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关系辨析马捷莎人的价值构成,从层次看,具有个人价值、集体价值和全人类价值;从向度看,具有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人的价值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但对于二者关系,学术界鲜见讨论,本文拟对此略陈管见。人的社会价值是指处于价值客体地位的人以自己的活动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意义关系;人的自我价值是指人的活动对自身需要的满足,即客体自我对自我主体的意义。由于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同寓一体,只是向度不同,前者指向他人和社会,后者指向自身,因此人们通常认为二者是完全统一的,即人的社会价值越大则自我价值相应就越大,反之亦然。我认为,这种观点是把问题简单化了。实际上,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不是简单同一或完全正比的关系。为说明这点,有必要将自我价值分解一下。一般来说,人对自身的满足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满足自身物质生活的需要,可称为物质性自我价值;其二,满足自身文化娱乐的需要,可称为精神性自我价值;其三,满足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需要,可称为能力性自我价值。由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间就构成了三种关系,即社会价值与物质性自我价值的关系,社会价值与精神性自我价值的关系,社会价值与能力性自我价值的关系。这三种关系  相似文献   

2.
倪培民 《哲学动态》2023,(7):46-54+128
“平庸之善”是由阿伦特“平庸之恶”一词引申而来。儒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正可以说是“平庸之善”,即善行成为人们无需思虑决断的常态。这种常态需要个人的基本道德修养,更需要合适的社会环境条件。传统儒家“风行草偃”的观念揭示了个人修炼功夫与社会条件的关系,即个人(尤其是社会精英层)的功夫可以“外体化”为社会风气(文化)和社会体制,而大众的功夫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和体制的“功用”表现。只有当个人的德性“外体化”为相对独立于个人修持的社会存在,形成体制性的保障和文化氛围,才能防止“平庸之恶”的泛滥和促进“平庸之善”的形成。从作为整体的人类生存状态来看,功夫的提升就是“人类的成熟”;个人功夫“外体化”为社会的体制和文化,就是人类总体功夫的“体身化”。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自我价值?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自我价值是与其社会价值不同的另一种价值,“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而“自我价值” 则是个人对“自我需要的满足”.我把这种观点简称为“自我满足论”,这种观点是不仅在理论上难以成立,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首先,它错误地脱离开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来考察人的自我价值.价值关系只能存在于价值主客体的关系之中.在一般价值关系中,人是价值主体,而外界物则是价值客体.外界物只有对人而言,才有所谓价值.而当我们考察人自身的价值时,人便由价值主体转化为价值  相似文献   

4.
关于美与善关系的讨论,历经两千多年的文化旅程.从人类社会最初的美善不分,到美善的对立,再到"美是形式,善是内容",最后美获得独立价值,人们认识到美与善在最高境界上,是可以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5.
环境正义德性是环境正义原则、规范内化为人的内在品格,从而使个体达到自觉追求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真正实现类本质而成为类存在的一种精神样态。从环境正义德性的蕴涵就可以看出,环境正义德性的价值包括两方面: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环境正义德性的自我价值是指环境正义德性本身就是一种内在价值,即类主体自身的价值。环境正义德性的社会价值是指环境正义德性的外显价值,即对人——自然——社会和谐的类结构价值。为了塑造环境正义德性,我们需要通过环境意识之真、环境正义之善、环境感受之美教育,对主体人格进行精心培育,使主体人真正形成自觉、自律、自由的类意识,使主体人树立以人为本的环境价值观,最终促成环境正义德性的养成。  相似文献   

6.
论坛荟萃     
论坛荟萃薛慧:文化的价值指向是人的需要的满足世界万物中只有人需要赋予自己的生存以意义;也只有人要赋予其他事物以意义。万事万物有无价值,依据于它们同人的需要的关系。人的创造物的产生和存在的理由,在于它的创造者的需要。文化作为人的创造物,其存在理由就在于由文化功能所提供的价值。从文化成因的历史考察来看,如图腾崇拜、禁忌、巫术等原始文化的产生无一不是指向保障人的需要。而它们以这些形式出现,原因是当时的人们在自己的需要与这些文化现象之间虚构了一种不容置疑的联系。再从文化变迁的动因来看,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具有一劳永逸的永恒性,都在或快或慢地发生着变迁。变迁一般由于两个原因促成,一是原有文化的功能不再指向满足人的需要,因而丧失价值;二是原有文化不足以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需要,因而须更新和补充。总之,它始终是围绕着人的需要的发展而进行的,始终体现着人们对文化与自身需要的关系的认识。从“文化的价值指向是人的需要的满足”中,可以引出这样的结论:人作为创造文化的主体,对一切形式的实存文化应具有一种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认知、审视、判断、选择和更新的态度、权利、能力。只有这样,人类才不会被自己所创造的东西所束缚,人类才能永远具有探索向前的  相似文献   

7.
食物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根据,人类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回避人与物、人与自我、人与他人关系中的食物伦理问题。在人与物的关系中,食物伦理规则追求运用食物保持生命的自然目的,此为自然之善。自我在追求善(或好)的生活的生命历程中,把食物的自然之善提升为维系人性尊严的自我之善,此为人与自我关系中的食物伦理规则。自我之善与自我之恶的矛盾蕴含着超越主观的自我善恶的客观伦理法则——食物权及其相应责任所共同构成的人类之善,即人与他人关系中的食物伦理规则。食物伦理规则本质上是人类扬弃自然的实践活动所彰显的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8.
论道德价值     
论道德价值孔润年:道德价值是价值现象的一部分,它既体现着主体与主体之间道德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又体现着一定的社会道德现象(客体)对于个入、群体和社会(主体)的意义。对个人来说,道德是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要形式。从根本上说,道德对个人的价...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国哲学界重视了价值问题的研究,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正如许多作者指出的那样,价值不仅是经济学、伦理学及美学的概念,而且也是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它表示的是客体对于主体所具有的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人类的实践、认识活动及其所获得的真理,都与价值问题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早在古代,哲学认识论中的价值问题就引起了我国哲学家的注意。他们关于义与利、理与欲、志与功的关系的讨论,包含着丰富的价值论思想。孟子提出“可欲之谓善”(《孟  相似文献   

10.
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关系的价值,审美价值的本质是人的审美需要的满足。  相似文献   

11.
在改革开放之初,对于伦理学基本问题曾有过热烈的讨论。在前人所提出的观点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个人生存于社会,没有个人,就没有社会,同样,没有社会,也就没有现实意义的个人。个人有着自己的生存权利与利益,同样,社会也有着自己的结构与利益。个人与社会从来就是伦理思考的两极。相对于个人,社会又可区分为他者与社会整体这样两个层次。儒家和基督教伦理,是从他者的角度,从仁爱或爱人来达到社会或人类之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则从社会共同体维度进行论证,强调社会整体正义或社会共同体的善的至上性。霍布斯与曼德维尔则从个人维度为个人的存在与幸福进行论证。卢梭则将自爱与博爱和人类之爱贯通起来思考,提出自爱为前提,而同情心是从自爱到博爱(仁爱)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作为价值主体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他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人的价值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才能实现。这样,人的价值就不仅包括自我价值,而且包括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是人创造价值的活动对自身的意义,人的社会价值是人创造价值的活动对社会的意义。处理好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也是把握人的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作为自觉的主体,是有需要、有理想、有追求的主体。他的创造价值的活动总是同自己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孔孟思想的出发点是对社会人际关系的关注,建立社会秩序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孔孟持中庸世界观,不走极端,所以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方面并不简单强调某一方面,希望建立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个人和社会、私和公、自己和他人之间发生矛盾以至冲突时,孔孟选择社会利益.孔孟非常重视社会秩序建立的途径,认为社会秩序建立的途径应该是礼.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了心性理论,认为遵守"礼"是人的良知,是人类自发自觉的群体行为.社会管理者应该在做好表率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社会教化机制,以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四端"之心,促进社会成员自发、自觉地遵守各种社会行为规范,从而协调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私与公之间的关系,达到整个社会和谐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张秀华 《哲学动态》2006,1(12):42-47
考虑到工程活动就是从人类生存的现实出发,自觉依循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变革现存世界、创造价值,并通过价值评价进而实现价值的过程。因此,有必要探究工程价值及其评价问题,以更好地指导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工程实践。一价值与工程价值一般认为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意义、效用关系,其基础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即人的需要。简单地说,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关系。根据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状况和程度,价值被区分为正价值、零价值和负价值。工程价值是指工程活动及其成果满足人的需要的一…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5,自引:7,他引:48  
杨雄  黄希庭 《心理科学》1999,(6):484-487
采用《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对初中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共2187名青少年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得的自我价值感方面差异极显著。(2)男生个人取向的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社会取向的自我价值感则显著高于男生;男生个人取向的道德价值感高于女生,女生的社会取向的道德价值感则高于男生。(3)重点中学的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的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的家庭价值感以及社会取向的心理价值感、家庭价值感方面均显著高于非重点中学的学生。  相似文献   

16.
“君子公民”理论作为一种儒家现代化的“身份转型”方案,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需要厘清其权利基础和道德边界,亦即正确处理权利与道德的关系。一种可能的辩护是:君子公民是道德主体与权利主体的双向互补,借鉴罗尔斯所刻画的两种道德能力,可以化解其双主体的内在冲突。一方面,君子公民的行动逻辑仍然基于权利主体,其基本行为规范与公民道德体系是相容的;另一方面,君子公民又是一个道德主体,他不局限于以权利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还追求个人的美德与群体的共同善,通过道德自律寻求内在超越,从而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孔子道德主体性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和规范性的对立统一,是道德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道德的规范性,是一定的社会物质关系对社会成员的一种必然性制约,具有超越个人意志的客观必然性。但是,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的特点,道德对社会和个人的规范、约束作用,必须通过行为主体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才能实现,没有人的主体能动性,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就始终只能是外在于人的需要的东西。相对于法律、规章、制度而言,道德之所以为道德,就在于它发挥作用的基础是行为主体的自觉,而不是外在的强制;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不是他律。道德的主体性与规范性对立统一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现了党执政为民的价值追求,蕴含着以善为终极目标的伦理精神。从个人伦理的维度来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求个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自尊自信的个人心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从社会伦理文化的维度来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最高要求是真善美,需要高雅清新的文化氛围、公平竞争的社会规则、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尊重他人的社会观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反映了个人、社会和国家等多个层面的价值诉求,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择善     
正古语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萨特也说:"我们绝不能选择恶。我们经常选择的是善。"几千年来,人类之所以崇尚真善美,是因为还有假恶丑。美,一定离不开真善。真,本身就是伟大;善,也足以和伟大相媲美。善,不单单是理论,更主要是实践。善心,可以点亮心灯,是心灵美;善行,可以使心灯长明,是行为美。只有善良,才能包容,才能宽恕,而在人类生活中,包容和宽恕有时可以产生奇迹。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日本社会个人化、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剥离,造成个人自我认知的焦虑。弗洛姆对此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自发性的关系,在不否认个人独立的前提下,把个人和世界连结起来。旅行自身所具有的客观性和移动性,使其能够重新审视自我,建立自我与外界的联系。立足时代语境,以吉本芭娜娜小说的"自我"主体意识为话题,从旅行的角度解读小说中展现"自我"精神面向与主体价值的观念。通过阐释吉本芭娜娜小说文本中的主体意识,揭示作者以"自我"设计体现现代性时代的病态,并对此进行自我重构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