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两则关于目光的故事,介绍给朋友一读。公元629年,当玄奘西行至辅卫玉门关的五座烽火台时,他遇上了一位强悍果敢自称一言九鼎的胡人石磐陀。石磐陀发誓护送玄奘过“五烽”。那一天,他们三更抵达沙河,关隘已隐约可见。渡过河后,玄奘便择地而睡,恍惚中见磐陀持刀逼近他,但只前行数步又返回了。大师默念佛号,无多计较。天亮后,磐陀终于坦言:前程险远,更缺水少食,五烽下虽有水源,必须夜深偷取,若被发觉,必死无疑,不如回头。玄奘说,吾若不至婆罗门国,终不东归,纵死中途,亦不悔也。尔若胆怯,请君自便。石磐陀恼羞成怒,拔刀直逼玄奘。玄奘声色不动…  相似文献   

2.
《法音》1992,(1)
据1991年11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在著名学者张岱年、季羡林、巫白慧、黄心川、石峻等人的倡议下,位于河南省偃师县缑氏乡的唐代高僧玄奘故居开始修复,一期工程将于明年元月完工。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唐僧玄奘踏上万里孤游之途,经四年历百余国到达印度。他游历印度各寺,佛学造诣声隆当世,于公元645早携佛经657部返国,先后译经75部,并将《老子》一书译成梵文,传入印度。他所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一书至今仍是中亚、  相似文献   

3.
《法音》1986,(3)
中日两国佛教文化交流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在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十三周年之际,日本《中外日报》根据有关资料,整理发表了从日本奈良时代到室町时代(即我国唐代到明代)两国著名高僧互相往来、从事佛教文化交流的简要情况。兹译介如下,供读者参考。来华的日本高僧一、入唐僧道昭奈良元兴寺僧人,公元六五三年入唐。曾在长安大慈恩寺从玄奘学法相唯  相似文献   

4.
朝鲜入华学僧对玄奘唯识学的研习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公元七世纪中叶以来,玄奘法师的著作和学说思想传遍世界各地,对中国的近邻如印度、朝鲜、日本等国影响尤大。玄奘成了享誉中外的世界名人。本文拟对朝鲜古代入华求法学僧对玄奘法师唯识学说的研习传和播作探讨。  相似文献   

5.
玄奘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僧人,近20年来,对玄奘的考古学研究逐渐成为新的研究视野,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玄奘取经路线及沿路遗址和文物;2.与玄奘相关的寺院;3.与玄奘有关的图像;4.玄奘遗骨及舍利的流转;5.与玄奘有关的出土及石刻文献。那些更加能够说明玄奘日常生活的文物还没有完全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对于《大唐西域记》的史料分析也需要进一步展开。  相似文献   

6.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兴于魏晋南北朝,盛于唐宋。罗汉文化也随之传入。唐代高僧玄奘翻译的《法住记》说释迦牟尼涅槃时,以佛法咐嘱十六大阿罗汉,要他们"不入涅槃常住世间,同常凡众,护持正法。"从此,十六罗汉在中国广为传播。公元10世纪,张玄和  相似文献   

7.
2007年是中印两国政府确定的中印旅游友好年。2月12日,中印两国在印度佛教圣地那烂陀举行了玄奘纪念堂落成仪式,中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中印双方宗教及文化事务官员,以及两国近百名佛门弟子共同出席了这一盛典。这不仅是佛教界的一件盛事,也为中印文化交流写下了新的一页。2月26日晚,国家宗教局副局长、修复完善玄奘纪念堂项目总负责人齐晓飞,纪录片《玄奘之路》导演金铁木,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纪念堂竣工典礼中国佛教代表团成员湛如法师作客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今日关注”栏目,接受了主持人鲁健的专访。  相似文献   

8.
论嵇康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嵇康(公元223—262年),字叔夜,谯国銍(今安徽宿县)人,三国时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在魏做过中散大夫,后人又称他为嵇中散。司马氏当政以后,嵇康被司马昭杀害,著作有《嵇康集》十卷。  相似文献   

9.
因三相辩证     
关于印度因明史上"因三相"概念的最早提出时间,学界意见不一。但一个公认的事实是,《门论》中关于九句因的详细分析以及正、似因的判定,表明陈那所开创的新因明革新了因三相学说,对后者的合理性进行了全面分析。玄奘回国后于公元647年在弘福寺翻译《入论》一卷,公元649年在慈恩寺翻译《门论》一卷,这是以因三相为核心的新因明传入中国的两个标志性事件。玄奘在《入论》中对"因三相"内容的翻译在汉传因明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僧、俗两界纷纷围绕之而开展研究。继玄奘《入论》本对"因三相"的翻译之后,近代以来又有学者依据梵文或藏文的有关资料对梵文本《入论》中的"因三相"重新翻译或校勘玄奘译文。比较玄奘译本和近代以来的再译本,可以发现玄奘译本中新增了"遍"、"定"两个汉字。玄奘关于因三相的译文典雅、精致,表达三相的语句成为汉传因明的经典格言,极大地促进了因明在中国的传播。关于因三相的义理,后代学人尤其是近代以来深受西方逻辑浸染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些不同的见解,以第一相和第二相最为明显。关于第一相,本文提出这是关于因法和宗之前陈的关系所做出的规定。关于第二相,本文认为该相和同喻体相互表里,它规定具有因法所表示属性的事物一定也都具有宗之后陈即同品所表示的性质。这一主张得到以下理由的支持:唐疏、九句因和因三相的关系、《入论》中的有关文句,以及藏传因明研究者的观点。关于第二相和第三相,二者在逻辑上的等值关系并不能取代在自悟和悟他的过程中它们分别具有的作用。对因三相中后二相的逻辑解读,不能也不应该消解二者在立破语境中彼此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丁和 《佛教文化》2011,(5):108-109
吴承恩的巨著《西游记》,是由玄奘去印度取经的故事神化而来的,但玄奘与高昌国王鞠文泰结拜为兄弟的这段真事,吴承恩却只字没提。玄奘在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记》里也没提及,实在是让人有点遗憾。  相似文献   

11.
今天的阿富汗,是单一宗教的国家,可是历史上并非如此。公元7世纪前期,中国的玄奘到印度求法,来回都经过阿富汗,并做过时间不短的停留。玄奘所见到的,是这一地区佛教盛行,也有其他的宗教。族群之间大多和平相处,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由此得到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12.
斯里兰卡,古称师子国,又名扬兰,《大唐西域记》作僧迦罗,《元史》作僧伽刺,是亚洲南部印度洋中的一个岛国。其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文化古老,是一个佛教国家。在公元前三世纪,斯里兰卡就成为佛教文化中。心公元四世纪末与我国有了文化交流。《梁书》卷54载,东晋孝武帝(373—396)时,师子国王听到孝武帝崇信佛法,便派沙门昙摩航海送来一尊4尺2寸高的玉色洁润、形制殊胜、殆非人工所造的玉佛像。昙摩途径十年,几经艰险,终于于义熙二年(406年)到达晋都建康(南京)。  相似文献   

13.
公元645年——唐朝贞观十九年,玄奘从印度载誉归围。他的西行壮举,引起了唐太宗的高度重视,立即在东都洛阳召见了他,并亲自撰写了一篇700余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称赞:“我师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相似文献   

14.
靖居丛录     
《法音》1989,(3)
宋书袁粲传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许彦于绥安山行,遇鹅笼书生故事。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考其来自释氏《譬喻经》“昔梵志作术,吐出一壶”之事演绎而成。佛教之影响于文艺,当不止此,唐牛僧孺《玄怪录》杜子春故事渊源于玄状《大唐西域记》卷七婆罗痆斯国烈士池传说,即其类也。  相似文献   

15.
《悉昙字记》,又名《南天竺般若菩提悉昙》(据书名下的小注),一卷。唐山阴沙门智广撰,撰地五台山。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四卷。《悉昙字记》未署撰时。书序云此书出自南天竺(印度)沙门般若菩提在五台山时对作者的传授。而据《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七记载,般若菩提是在“(贞元)十年三月发趋清凉。巡礼五台,至于秋首。十一年四月还至上都(长安)”的。以此推断,《悉昙字记》约撰于贞元十年(795)。又由于此书见载于日本入唐求法沙门空海于大同元年(相当于唐元和元年,即公元806年)十月编的《御请来目录》,为空海住长安时所获的写本,因而日本学者也有根据著录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印度佛教瑜伽学之纲要———《显扬圣教论》结构试析释迦世尊于公元前六世纪创立佛教,佛灭五百年后大乘佛教开始兴起,七百年后龙树菩萨(约公元150—250)创立大乘中观学,九百年后无著菩萨(约公元四、五世纪)开创大乘瑜伽行派。从无著开始创立瑜伽学,到玄奘大...  相似文献   

17.
<正>"民族脊梁"的代表——玄奘,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佛教史上的高僧和丝绸之路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和自己的著作《大唐西域记》以及翻译的佛经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国"一带一路"的实施,对玄奘之研究又有新的视角,相关专著和文章纷纷出版发行。前人对于玄奘研究综述已撰文讨论~((1)),本文在已有成果基础上,对2014-2018年以来有关玄奘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介绍,以中国学界为主兼及海外研究成果,从以下十个方面进行整理和归纳,力图系  相似文献   

18.
魏武 《法音》2007,(3):66-66
新华社新德里2月12日电(记者魏武)二月的印度比哈尔邦那烂陀,气候依然温润宜人。12日,来自中印两国的300多位高僧和官员在此举行隆重仪式,庆祝玄奘纪念堂修复完善工程竣工,共同向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史上功勋卓著的中国唐代高僧玄奘致敬。  相似文献   

19.
赵朴初 《法音》2000,(12):3-7
今年正逢玄奘法师诞辰1400周年纪念,为了缅怀这位佛门巨匠和世界文化伟人,佛教界在西安隆重举行了纪念玄奘法师诞辰1400周年法会及玄奘三藏院落成、玄奘顶骨舍利安奉、玄奘法师铜像揭幕庆典,还与学术界联合举办了“玄奘精神与西部文化学术研讨会”等系列纪念活动。  早在1964年,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在首都佛教界、文化界纪念玄奘法师逝世1300周年大型集会上发表讲话,全面回顾了玄奘法师充实饱满的一生和极不平凡的成就,对玄奘法师的伟大精神及其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作了高度评价。赵朴老在讲话中提出的编辑出版《玄奘全集》、编写《玄奘年谱》、校订《大唐西域记》等设想,在其后的三十多年中陆续成为现实;而修建玄奘纪念馆、设计制作玄奘法师雕像等愿望,也在佛教界的不懈努力下终得圆满。在纪念玄奘法师诞辰1400周年之际,重温赵朴老的这篇讲话,感到分外亲切。本期还选登了黄心川先生、惟贤法师在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特约日本法相宗大本山药师寺副住持安田 胤先生介绍玄奘法师与日本法相宗的因缘,请王尧先生介绍《大唐西域记》藏译本的有关情况,以此作为玄奘法师诞辰1400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20.
正佛教约在公元8世纪初传入洱海区域,到公元9世纪中叶在南诏就已十分兴盛。从南诏后期到大理国时期,受佛教影响,火葬在白族地区逐渐流行起来,一直持续到明代中晚期。到明末清初,火葬风俗在白族地区日渐衰微,为土葬所代替。唐初洱海区域的白族先民多为土葬。唐贞观二十年(648)梁建方出兵西洱河,其《西洱河风土记》记载这一地区的丧葬习俗时说"至于死丧哭泣,棺椁袭敛无不毕备",又樊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