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劳丹的规范自然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Ⅰ.简述劳丹极力主张,科学哲学要保持某种规范的特征,他的自然主义就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为科学理论得到承认提供一种认识上的保证”,他写道,“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自然化并不会防碍规范性这一命题,是劳丹观点的基础:“……方法论的自然化并非必然会破坏其规范化。恰恰相反,可以证明,完全‘科学的’和具有极强‘描述力’的方法论将会导致规范的结果。”劳丹是在《科学与价值》这本书中引入其规范自然主义的。他的确专心致志地对科学合理性的规范理论进行了阐述和辩护。这种规范理论是以劳丹所谓的科学合理性的“网状模型”为基础的。按照这种模型来看,科学的(不)一致有可能表现在三个层次上:事实的和理论的层次、方法论层次和价值观层次。劳丹把他的网状模型与“等级模型”做了比  相似文献   

2.
知识增长、理论变化与科学进步是本世纪科学哲学的主题之一,从逻辑经验主义者和波普尔开始,经库恩、费耶阿本德、拉卡托斯、图尔敏直至劳丹和夏波尔,这个热门课题的研究展现了一个完整的正、反、合过程。尽管劳丹之后还有不少科学哲学家致力于糅合正反题,但都没有引起较大的反响,科学哲学研究的热点因此逐渐转移。与此同时,一批非职业科学哲学家和经验科学家却对知识变化的进化论解释表现出日益浓厚的兴趣。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自然化认识论和进化认识论迅速崛起,涌现了许多新学说,其中包括新西兰历史学教授彼得·门茨(PeterMunz…  相似文献   

3.
作者指出,布鲁尔选择性地忽略了许多相关的哲学文献,把少数人的观点等同于哲学家的主流观点,其对所谓哲学家观点的批评实际上是在与稻草人作斗争。作者认为,科学知识并非都具有因果性,即使有也未必普遍具有社会学特性;而强纲领中的公正性和反身性论题都是因果性论题的必然结果,它们也是多余的。他把对称性论题细分为认识论对称、合理性对称和实用对称,并指出了它们的问题。他论证说科学理论和理论的选择未必都具有社会性,强纲领也没有被证明比其他解释科学的理论更科学,如果对称性论题难以成立,强纲领就不能称作“强”纲领。  相似文献   

4.
L.劳丹最新的著作集中讨论了科学中的争论以及这样的争论是如何解决的。简单地说,劳丹认为科学中存在的争论很多,不是象逻辑经验论者,赖兴巴赫、亨普耳、波普尔这样的哲学家(以及象默顿这样的科学社会学家)所给出的科学变革的说明所能应付得了的;而这样的争论“经常地”、“完完全全地”被化解的事实又与新近库恩等人所持的“整体论”或“大图象”的观点不相容。由此,劳丹着手阐发他自己关于科学变革的解释模型,使之既可以用来解释范围的(以及合理的)争论的可能性,又可以解释这样的争论如何可能最终得到彻底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一、劳丹对趋同实在论的诘难1.劳丹并非笼统地反对实在论他将科学实在论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所谓本体论的实在论,即认为世界具有独立于作为认识者的我们的确定性.我坚定的相信本体论的实在论是正确的.……第二种实在论是所谓语义学的实在论.这种理论断定科学理论、科学定律和科学假说是关于世界所作出的或真或假的断言.……第三种实在论,可称之为认识的实在论.它主张:我们有权将得到最好确证的自然科学理论接受为真.”(《进步及其问题》,中译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劳丹承认前二种而反对第三种(认识的)实在论.所谓趋同实在论就是一种认识论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6.
评价的合理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哲学家L·劳丹说:“二十世纪哲学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是合理性问题。”(《进步及其问题》,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116页)在我看来,合理性问题的关键在于:评价的合理性。一、评价合理性的二律背反评价的合理性理论,是对评价的一种规范性研究。它不是描述人们实际所进行着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西方科学哲学向何处去?逻辑实证主义已成明日黄花,六十年代兴起的以库恩、费耶阿本德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也大势已去。目前的局面是,科学哲学无一人敢斗胆问鼎,但美国哲学家尼克斯(T·Nickles)则说:“波普、库恩、费耶阿本德、拉卡托斯和图尔敏的迷人的争论似乎要进入一个新阶段,劳丹和夏佩尔将成为中心人物。”一批新人正在崛起,我国有人将他们称为科学哲学中的新历史学派。达·夏佩尔是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本文拟扼要地介绍他的几个基本哲学观点。达·夏佩尔(Dudley Shapere,1928.5—)是美国科学界一个活跃的哲学家,他先  相似文献   

8.
当代语言分析哲学的深入发展,拓宽了哲学研究的视域和方法论,并大大深化了对哲学其他领域的影响。美国当代科学哲学家阿钦斯坦(PeterAchinsteinAlbert)整合“日常语言行为”学派奥斯汀(J.L.Austin)的思想和他自己对科学解释问题的思考,提出了异于范·弗拉森的另一种语用学解释理论。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必将深化我们对科学哲学上主要难题之一———科学解释的理解,促使我们对科学及其方法论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作用和影响做进一步思考。本着这一宗旨,本文拟将对这一国内学术界鲜有论及的理论进行初步的探讨。一语内表现行为解释理论的宗旨…  相似文献   

9.
对库恩的哲学一般解释认为他持有这一观点:竞爭的理论的不可通约性,以及观察的理论负载,几乎使关于竞爭的范式的合理爭论不能进行。如果这种解释反映他的眞正观点的话,那么他的主张显而易见是荒谬的,而且用历史上的相反事例是不难驳倒的。容易驳倒的不是不可通约性命题本身,而是库恩对它的完形(gestalt,或译格式塔,形态——译注)解释。这种完形解释还歪曲他更为基本的范式的思想,而且本来就是混乱不清。这一重构不乞灵于完形就能够解释和捍卫不可通约性命题,而且还可以说明:诸如常见的戴维森、劳丹等人的批评,以及如巴恩斯(Barnes)的不受欢迎的推举,都是根据库恩一定是一位极端主义者的设想,都是针对着他不必持有和不应持有的各种观点的。  相似文献   

10.
此文批评了维特根斯坦的说明和描述的学说。首先作者指出维特根斯坦的见解及其论据:(1)维特根斯坦认为说明自然现象是科学的独特的作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就是要将对自然现象的说明还元为尽可能少的若干原始的自然规律;而哲学断然不是科学,因此决不能运用科学的方法。他把形而上学的源泉归之于哲学家们企图按照科学的方法求提问题、回答问题的倾向。他认为哲学是“纯粹描述的”。(2)他认为“说明”是一种科学方法,而科学方法的运用导致意见的一致;而对哲学问题大家却不能达到一致的意见,所以在哲学中人们决不应当来说明。(3)他认为描述并不是描述现象,而是描述语言的用法。因为在他看来,语言用法的错误就是一切哲学问题困惑的根源和原因。哲学问题的原因就是一团语言的混乱。接着,本文作者以心理意象问题为例对维特根斯坦的见解进行了批评:(1)维特根斯坦尽管把哲学问题当作胡说,然而他自己却仍然被他看作为哲学的问题所引诱,如在心理意象一例中,他提问“发生了什么?”这样一个含糊的问题。(2)维特根斯坦认为应从哲学中排除掉假说、原因及说明,而他自己却提出哲学问题的原因是辞汇的混乱,这一观点本身就是一种说明,这是自身谬误之一例。(3)根据说明和描述的不同而将科学研究与哲学研究截然分开是不对的,因为由科学之能说明推论不出哲学之不可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