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子鼎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11,(4):130-F0004
国子鼎。春秋时期青铜器。此鼎通高33厘米,口径27.8厘米。1956年山东临淄尧王村出土.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该器为子母口,盖面微鼓,盖中间置半环形钮一个。周边饰有三个曲尺形片状钮。直耳按于器口两侧,马蹄形矮足。腹微鼓较深。腹中部饰有一周凸弦纹。  相似文献   

2.
铜簠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10,(1):F0004-F0004
铜簠,西周晚期青铜器。高16.21厘米,口长28.5厘米。口宽24.8厘米,足长17厘米,足宽14厘米。2000年6月沂源县南麻镇西鱼台遗址出土。器与盖造型基本相同,呈长方形。腹斜收,圈足。每边中部有缺口.两侧各置简化兽耳一对。其口沿饰变形凤纹,腹部饰窃曲纹,圈足饰重环纹。  相似文献   

3.
彩陶壶     
彩陶壶,大汶口文化时期典型器物。高14.9厘米,口径8.5厘米,底径5.7厘米。山东桓台李寨遗址出土。泥质红陶,圆唇,敞口,直颈,球形腹,小平底。器表施黑衣,颈部饰红色圆点,腹部饰三周红色圈纹,内饰红色圆点。该器物充分体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东夷族对太阳神的崇拜。  相似文献   

4.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09,(4):F0004-F0004
白玉透雕玉璜,战国晚期玉佩,器物高5.6厘米,宽12.5厘米.厚0.3厘米。1992年临淄商王墓地出土。该器物为双首龙形主体造型,两端龙首透雕,尖卷唇,巨目圆珠.独角,利齿,有须。颈饰绞丝纹。龙体表面饰有凸起的勾连云纹,背饰透雕卷云纹,形如龙鬣,云纹中心部分有孔可供佩带穿系。  相似文献   

5.
青釉莲花尊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10,(2):F0004-F0004
青釉莲花尊,北朝时期瓷器。高59厘米,口径13.1厘米,腹径29.4厘米,底径16厘米。1982年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出土。器物造型为平唇。侈口,长颈,斜肩,椭圆形腹,高圈足。肩部有两对复式耳。颈部饰有数周凹弦纹,  相似文献   

6.
鎏金龙凤银盘出土于临淄大武乡窝托村西汉齐王墓陪葬坑。银盘直口,平折沿,折腹,外底微凹。口径37厘米,高5.5厘米。经考证为战国时所造,几易其主,最后归汉初齐王所有。从造型来看上部的外部轮廓线条挺直,底部线条蜿蜒有力,整个器物造型简洁明快,端庄稳健,为突出繁杂精美的龙凤纹做了较好的烘托。  相似文献   

7.
南阳发现明代伊斯兰文物吴东阁南阳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号称“汉画像石故乡”,也是全国汉代画像石发掘、珍藏、陈展最多的地区。最近又在南阳府衙旧址附近,发现明代回族珍贵文物两件:一是鎏金铜炉,高10.5厘米,口直径15.3厘米,重2.3公斤,周围铸有伊...  相似文献   

8.
“四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形象,指象征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武当山天柱峰顶端的“金殿”中有一尊铸于明永乐年问(1403-1424年)的鎏金铜玄武像,长65厘米,高47厘米,重53公斤。蛇躯紧缠龟体,两尾相交,蛇头耸立,龟首反顾,形象生动。这  相似文献   

9.
父癸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07,(4):F0004
父癸觚,商中期。高14.1厘米,口径11.3厘米,底径8.2厘米。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出土,现藏于桓台博物馆。该器物口似喇叭形,但弧度不大,通体较粗短,不显腹。颈部饰三道弦纹,腹部有饕餮纹,圈足高约为其体长的三分之一左右,下部饰饕餮纹,饕餮纹尾部上卷。整个器物的纹饰均偏重于下部,与器形相当吻合,构思巧妙,制作精美。特别是圈足内铭"父癸"二字,是这一时期很少见的铭文之一,对研究  相似文献   

10.
铜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08,(3):F0004-F0004
铜觯,商晚期青铜器。高12.9厘米,口径8,3厘米。桓台史家遗址出土,侈1:3,束颈,鼓腹,圈足。颈部饰蝉纹和夔龙纹,前后有两栖首纹饰。腹部饰饕餮纹。内口颈有“父辛鱼”三字铭文。该器物形体虽小,但却不失王者之气,从整个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来看,给人以神秘、威严的感觉,并呈现出一种狞厉的美。  相似文献   

11.
大社铜牛     
五台山佛国藏珍楼内,保存有一尊明代铸造的铜牛。高85厘米,长146厘米。遍体鎏金,腹内中空。四肢健壮,分足而立。体魄雄伟,两角内收,闭嘴蓄力,引颈伸首,双目圆睁,平视前方,作拉车状。看上去给人一种善良、温顺、勤劳、朴实的感觉。这就是有名的五台山大社铜牛,历史上曾被尊为台山十景之一。一九八八年,经有关部门  相似文献   

12.
该鬲形体近方形,方唇。折沿,口沿饰一周凹弦纹、腹微鼓、分裆、袋形足,实足尖略高,足尖略内倾,夹砂灰陶,外饰粗绳纹。口径十七点五厘米,高十七点五厘米。现收藏于淄博市博物馆。1981年出土于南家遗址。该遗址位于淄博市张店区付家乡南家村西南,遗址中心处地下有一条古河道,遗址地面上暴露有大量的夹砂灰陶绳纹陶鬲,灰陶罐,灰陶盆等器物残片。断崖上暴露有陶窑遗迹。估计这里  相似文献   

13.
封面图片简介铜鎏金水月观音像,高53厘米,五代(907-960年),浙江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观音头戴宝冠,冠正中有化佛,袒上身,戴璎珞、项链,肩搭帔帛,下着裙。其右腿支坐,右肘搭于膝上,下为岩石,石上有净水瓶,表现音菩萨在补陀落伽山(...  相似文献   

14.
《大云寺涅槃变碑像》原在山西省猗氏县(今与临晋合并称临猗)北门外峨眉山麓的大云寺。一九二一年寺毁,遂移置县文庙保存;解放前庙已荒芜,碑则弃之田野无人过问。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始移至太原市山西省博物馆院内陈列。碑高282厘米,宽86厘米,厚26厘米,碑下龟跌高35厘米。正面:碑头以螭为饰,圭首雕以须弥山图形;碑身中央图样与题名  相似文献   

15.
<正>董钦造像充分表现了隋代工匠高超艺术水准和工艺制作水平,是早期金属造像中不可多得的珍品,1996年被评为国宝级文物。现存于西安博物院的董钦造像,1974年出土于西安市八里村,是一铺表现西方极乐世界弥陀净土的金铜造像。董钦造像铸造于隋开皇四年(584),由河北武强县县丞董钦捐资铸造供养。造像通体鎏金,通高41厘米,高足床长24.6、宽24厘米。方形的高足床上,铸有一佛、二菩萨、二天王,以及一个香薰,四周有围栏。佛像  相似文献   

16.
张越 《管子学刊》2009,(3):F0004-F0004
白玉透雕双龙玉环,战国晚期玉环,器物高10.5厘米,宽11厘米,内径6.4厘米,厚0.3厘米。1992年临淄商王墓地出土。该玉环主体造型为双龙形,龙首向背,曲颈向上,伸出环外,云纹长冠向内上卷,穿出外缘形成佩戴穿孔;龙体弯曲成“S”形,背饰云纹长鬣,时隐时现,婉转自如;四足二趾,矫健有力;龙尾细长,由环内伸出环外,然后又弯曲上卷收于环外。  相似文献   

17.
张越  张连利 《管子学刊》2011,(3):130-F0004
铜鹰首提梁壶。战国时期青铜器。器物通高43.5厘米,口径9.3厘米。腹径21.7厘米,足径136厘米。1996年临淄相家庄六号战国墓出土。由于器盖与器口设计成鹰首形,故称鹰首壶。鹰首壶器口以鹰喙为流,长颈垂肩,鼓腹圈足,颈部有两个对称铆钉状耳。盖沿有一对环钮,套于提梁上,提梁为一弯杆连于两侧S形活动柱上,腹背部饰有一圆环。  相似文献   

18.
包兆会 《天风》2018,(7):52-53
1988年11月16日,敦煌莫高窟北区B105窟发现了一件铜十字架,该十字架出自瘗窟(即B105窟)的随葬品:横竖交叉的十字,高、宽各6.6厘米,十字四臂与一圆环交叉,十字的各端均伸出圆环之外1.3厘米至1.5厘米,十字四臂的交接点即十字中心处有一小圆形(见图1)。该十字架是用青铜铸造而成,背面中部有两个铸造时留下的乳状突。该十字架可用作徽章,可称之为景教十字纹牌饰。  相似文献   

19.
金耳坠     
《管子学刊》2010,(3):F0004-F0004
金耳坠,战国时期首饰,通长约7.3厘米。1992年临淄商王墓地出土。该副金耳坠由金丝、金片、绿松石坠、珍珠和牙骨之类的串饰等组成。上部是以线纹金丝组成的网状锥体。锥体上端有横穿可以佩戴,四周镶嵌四颗圆形绿松石片。  相似文献   

20.
1984年农民在水磨遗址取土烧砖时发现一白陶鬶,口径13厘米,高42.5厘米,质为高岭土,夹砂,呈红褐色,轮制,敞口,圆唇,口上有冲天流,高颈,斜腹,三袋足,腹上部有两组凹弦纹,腹部与流相对侧有绞索形半环状宽鋬一个,在腹上部、流两侧和鋬的上接处两侧共饰四对泥饼。此器制作精致,造型美观,是龙山文化时代的典型器物,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