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社会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其中孔子和谐社会思想最具代表性.“仁”与“和”是孔子儒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仁”是人际关系的价值核心,“和”是社会政治的价值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仁”与“和”是孔子和谐社会思想的两大基石.孔子以“仁”为基本内核、以“礼”为外在实现形式、以“和”为内在精神风韵的和谐社会思想,倾注着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等重大问题的无比关切,饱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限憧憬.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目标也是为了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说,孔子以“仁”、“和”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和谐社会思想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伊壁鸠鲁伦理思想的核心主张是追求过一种"肉体上无痛苦和精神上无纷扰"的快乐生活。用我们当今的和谐话语来说,伊壁鸠鲁追求的就是人自身的和谐。而促进人自身的和谐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价值归宿,因为不管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最终的目的都在于保证人自身的和谐。在此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伊壁鸠鲁的伦理思想概括为自我和谐的快乐论。  相似文献   

3.
论和谐人格     
和谐人格赋予人格以鲜明的价值内涵,它强调构成人格的内部各要素完整平衡、健康积极,表征人格的外部行为体现着与他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当今时代,倡导与塑造和谐人格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是摆脱人类困境的现实选择.教育在个体和谐人格的构建中发挥着特殊作用,立足于和谐人格培养的教育必须重构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和谐校园文化、创新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公民道德生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道德状态,它包括天人和谐、人际和谐和人的身心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要让人们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生活,而道德生活是在物质生活基础上的超功利的精神性审美生活,是旨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身心和谐的创造性生活。生态伦理教育、政治伦理教育、经济伦理教育和文化伦理教育将为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生活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道德建设,既要立足当代中国的道德实际,同时要积极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当代中国,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价值目标,利益兼顾是和谐社会道德建设诸多利益关系的调节路径.  相似文献   

6.
徐锦中 《道德与文明》2007,(3):95-96,111
构建和谐社会必然包含着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我们应该加强和谐交往关系中的道德研究和建设,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交往思想遗产,借鉴西方和谐交往理念及其实现机制,挖掘中外和谐交往思想资源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欲而不贪”、“协和万邦”等和谐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又彰显出其璀璨的现代价值,它为我们揭示了一幅现代和谐社会的画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衷共济,人与社会多样统一,身与心平和恬淡,国与国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速和谐社会的主体——人的培育。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和谐发展上。因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构建和谐社会,落实起来关键是人,关键在人。和谐社会是由具有和谐人格、健全精神的人来建设和实现的。同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诸多内容中,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以和谐社会为视角建设和谐文化,重在突出"和谐"二字.实现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应有功能与地位.  相似文献   

10.
科技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伟大设想,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实现这个伟大设想需要我们做出极大的而且是长期和艰苦的努力。从本体论的视角说,和谐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方面在状态和过程中的统一。从文化建设的视野看,和谐是一种文化境界,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故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这种作为和谐社会基础的文化,应该是一种融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为一体的现代化文化。因此,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提高全民族整体文化水平的同时,…  相似文献   

11.
和谐文化是以追求和谐价值为指向,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和谐心理、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一种精神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文化基础;而道德建设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12.
张正 《天风》2008,(5):32-34
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理想目标。热爱和平、崇尚和睦、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绝对主流和个人高尚品德的修养,也是基督教圣经中基本教义的一贯的教导。我们说虽然和谐社会包含的意义及追求的目标因时而异,但“和谐社会是人类永恒的思想主题和价值追求。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和谐社会有着不同的诠释”。和谐的价值与效应被每个时代的人所认同。笔者试对基督教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思想、现代和谐社会理念、千古不变和睦家庭境界、理想和平世界美景中的关系及责任进行比较,作出对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和睦教会之重要性、合理性、指导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翟月金 《美与时代》2014,(3):130-131
和谐作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的自我发展与实现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表达,在旅游这一文化实践形态下,探寻旅游美学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是发挥旅游美学正确引导功能的基础。因此,本文以和谐社会视域下旅游美学的价值实现途径为研究的主题,结合实践层面的探讨,就旅游美学的和谐价值与旅游美学的价值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通过本研究以期为更好的认识与梳理和谐视域下的旅游美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刘爱红 《美与时代》2005,(11):88-89
美即和谐.人性美是表示个体与外部环境的内在和谐,它主要从精神层面揭示个体与外部世界的融洽关系.毫无疑问,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性美和个体的人格完善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作好这一点将有力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青年是社会的未来,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是重要的人才资源,身上承载着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的重要之托,肩上担负着神圣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是差异基础上的和谐,它追求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与和谐。实现和谐社会要从质和量上把握好差异的历史、现实发展,从而使差异张力保持在有利于和谐社会建构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6.
徐碧辉 《哲学动态》2007,(10):31-35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是一种和谐,和谐则是一种美的形态,或者说和谐亦是一种美。因此,和谐社会的建构离不开美与审美。如果说美学曾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现代性启蒙中扮演过先锋的角色,那么,在21世纪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下,它将愈益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用审美(学)的观点去审视和谐社会的建构,应从何入手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探讨:①人与自然的和谐;②人与社会的和谐;③人与人的和谐;④人自身身心的和谐。前三者是人与某种具体存在的和谐关系,后者则为人自身内在的心理和谐。因此,这四者又可归结为:外在关系的和谐及内在关系的…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宗教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又说:“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构建和谐社会,必将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我们要在和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增强和谐。和谐必将推动发展,发展一定促进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处理好各种关系,笔者拟…  相似文献   

18.
道教是惟一的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起过重要作用。道教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重要价值。一、道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伦理思想,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二、道教“尊道贵德”、“知足常乐”的伦理思想,有利于促进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和谐。三、道教“积功累德”、“济世利人”的伦理思想,有利于促进人与人、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底线要求”,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所在,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人与自然和谐集中体现为环境公正。它首先是指人与自然物种之间的种际公正,具体体现为两个维度的公正:在空间维度上,要促进国际公正、族际公正、域际公正、群际公正;在时间维度上具有代际公正意识。  相似文献   

20.
论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意义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际关系和谐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信、融洽友好、文明有序、团结互助.在当代中国,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要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需要一系列条件的保障,这就是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完善的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