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明著名道士张三丰住鹤鸣山年代及其他卫复华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实,字三丰,号玄玄,自称清虚道人,邋遢道人等。清顺治张廷玉等撰《明史·方伎传》: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实,三丰其号也”。清道咸年间,道教内丹西派之祖、长乙山人李西月《张三丰先生全集》:张三...  相似文献   

2.
青州张仙洞     
李森 《中国道教》2008,(3):56-56
张三丰(丰或作峰),明代道士,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人,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宝,号玄玄子,因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明史》有传。张三丰身材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一派仙风道骨的形象。虽寒来暑往,仅穿一衲一蓑而已。生平游无定处,湖北、四川、陕西、河北等地皆留踪迹。明太祖、成祖屡屡遣使求之,不遇。英宗时,赐赠"通微显化真人"。  相似文献   

3.
肖杰 《中国道教》2003,(1):35-36
在中国道教史上,张三丰是明清时期道教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他上承陈抟、陈致虚丹法,著《金丹直指》、《金丹秘诀》、《无根树》、《大道歌》、《大道论》、《玄机直讲》等丹经道籍,遂开三丰一派。李西月编《张三丰先生全集》中,称之为“隐仙派”、“隐派”、“犹龙派”,并将其师承追溯于老子的弟子文始先生——关令尹喜。据白云观1926年抄本《诸真宗派总簿》所载,至清末时奉张三丰为祖师的道派就有17个之多。其中武当一脉尤以内家拳术誉名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威望。  相似文献   

4.
张三丰,明代道人。名全一,或名君宝,号元元子。因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史书上说他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裁,寒暑只有一衲一蓑。张三丰曾游栖于武当山,明太祖、明成祖屡次遣使求之,均不遇。英宗时,封其为“通微显化真人”。有关他的传说民间很多,现录一二于下:一日,张三丰道人游于贵阳北部的三江河,望河两岸,看着碧幽幽的河水,三丰情不自禁地弯下身子,捧了一口清凉之水,细细饮之。就在张道人正忘顾于山水画卷之中时,耳边却传来声声争执之音。原来不远处有三人脸红脖粗,张道人呵呵一笑,心中暗道,又有无量功…  相似文献   

5.
梁巧英 《宗教学研究》2007,3(1):170-174
张三丰是明清时期道教养生史上影响甚大的人物。他的丹道思想在道教内丹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张三丰还被尊为武当内家拳创始人,其通过内炼养生的健身思想极受后世推崇、关注和效仿。“道”与“身”的思想是张三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其修道理论与实践着手,认为他的道与身的思想有以下几点:一、身生于道而归于道;二、道显于身;三、修道以修身为大。  相似文献   

6.
张三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道教传奇人物,关于他的籍贯,历来就有多种说法.作者赞同<明史>说"辽东懿州人",这是正确的.辽东懿州,即现在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乡.他在懿州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儒、释、道并修,创建了太极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道家学派.道教羽士那种孤云野鹤、栖无定所、到处为家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张三丰出生地有多种说法.  相似文献   

7.
张三丰,原名全一,字君实,号玄玄子。是我国宋代的杰出武术家和气功家,曾游四川青城、鹤鸣山中访道求真,浪游住处无常。他曾居陕西宝鸡山金台观,后入武当山,历襄汉时期,隐显莫测。他曾多次居武当山中结茅修炼。著有《无根树》、《金丹诗》、《大丹诗》、《道要秘诀歌》等丹经。为了弘扬道家炼丹功法,故对《道要秘诀歌》采用白话释秘,献给广大读者参考。[原文]道要歌,道要歌,不知道要必遭魔,看玄关,调真息,知斯二要修行毕。  相似文献   

8.
根据《张三丰全集》以及相关史书的记载可知,张三丰是元末明初道教全真派道士。1314年,67岁的张三丰,因感人生光阴有限,富贵无常,入终南山拜火龙真人为师,学长生之道。张三丰在出家后虽然云游四海,但主要的隐居地却是武当山。相传他在武当山看到猫与蛇打架,于一夜之间悟出了“太极拳”的妙理。不论这个传说的真实程度如何,有一个事实却是不可否认的,这就是武当山道教内家拳的创立和流传与张三丰的名字一直是联系在一起的。张三丰之所以在内家拳方面享有盛誉,是因为他勤奋学习和钻研道教传统的内丹理论,并将此等理论应用于武术的习练与创新过…  相似文献   

9.
道教以修炼养生为主,故特别重视内外兼修。如张三丰首创“武当内家拳”就深受世人崇尚。但对其渊源,虽然研究者不乏其人,而众说纷纭,仍无定论。“武当内家拳”的创始人张三丰,是众所公认的。但因宋、明两代皆有“张三丰”的史料记载,所以对首创内家拳的时代发生质疑。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翻阅了有关史籍,微有所得,特提出就教于方家。明清之际,有宋张三丰别少林为外家而自创内家拳的史料记载。黄宗羲《南雷文定·王征南墓志铭》云:“少林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真武)授之拳法,厥明  相似文献   

10.
对人体生命的终极关怀是道家、道教共同的基本取向,阐述生命之理、探究延生之道乃是道人乐此不倦的事业。一代“隐仙”、武当道祖张三丰,一生仙游四方,留下许多道迹道论,清代道仙李西月曾整理《张三丰先生全集》八卷,以示后人,内容极为丰富。其中“重人贵生”的生命意识是其思想中最具影响力和社会价值的成就,也是道教“生命学”园地的一朵奇葩。一、道化性命的生命生成论何谓“生命”?生命如何产生?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与儒学的天命说、佛学的空幻说不同,道家、道教均坚持道生合一论。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是万物之母,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  相似文献   

11.
正张三丰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关于他的传说很多,其籍贯、生卒年各种不同版本的记载也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但是,由于张三丰独具"纤尘不染"的隐仙人格和"高真上圣"的仙真风范,使他成为继吕祖后富有传奇魅力的神仙人物,在元明之际赫赫有名。1本文主要从养道归真的伦理要求、离尘归隐的仙真风范、炼己化世的修养旨归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张三丰的修道思想。  相似文献   

12.
翻开道教史册 ,数不尽的修炼人 ,道不完的神仙事。他(她 )们奇功异能 ,神奇的人生经历 ,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谈玄说理的题材和修身养性的真谛。当你走进气势辉煌的湖北武当山紫霄宫大殿 ,就可以看见那面带微笑而怡然自得的张三丰坐姿神像 ,从那庄严神秘中似乎跳动着一种情结 ,一种参悟 ,一种天人合一的虚空法度……明初 ,张三丰开创武当道 ,以真武大帝为祖师 ,在教义上主张三教合一 ,修持上注重内丹炼养 ,教团里则秘传内家拳法 ;上自帝王将相 ,下到庶民百姓 ,莫不欲一睹张三丰的仙姿。明朝历代皇帝或颁诏请赴 ,或派人四海寻觅 ,可少有见其踪…  相似文献   

13.
傅山(1607—1684年)字青主,号公佗,山西曲阳(今太原市)人。明甲申年,庄烈帝殉国,乃终生着黄冠,衣朱衣,自号朱衣道人。又受道法于龙池还阳真人,故一名真山,又曰五峰道人、龙池道人。山博通经史百家,兼工诗文书画,尤精医学。他自谓:“吾文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书,书不如医”,可见他对医学之自负。其医学著作有《傅青主女科》二卷、《产后篇》一卷,《傅青主男科》二卷等。傅山治医,师古而不泥古,能融合诸家之说,而不偏于一家之言;用药纯和,无一  相似文献   

14.
关于"道"的理解和主张是张三丰道教思想的核心和修身成仙的理论根基。在已有的研究中少见对张三丰道论的系统阐释。本文试图从道本始论、道虚实论、道——中观三个层面探讨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占有翔实资料的基础上,对张三丰的道教文艺理论思想进行了重新审视,并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一、"道"、"时"相联的思想;二、"灵性"观的提出.放到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可以发现,张三丰的文艺理论思想是整个古代文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因此,本文对张三丰文艺理论思想的研究和探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6.
《内景图》与《修真图》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十年,道教中的两幅修炼图《内景图》(又名《内经图》)和《修真图》被高度评价,更有人考证其为丘处机及张三丰所画,图中藏有秘而不传的功法。然而,透过图中注文来源、选用诗句及所绘内容,即可考其创制年代及修炼含义。  相似文献   

17.
蜀方志中有关张道陵的几则资料定阳子1996年11月冯崇岩先生来函,他们正忙于《张三丰文献汇编》,需要查阅《四川总志》和《成都府志》五种,在湖北省图书馆历史文献室没有收藏,此五种志书在四川省图或四川大学图书馆藏有,它们是:①《四川总志》37卷,熊相纂修...  相似文献   

18.
《三丰张真人神速万应方》(以下简称《万应方》)4卷,江户初期抄本,明代孙天仁编集,孤本现存于日本东京国家博物馆,今复制回归.此书作为明代成书且被李时珍《本草纲目》参考并转引的重要道医文献,如今已经在国内失传.现将对其文献的考察及学术价值的研究,浅述于下. 著者与成书 该抄本没有序言,从其卷首署名"容山探玄子孙天仁集,书林作德堂叶静斋刊",可知本书的编集者为孙天仁,号探玄子,"容山"可能是孙氏的字,也可能是他的故里或隐居修炼之地.其书冠以"三丰张真人"之名,更提示了该书属于道家医药之书.  相似文献   

19.
张三丰与他创建的全真新教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道教从金、元时代开始,逐渐形成两大教派,即正一教(天师教)和全真教。元末明初,全真、正一两大教派又有交流融合的发展趋势,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代表人物就是道教名师张三丰。他属于全真一系的道士,明代时,受成祖的慕仰,而三丰则避世隐居,踪迹不定,远行四方,以致声誉名震九州,成为吕洞宾以来最富有魅力的著名高道。  相似文献   

20.
高峰 《中国道教》2011,(1):59-61
太极拳以其四两拨千斤的技击理念和深厚的哲学内涵闻名于中外。太极拳源于何处?金庸先生的小说《倚天屠龙记》和电影《太极张三丰》都把张三丰算作太极拳的创始人,而把湖北省十堰市的武当山算作太极拳的发祥地。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太极拳究竟是来源于一个人,还是来源于一种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带着疑问,笔者走进武当,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