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帝道学说作为秦汉道家的政治理想,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学理源出于天帝为万物化育者的思想,经《庄子》对帝道学说进行阐释后,帝道学说以"体道者帝"为学说本核,并在《黄帝四经》中被论述为"道生法"。而其因循之论和无为之政,成为汉初黄老之治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庄子心性论发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性论所涉及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问题;庄子认为人之性本原于道,道的本性是自然,人的本性也是自然;自然即是自由而自在,自由而自在不仅是性之本然、本真,同时也是人性、人生之理想状态;庄子所倡导的是一种自由而恬淡的精神生活,庄子所追求的是人的自由、自在与自主.  相似文献   

3.
书讯     
书讯:《庄子哲学新探———道·言·自由与美》,徐克谦著,中华书局2005年8月版,184千字。本书是在作者于2000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充实修改而成的。复旦大学潘富恩教授为本书作序。全书除绪论外共九章,重点对《庄子》书中的“道”、“言”、“真”、“命”等一系列重要哲学概念,以及庄子哲学中的道论、语言观、自由观、美学观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考察和研究,从而对庄子哲学的特质从新的角度进行了阐释。作者借鉴了当代语言哲学、阐释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并善于进行中西比较,且能立足于当代思想现实与学术语境,对古典进行返本开新,…  相似文献   

4.
正庄子思想把人的生命安放到广大的天地中去寻找意义,使人的精神与外界宇宙无限地、自由地相联系、相结合;将人的精神从现实世界中提升到一种高度的艺术境界。庄子作为老子哲学的继承者与发展者,延续了老子于天地万物中悟道的思维方式,并在自然山水中体悟到天地大美的境界。《庄子》一书中记载了庄子经常出没于山水之间:"庄子钓于濮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秋水》)"庄子游乎雕陵之樊","庄子行于山中"(《庄子·山木》)……庄子由衷地赞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庄子、《列子》为核心,从形而上的角度对魏晋以前道家学派的梦论与生死论展开研究。作者认为梦论、生死论是构成原始道家根本道论的两大基石。通过从哲学的高度沉思梦、生死两种基本的生命现象,原始道家思想家将其玄冥难测、不可言谈的道贯通于现实的人生界。这就使得道家的道论拥有一种人文关怀。作者还以为从形而上的视角对梦进行沉思、述说并将其与道论、生死论贯通,乃系道家学派的首创,由此梦的研究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庄子》《易传》皆是以宇宙大化论为支撑的先秦学术经典。《庄子》《易传》都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之中,天地宇宙既是人类自我超越的根据,又是现世生命存在的敞开之域。在宇宙大化之中,庄子着眼于生命个体的自由存在,希望以大化的自由诠释生命的自由,并将生命安顿于天地大化中,突出的是人的自然、自在和自由;《易传》的作者则以天地秩序重塑世间秩序,以天地之德揭橥人性之善,以人心为天地之心,挺立起人的道德主体性,突出的是人的价值、道义和义务。自由与道德皆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维度,《庄》《易》对人生价值的不同诉求正好体现了"自由"与"道德"之间的理论张力,但这种理论张力乃以近乎一致的大化宇宙论为超越根据,因此这种张力终究是一种互补,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互补不仅是理论的,更是现实的。  相似文献   

7.
《道德经》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其"知足不辱"的思想凝聚着对人生现实困惑的反思。这一思想发端于《震》《艮》,表述于《道德经》,阐发于注本中,表现出一种道学特有的内在理路。"自知"是其前提要素,"俭欲"是其精神要义,"微明"是其行为准则,"长久"是其价值目标。《道德经》"知足不辱"以素朴之道为依归,确立"自知者明""知足之(为)足"等人生理念,告诫并引导世人,在人与道的契合、知与行的统一中,在"以道观身""以身行道"的过程中,通过对嗜欲、外物的切实超越,臻于精神生命的"常足""长久"。  相似文献   

8.
先秦诸子的各种著述之中,含蕴不自觉的或自觉的审美意识较为丰富者,应首推《周易》和《庄子》。《庄子》以其“汪洋辟阖,仪态万方”的滔滔宏论,推出了道家学派一系列的审美观念范畴,其要义可用“美即自由”来概括。《周易》的审美意识,以“立象以尽意”为主要表述手段,发端于《易经》,发挥于《易传》,阐述了从“天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要坚持传承与创新,就要研究国画创作艺术精神的特殊性,在深层次意义上加强画家国画创作素养的培育。文章在深度分析庄子哲学"本真人"理论与艺术性格在艺术精神上的高度契合性基础上,在涵养创作心态、提高创作精神性、锤炼画外功夫几个方面,探讨庄子哲学"本真人"理论对于提升国画创作素养具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和'是标志天、地、人的和协(谐)状态及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的哲学范畴。"~1它为先秦各家学派所共有,并因学派思想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儒家之"和",既是儒家人格政治的理想,又是儒家的方法论,突出了对仁义的崇尚以及对伦理秩序的遵守。道家庄子哲学以自然之"道"为核心,注重个体的精神自由,在"和"方面则侧重于自然性、内在性、主体性的"与天和"。"与天和"是庄子之"和"的本质,是庄子"与人和"之基础,即协调人自身、人与人关系的基础,是人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庄子第一个在美学意义上提出了"大"这个范畴。庄子美学从属于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因此,这里的"大"与"道"含义基本相同,所以又称为"大美"。庄子把"大"与"美"进行了区分,认为"大"高于"美"。因为"大"体现了"道"的顺应自然规律,无限的力量,体现了纯粹的自由,体现了天道的自然无为、无所不能的力量,体现了不为一切有限事物所束缚的最大的自由。庄子所说的"大美"即无限之美。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在日益紧张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多地憧憬道家的‘返朴归真’思想,回味道学的文化韵味,以改造充实丰富多彩的现实人生。”①道家始祖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中,便蕴含着丰富的“返朴归真”思想。下面,笔者引经据典从“返朴归真”的含义、缘由、途径及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解庄子哲学为人生哲学。文中首先探讨了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本体论基础。接着阐述了庄子的人生理想及其理想人格,指出天人合一是庄子界设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自然无为与逍遥自由构成了这种境界两方面的内容,体现这种境界的理想人格兼有精神超越又逃避现实的矛盾品格。文章最后部分从”有待”到“无待”、“有己”到“无己”、保身全生的养生观与安时处顺的生死观等方面,揭示了庄子关于人生理想实现道路与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四大学派即道、儒、墨和法家的思想不仅直接影响推动中国文化,而且流转到世界各国各地使异国学者也悟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深奥。其中,道家学派代表性著作《庄子》有很大的实际作用。有的人认为庄子的思想只是很复杂的哲学概念而已,它的实际作用并不是很大,读《庄子》的最大的作用是锻炼古文而内容方面对现代的人没有可以学到东西了。还有些人把《庄子》这一部著作当作有浓厚的文学色彩的中国浪漫主义杰作。但是,从《庄子》这一部著作的内容来考察现存的一切问题或者从这位先秦的思想家的哲学观念来切入、分析并揭开现代世界任何一…  相似文献   

15.
面对战国乱世,孟子与庄子从不同的理论原点出发,建构出各自不同的理想社会构想。他们在此既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省思,又透显出殷切的政治关切与人生关怀。尽管他们的理想社会构想有着根本性的差异,但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从"人"的维度去省思与建构的。比较来看,孟子与庄子的理想社会构想在对"人"的存在及其价值关切上是有所区别的,孟子将"人"的存在及其价值安放在现实社会与伦常关系中,而庄子则试图将"人"从现实社会与人伦关系中抽离出来;同时,庄子将追寻个人纯粹的自由与逍遥视为"人"存在的终极旨归与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老子和庄子的人生哲学的理论模式是怎样的?他们的人学思想体系包含着哪些内容?其间的相互关系如何?这些都是系统研究老庄人学时必定会遇到的问题。但学术界目前似乎对老庄人学某些局部问题的研究较多,补苴罅漏,本文尝试从老庄对社会现实与人生真相的批判和揭露,对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的探索和追求以及人生修养三个方面,即以现实人生、  相似文献   

17.
怎样超越万物、摆脱物累和心累,抵达理想的自由之境?《庄子》提出了一个"游"的重要概念。游的过程,就是对空间、时间、义利、心灵、生死的超越过程。在这种过程和境界中摆脱物累、心累,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直抵物我两忘、天人一体的境界。这是一种审美的境界、入神入迷的境界,一种彻底的逍遥、无限自由的境界。在这种随心所欲、自由奔放的游历中,却能洞彻人生、宇宙的奥妙。这种没有任何外在目的的人生态度和境界,正是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一种自由的境界、一种人生的至境。  相似文献   

18.
白才儒 《宗教学研究》2003,1(4):114-119
《庄子》是在人类理性精神发生质的飞跃的大背景下,对春秋战国的全面社会危机进行理性批判,揭示出这种危机背后的深层生态内涵;《庄子》深层生态思想的形成是通过从感性到理性再转向非理性的无意识状态的两次认识飞跃来实现的;道和性是《庄子》生态宇宙观的两个重要基石,万物平等、保性重生等生态思想和伦理规范都是从其中演绎出来的。从《庄子》深层生态思想整体看,道是本根,无为即道的根本存在方式是核心,性是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19.
王船山《庄子解》是以经典传注为形式、以哲学重建为鹄的的庄学诠释学著作。王船山指出,正如孔子许狂者不忘其初,庄子是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持护者。在存在论上,天地万物是气之流行聚散,道是天地运行过程中的几微之力,以天兼道,天为人之源,人为天之心。在价值论上,天有厚生之德,健顺之道,庄子所谓的"至人之神"是对"天地之神"的领悟,因此提出"天命我而为人,则固体天以为命"的价值诉求。职是之故,在人生论上,他将《达生》篇"反以相天"解释为"参赞天地之化育",并提出人生价值之"立命而相天"与"能移而相天"两大人生归趣,从而挺立起一个既含摄庄子"自由主体"又含摄儒家"价值主体"的人生主体。船山在以《易》《庸》的"参赞"精神诠释《庄子》的同时,也以庄子之因顺自然天道、重视个体存在的"在宥"精神反哺儒家经典在此方面之阙如,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周延、儒道互摄的"内圣外王"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老子》五千言,以“道法自然”的哲思奠定宇宙观基础;然在其玄虚灵妙的时空意识中,蕴涵着的却是当下的人生精神。可以说,老子的宇宙观实从人生观体悟而来,其所意构的万物玄同之自然状态,正是人生精神的本质显现。如果从老子的语言呈示的表象符号去把握其人生哲学,会出现两种牴牾之见:一种见解认为老子的人生是自然的人生,其“虚静”思想派衍出庄子学派的旷放人格,构成先秦道家的主体意识;另一种见解认为老子的人生是社会的人生,其世俗观念表现出的愤懑、机诈与庄子的超世人生别若霄壤、情志轩轾。如果我们对老子的人生哲学作艺术观照,就能发现老子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人生是经心灵的统摄、提升而达致一种境界的艺术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