一股反资产阶级文明、反理性、反科学的思潮;三是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方社会矛盾加剧,在反异化、反文化思潮中,东方宗教十分流行;四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社会、经济、生态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反现代化、反科学、回归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的热潮。  相似文献   

7.
《法音》1992,(8)
佛教自六世纪传入日本以后,经过奈良时代(710~785)、平安时代(794~1192)以至镰仓时代(1192~1380),前后约七百年间,产生了许多宗派。奈良时代有三论、法相、华严、律宗、成实、俱舍六宗,称为“南都六宗”;汉文大藏经亦在此时期传入日本。平安时代初期有天台、真言二宗,称为“平安二宗”;以上八宗,主要为当时日本贵族上层社会所信仰。到了镰仓时代,禅宗、净土宗、日莲宗相继兴起,佛教始流行于日本民间。佛教传入日本后,与日本传统文化结合,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些氏族化的宗派。在历史上,佛教对日本文化发生过重大影响,直到今天,佛教在日本社会上仍有相当大的势力。为了方便了解日本佛教,现将日本佛教的主要宗派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卡通(Cartoon),源于西文,本意是“草图”、“漫画”、“使漫画化”。中国卡通一代是指比中国新生代(50年代末—60年代出生)晚一代出生的、与中国电视时代、商品经济、卡通大众流行文化同时成长的一代,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期间。  相似文献   

9.
论柏格森对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海峰 《现代哲学》2005,8(3):76-82
20世纪20年代,柏格森哲学曾在中国思想界人为流行,此时也恰好是现代新儒学思潮开始萌芽和兴起的时候,梁漱溟和熊十力均受到了柏格森思想的深刻影响。梁漱溟试图融合佛教唯识学和柏格森生命哲学的观点,用以阐释和发挥儒家“生”之哲学的精义,以重建儒家的理想人格。熊十力则通过反省和比照柏格森哲学的生命观与自然观,提出了他对于生命本体的独特看法,从而创立“翕辟成变”的大化流行论和“默识证会”的直觉说。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佛、道、禅均为人们关注的研究热点,尤其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由于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风采,引动了千万人之心,社会上兴起了阵阵“禅宗热”。然而,观览书市上种种谈禅之书,或“禅外说禅”,泛泛而论;或大量翻译日本学者的论禅之书,未触中土禅法特质。如何把禅宗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放到中外  相似文献   

11.
一、主体论文化的衰落和知识考古学福柯《词与物》一书的主题是继尼采宣告“上帝之死”后接着宣告“人之死”。这一惊人之语实际上宣告了自笛卡尔和康德以来统治西方文化的主体论的终结。主体论(Subjectivism)是一种把人置于文化的中心地位,把人作为知识和文化的奠基者、创造者和最高目的的文化观念。这一文化观念是近代西方认识论转向的必然产物,它担负着从传统观念走向现代性观念的历史使命。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它的发展势头趋于衰落,面临理论上难以摆脱主观主义、实践上不能适应现实社会变化的困境。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法国掀起了…  相似文献   

12.
书讯     
本书是作者研究现代中国哲学的专著。共分文化观、形上学、心物论和哲学史4篇15章。第一篇“文化现”包括“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与其文化多元主义”(第1章)、“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与马克思·韦伯中国文化现”(第2章)、“冯友兰的《新事论》及其文化观中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第3章)、“新理学的现代化论与现代性思维的反思”(第4章);第二篇“形上学”包括“熊十力体用论的宇宙论”(第5章)、“马一浮哲学的理气体用论”(第6章)、“冯友兰新理学哲学要论”(第7章)、“冯友兰《新理学》形上学之检讨”(第8章);第三篇“心物论”包括“熊十力《明心篇》的明心论”(第9章)、“马一浮哲学的心物  相似文献   

13.
贺麟三四十年代提出的“华化西洋文化”、“自觉地吸收融化、超越扬弃”西方文化和哲学,使之“中国化”的主张,反对了封闭式的认同和浮面式的引进,批评了“入主出奴的东西文化优劣论”和“附会比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化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近代以来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剧烈变迁、文化转型 ,学术界对文化问题进行了多次大讨论 :一是鸦片战争之后 ,中西方文化发生了第一次大撞击 ;二是“五四运动”时期 ;三是2 0世纪 80— 90年代。在历次争论中均有激进与保守、“西方”与“国粹”之争。这三次大讨论促进了我国对文化的研究 ,但也出现了一些错误主张 ,如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彻底重建论、西体中用论等等。进入 2 1世纪以来 ,我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文化讨论 ,主题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创新与发展问题。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 …  相似文献   

15.
古方派是日本汉方医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兴起于17世纪中叶。古方派的崛起与发展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它不仅深受中国医学理论及日本当时兴起的新儒学复古潮流的影响,而且与当时流行疾病的构造及文化主导者的转变等诸多因素有关,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社会文化角度对古方派崛起的原因加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成为时代的主题,朱谦之为“文化救国”、“科学救国”计,大力倡导“南方文化运动”。朱先生的理由在于南方文化有自己的优越性:“科学的文化”、“产业的文化”、“革命的文化”。朱先生还用“文化的地理分布理论”对其进行了论证。“南方文化运动”实质上是一场关于文化的现代化运动,它除了对当时的抗日救亡运动有重要贡献外,对促进近代以来南方文化的觉醒,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探讨,也有鲜明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蔡元培早期曾致力于从日本引进西方近代学术,尤其是在关于哲学与宗教、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等问题上深受日本近代佛教哲学家井上圆了的启发.但井上是以“科学”的方法和“哲学”的逻辑来论证“宗教”特别是佛教的意义和价值,而蔡元培无论是主张“佛教护国”论还是“科学救国”论,都是以把中国建设为科学与民主的现代化强国这一政治诉求作为出发点.蔡元培与井上圆了的宗教观是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的折射与反映.  相似文献   

18.
弘法 《法音》2006,(3):31-32,33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佛教的认识,出现各种不同的说法,甚至是不同的“流派”,诸如哲学说、科学说、教育说,可算是丰富多采。孰是孰非此处暂且勿论,因为它们产生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对弘扬佛教的教理、教义都起过积极的作用。时下广为流行的“佛教是文化”说,我们很有必要予以厘清、界定,因为这实在太有现实意义了。早在上世纪80年代,赵朴初会长敏锐地指出:“现在有一种偏见,一提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只有儒家文化一家,完全抹煞了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抹煞了佛教徒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1]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9.
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的价值问题,早在30年代批判当时绝对主义天皇制意识形态和封建的、资产阶级道德的脉络中,从与道德的阶级性、社会性的联系中就有零散论述。战后初期(40年代末期),围绕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理智论倾向和“无视人的问题”,展开了“主体性争论”。其中,在关于“个人主体”与“社会主体”、主体性中历史的社会的认识与自我的  相似文献   

20.
儒学本是东方的一种古老的学术文化 ,其成为当代的话题并引起世人的关注 ,乃是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的事。 70年代东亚经济起飞 ,特别是 80年代以来东亚现代化的推进 ,显示出一种有别于欧洲的“集团主义人文类型”的现代化模式 ,不仅令西方经济界瞠目 ,而且使得许多西方人士意识到 :亚洲今天发生的种种革命性变革背后 ,有一个传承数千年的历史背景。今天 ,我们欲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追寻儒学变化的踪迹 ,必须具备东西方文化对比的大视野。应该说 ,东方文化与东方哲学 ,即是我们了解东方儒学的大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