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巍 《管子学刊》2010,(2):128-128
淄博地处鲁中,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烧制瓷器的地区之一,具有十分悠久的制瓷历史。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这里的居民就利用当地的高岭土烧制白陶器,为瓷器的产生拉开了序幕。商周时期,这里有多处贵族墓葬出土原始青瓷,但目前仍无法确定其窑址。至北朝时期,此地不仅有大量的青釉瓷器出土,而且找到了明确的青釉窑址——寨里窑。青釉莲花瓷尊即是这一时期寨里窑的代表之作。(图片见封底)  相似文献   

2.
齐地自古以出土陶、瓷闻名于世。本文以年代线索勾勒出齐地陶、瓷器自远古时代直至明清的发展脉络,再以今淄川区和博山区两地为代表的淄博窑发现和发掘的窑址和出土器物特征为依据,将从南北朝中的北朝至明清的古齐瓷器分为九期,并一一综述各期古瓷器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明代是陶瓷史上重要的一段时期,而上海地区出土的明代瓷器不乏精品。遗迹单位较为分散,其中青花瓷的器形多以罐、碗、瓶、盒、盘和碟为主,从中可以窥见民窑青花的审美流变,以及海上丝路对陶瓷艺术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山东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土了大量北朝至隋代的佛教造像。其中,尤以北齐时期的造像数量最多,且雕造精美,风格鲜明。以山东出土的北齐时期的造像数量、分布地区及风格,可划分为三大区域,即山东中部、山东北部和山东南部,并以此对山东地区北齐时期佛教的地域性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加深入地探析山东北齐时期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谌威 《中国宗教》2024,(3):84-85
<正>元代瓷器呈现了当时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体现了文化融合的特色。而宗教文化对于元代瓷器的装饰、审美等方面也形成了影响,造就了元代独特的瓷器艺术。元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上启宋代,下启明代。当时南方瓷窑有很大发展,尤其是以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为代表,其中元代景德镇烧制成功的青白瓷等新品种,成为后来明清时期主要的瓷器品种。此外,由于外销需求的增加,促进了元代瓷器生产规模的扩大,大型器物增多,烧造技术也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6.
曹艳芳  尹锋超 《管子学刊》2006,(2):122-125,128
商周文化东渐是山东地区商周考古的一个重要课题,淄潍河流域则是山东地区商周考古的一个关键性区域,随着考古资料的日益丰富,从考古学角度探讨淄潍河流域商周文化东渐及其历史背景已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康熙时期瓷器在造型、工艺等方面堪称中国瓷器的顶峰,除题材多样、种类丰富外,其审美性也是重要因素。以康熙瓷器绘画为切入点,通过对其表现技法、绘画风格等的分析,探析其审美性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一个鼎盛的时期,当时全国窑场林立,瓷器品种繁多,无论是官窑亦或民窑都多产"实用之器"。宋瓷独特的造型设计体现了宋代统治阶层及文人士大夫和市民生活个层面对其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宋代文化的朴实、文质彬彬和优雅的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9.
坐落在山西省太原市郝庄乡王家峰村东的徐显秀墓,经过考古学家的发掘,出土了大量彩绘壁画,以及陶俑、瓷器等文物。其中的壁画,造型丰富,人物形态逼真,画面布局合理。徐显秀墓室壁画保存完好,这对于研究北齐时期墓室壁画的绘画技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颖 《美与时代》2014,(12):130-130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烧制瓷器的国家。在古代,瓷器是中国对外贸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两三百年前,西方席卷着一股“中国风”。人们穿柔软的中国丝绸,喝醇香的中国茶,用精美的中国瓷器。从明末清初的瓷雕发展和出口外销瓷的主要品种和题材两个方面阐述明清时期瓷雕艺术对外销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6世纪-19世纪初期,超过3亿件中国瓷器漂洋过海来到西方,由此可见,瓷器贸易在当时的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论述景德镇繁荣的制瓷业,体现了青花外销瓷深受欧洲人的喜爱,并且展示了瓷器对于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经济往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中国外销瓷是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中国瓷器征服了世界,瓷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相似文献   

12.
青釉莲花尊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10,(2):F0004-F0004
青釉莲花尊,北朝时期瓷器。高59厘米,口径13.1厘米,腹径29.4厘米,底径16厘米。1982年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出土。器物造型为平唇。侈口,长颈,斜肩,椭圆形腹,高圈足。肩部有两对复式耳。颈部饰有数周凹弦纹,  相似文献   

13.
明朝是中国瓷器发展最鼎盛的时期之一。明成化时期的瓷器特别注重线条的美感,其风格轻盈秀雅,淡雅幽婉,在中国历代瓷器中别具一格。成化瓷器很少有大件,主要为便于观赏和把玩的小件,不管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成化瓷都达到了历代的高峰。而作为与永乐的青花、宣德的红釉并称为我国瓷器领域独领风骚的三大绝唱之一的成化斗彩的成功烧制,则将明代制瓷成就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在中国艺术市场瓷器专场拍卖中,明代青花瓷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无论是从构图,器型还是艺术价值等方面,都受到了众多收藏家的热捧,这其中绘有婴戏纹图案的青花瓷也成为了一个热点。笔者特别注意到,在明代嘉靖时期出土的青花瓷上,大量绘制有夸张凸出后脑、蓝袍加身、额前一撮三角髻的婴孩形象。他们栩栩如生、耐人寻味,引起了后世的种种猜想。瓷器婴戏纹的出现可上溯至唐代,至明达到高峰,而嘉靖青花婴戏纹形象正是当时崇尚道教与期盼子孙兴旺心理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早期全真道在山东的活动,根据以往的研究,似乎只集中于胶东半岛,沂蒙山区未见记述。然而新见考古资料《仙公山建栖真观记》揭示了早期全真道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它表明,沂蒙山区也是早期全真道的重要活动区域。沂源县安平村栖真观是早期全真道在山东地区最重要的活动中心之一,其辐射面相当大,影响西至济南,并且在当时全真道当中十分活跃,具有重要地位。这一新发现将改写山东地区早期全真道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1],它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纹饰优美而蜚声海内外,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青花瓷器的成长与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特别是明初永乐、宣德两朝,伊斯兰风格的青花瓷器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7.
正本刊讯3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举办,山东博兴县委、县政府承办的"2014博兴佛教文化研讨会"在山东滨州博兴县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各大高校、社科机构的专家学者、博兴县有关方面的负责人50多人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之前,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博兴县博物馆馆藏北朝至隋代出土的数百件佛教造像文物,考察了北朝龙华寺遗址和兴国寺著名的丈八佛立像。据载,佛教在山东地区的初传是在东汉末至西晋时期,地域范围仅限于山东东南部的枣庄、临沂地区;十六国东晋时开始扩散,佛教的传播以泰山  相似文献   

18.
张景云  高强 《法音》2022,(12):52-58
<正>佛教志书一般是记载特定区域佛教历史地理和汇集相关文献的史志类著作,其对于研究某一区域佛教发展传承历史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中国的佛教志书编纂始于魏晋南北朝,历隋唐、宋元,盛于明清。山东地区佛教历史悠久,亦有多部佛教志书得以编纂梓行,为研究区域佛教史和其它区域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献。在查阅相关文献和实物资料,及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旨在对山东地区的古代佛教志书进行梳理、归纳和评述,对其编纂和刊刻情况进行还原发探,以期收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9.
熊巧 《美与时代》2015,(4):45-46
婴戏纹是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中的一种,其图案风格活泼自然、造型写实,生动展现了孩童的纯真与烂漫,广受人们的喜爱。宋代手工业的繁荣、低人口出生率与战事的影响、婴戏图的发展、佛教文化的影响,共同促成了婴戏纹瓷器在宋代的盛行。宋代婴戏纹瓷器的艺术水准和数量都远超其他任何时期。  相似文献   

20.
近30年来,我国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辉煌业绩。尤引人注目的是,出土了一批批具有很高文献价值的竹简和帛书,其中主要有: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竹简兵 书;1973年河北定县40号汉墓出土的《文子》和《论语》、《儒家者言》等竹简古籍;1973年冬,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和《经法》、《十六经》、《五行篇》、《战国纵横家书》、《五星占》等重要古文献;1993年冬,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太一生水》和《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