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东汉至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佛经汉译的 第一个高潮期,新的佛经译本不断出现。但皇 室典藏部门往往把佛经作为一种特藏,另外 度藏并单独编目。有少量的佛经进入外典书 籍的库藏,也另作一种“佛经书簿”以登记之。 后来,则在子部中设立“释教”一类,但并不全 收内典,只是就编者所接触到的,或认为重要 的,酌量采择一部分收入。这种作法的影响极 为深远,通贯到清代,各种外典书目中,对佛 经都是点缀性的登记那么一些就算了,影响 一直到现在。 从佛教经典(主要是汉译经典)进入图书 典藏和编目领域,就出现二水分流的态势,只 能迫…  相似文献   

2.
《法音》1986,(5)
四、经录的演变阶段宋元明清时期为经录的演变阶段。由于大藏经的刊刻,出现了许多部刻本大藏经目录;又由于大藏经部帙繁重,阅读匪易,于是又出现了一些指导阅藏的解题目录。再则自唐代佛教传入西藏地区,翻译佛经的事业随之而兴,后来又刊刻藏文大藏,成为藏族文化宝库的重  相似文献   

3.
南北朝时期佛教学者的道教观●杨曾文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从西晋末年开始的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伴随着各个民族的深入融合,流传于大江南北的各种宗教和思想也广泛交流,进一步会通,从而对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佛教和道教在南北...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5,(4)
<正>本刊讯3月25日至26日,《云林佛教图书分类法》修订研讨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自光泉法师主持灵隐寺以来,以弘扬佛教文化为己任,"云林图书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发展。今天的"云林图书馆"位于灵隐寺药师殿西侧,其馆藏文献分为图书、报刊和声像资料(完善中)三部分,现有3万册藏书。图书以佛教类为主,社科类为辅。佛教教理,经、律、论三藏,布教、仪注,佛教宗派、佛教寺志、佛教史志,佛教史、高僧传记  相似文献   

5.
目录学苑一奇葩——佛经目录学探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经目录是我国古代目录学苑的一束奇葩 ,它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曹魏时朱士行的《汉录》 ,到清代智旭的《阅藏知津》 ,佛经目录源远流长 ,数量众多 ,蔚为大观。梁启超所著《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统计的佛经目录为45种 ,我国著名目录学家姚名达在《中国目录学史》统计到的佛经目录多达75种 ,实际上佛经目录还远远不止这个数。佛经目录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曹魏时期的朱士行的《汉录》。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宗教篇 :“第一部总录 ,殆为魏僧朱士行之《汉录》矣。”目录学界认为 ,汉初杨朴的《兵录》为我国专科目录之源头。《…  相似文献   

6.
周齐 《佛教文化》1994,(1):22-24
提起佛经的汉译,一般人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唐僧”——玄奘了。不过大家还应该了解,远在唐朝以前的东晋及十六国时期还有一位伟大的佛教学者、译经大师,在佛经汉译、佛教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上做出过划时代的杰出贡献,那就是鸠摩罗什法师。  相似文献   

7.
作为佛教寺院主体建筑的大门或者外门,不同时期的文献或作"山门",或作"三门",晚期文献还记载有专门的山门殿或者三门殿建筑。汉译佛教经典中却没有任何有关山门和三门作为寺院主体建筑的载录,各种专业工具书对于二者的解释多笼统含混。通过从山门和三门的命名渊源进行比对,考察出三门代指寺院大门,在初唐时期,其命名与"三解脱门"有关联;而山门代指寺院大门,在中唐时期,其意义生成源于南北朝时期以山门代指寺院,二者词义生成的路径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8.
英藏敦煌S.0996号《杂阿毗昙心经卷第六题记》,是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执政时期最有权势的外戚,昌黎王冯晋国组织大规模抄写“一切经”中的一篇题记。通过供养“一切经”,佛教写经规范得以建立,并影响了之后各代写经模式。因为有了大量佛经写本,佛经目录在南北朝时期不断编制,为后代《大藏经》形成做了充分准备。冯熙具有其他贵族无法相比的政治、经济地位,这为其崇佛提供了根本保障。然而,统治阶级奉佛并不是出于单纯的信仰和精神需求,而是旨在保护其家族世代的权力和利益。  相似文献   

9.
佛教"疑伪经"与弥勒信仰--以佛教经录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淼 《宗教学研究》2006,(1):171-174
"疑伪经"是中国佛教经典中所特有的一类经典,它们尽管受到种种鄙视和排斥而难以流传,但是,从佛经目录中可以看出这类经典在特定时期仍然大量存在和流行,有些甚至保存至今.其中,有一部分关于弥勒信仰的疑伪经,是反映弥勒信仰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发展的重要资料,从中可以看出弥勒信仰在当时社会中的流传情况.  相似文献   

10.
唐代三教中的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北朝末期,北周时佛教已与儒、道并称“三教”。隋唐时期,佛、儒、道分立,成为唐朝三百年来安定社会、统治人心的主要思想支柱。一佛教在三教中的社会影响最大,道教次之,儒家最弱。佛教的因果报应。  相似文献   

11.
刘峰 《科学与无神论》2020,(3):34-36,62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开创了佛教哲学研究的新范式。该书坚持"以历史解释宗教"的原则,通过感性和理性相结合,揭示了汉译佛经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彰显了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贡献。通过史料和思想相结合,以期最大可能地还原佛教史的真实图景和复杂面向。通过本源和流变相结合,实现了对佛教史的整体建构。通过历史和现实相结合,警醒我们要重视分析思维、科学理性的培养和提升。  相似文献   

12.
彩色波状纹是以汉译佛典为依据绘制成的一种佛光纹饰。该纹饰最早兴起于南北朝的陇右,盛行于唐至西夏时期的敦煌,流传于高昌回鹘时期的西域;其影响,近及青海,远播日本。彩色波状纹是中国内部以及中外之间文化交流的见证。其出现及流传体现了中国佛教艺术具有的优秀创造力和影响力,也表明中国佛教艺术正是在各民族、各地区的互动、交流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佛教在汉地传播和翻译的早期,往往依傍于道家思想和词语。虽然二者在用词上看似有相同之处,但实质上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从佛教词语及其词义生成的角度,试举"清净"、"守一"、"守真"、"无为"、"自然"诸词来管窥早期汉译佛经用语在汉地的产生轨迹。  相似文献   

14.
佛经作为"三宝"之一,是僧俗官私传抄的对象,至南北朝时期,官府和寺院组织的抄经道场确立了一套通行全国的抄写制式,深刻影响了后世。抄经制式作为佛经文本的重要文化特征,考察其具体内容、形成历史显得意义非凡。佛经制式形成后对道场检校佛经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还是官府实行僧俗试经制度、以及僧人科判的重要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亦可辅助辨别散佚经文。佛经制式及其形成的意义,启发我们将文本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研究,似乎比以往单独地研究文本一体两面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5.
外来因素对一种语言的影响,或许无过于佛教对汉语的影响了。至今,汉语中仍有小少源于佛教的常用词,如“世界”、“实际”、“究竟”、“转变”、“烦恼”等,只不过人们往往习用而不知罢了。佛教词汇数量之巨,在汉语专科词中是首屈一指的。有人统计,仅佛经中的“名数”一类,即有三千多个。佛教词汇源远流长,影响广泛。它兼有专科词、外来语和古语词三种形态,有特殊的宗教内涵和表现形式,并且同普通词汇交叉影响,成为人们阅读古代文献的难关。本文拟从佛教词汇的渊源、理论和组成等方面,作一些粗略的阐述和分析。佛经的译传,肇始于汉末。经过五百余年至盛唐时期,编成《开元释教录》,藏经初具规  相似文献   

16.
谈佛教词语"业"向"孽"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词语"业"在汉译佛经中可指善业、恶业、不善不恶之业,后来在中土文献中多用来偏指"恶业",宋元以后又开始逐渐被"孽"所替代,而其大量替代主要发生在明清之际.本文描写了这一嬗变过程在词义演变和词语更替上的发展轨迹,并探讨了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多元的,比如说在目录学方面,佛教的经录就是中国传统目录学的重要成果,对于这一点,本文从《出三藏记集》来讨论。《出三藏记集》,十五卷,南朝梁代僧人僧桔撰,学术界常简称为《姑录》,是中国佛教史上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经录,在此之前有一部道安编撰的经录,《综理众经目录》,简称《安录》,原书已佚,但《佑录》收录了此书。在目录学中,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图书分类和著录,本文就从这两点来谈《枯录》的目录学特色。一、《姑录》的佛经分类中国古代目录学中对图书分类十分重视,《治录》也是如此,它是一部…  相似文献   

18.
舍利又叫舍利子,是梵文Sarira的音译,意为遗骨、灵骨,通常指佛或佛教高僧去世后火化遗留下的各种颜色的坚硬结晶体和残留物。佛经《金光明》卷四上说:“合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这是说合利是佛教的修行人因清净持戒、修习禅定在身体内部形成的一种沉淀物,它是佛法存在于世的一种象征。根据佛经上的记载,释迎牟尼佛圆寂后火化,烧出8.4万斜舍利子,而佛牙舍利只有4颗,一颗在天上,一颗在龙宫,两颗在人间。人间的两颗如今一颗在斯里兰卡,一颗在北京八大处灵光寺。北京佛牙自从南北朝高僧祛献大师(公元42…  相似文献   

19.
藏文版大藏经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命大臣吞米·桑布扎创制藏文以来,藏族就开始了梵、汉、于阗等文的佛经翻译。到公元八世纪赤松德赞、热巴巾执政时,吐蕃的佛经翻译、整理、编目达到了高潮。吐蕃王朝不仅在王宫和桑耶寺专门设立译场,礼聘译师350多人,译出佛典4400多部;同时还编辑出藏传佛教史上著名的《秦浦》、《庞塘》和《登迦》三大佛经目录。早期的佛经翻译主要以手抄本为主,有的写在桦树皮上,有的抄写在贝多罗树叶上,但大多数是书写在特制的藏纸上。这一时期还没有编纂出相对完整的藏文大藏经。大约在十三世纪中期夏鲁派高僧布顿大…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6,(2)
正一、下华严寺的历史渊源著名的辽金古刹大同华严寺,原称"大华严寺",始建于辽,重建于金,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区下寺坡街北段西侧,是一处典型的汉文化和辽金文化相结合的佛教寺院古建筑群,是我国辽、金时期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华严宗的重要寺庙之一,也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木结构佛殿之一[1]。它以独具风貌与神韵的建筑、塑像、壁画、柜藏、碑刻、经幢以及众多的历代文物典藏,成为中国佛教文化中的千古名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