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早期山东南部便有佛教流传,东汉后期山东西北部也开始了佛教传播。魏晋时期山东处于佛教的初始阶段,发展缓慢。东晋十六国时期,由于后赵崇佛和佛图澄弘佛,山东北部开始大规模传播,泰山成为佛教传播中心之一。南部的琅邪佛教兴盛,大批高僧南渡传法,为江南佛教发展做出贡献。随着南燕定都广固城,青州遂成为北方的佛教重镇。  相似文献   

2.
道教形成于东汉,魏晋时期传到甘肃陇东地区,后渐西传。三国魏文帝咸熙三年(265年),甘肃狄道(今临洮)城东北东山北麓建有道教太平观。十六国时期,陇西安阳有道士王嘉隐居于东阳谷修炼,受业弟子数百人。唐代,道教被官方定为正统宗教,陇东、陇南等地道教已显兴盛,榆中兴隆山建有道  相似文献   

3.
甘肃河西走廊魏晋十六国壁画墓具备明显的地域特征与文化风貌,题材丰富、数量众多的墓室壁画与壁画砖反映了河西地区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文章基于壁画墓出土的出行题材图像资料,结合相关考古资料,探讨河西地区魏晋十六国壁画墓出行图像的类型与演变。  相似文献   

4.
扬州观音山     
《法音》1992,(5)
苏北江准平原上,有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扬州西北隅,有一座东西绵亘的土山——蜀冈。蜀冈东峰,有一座佛教古刹——观音山寺。蜀冈因有佛寺远近闻名,佛寺也为扬州增添光彩。今日观音山是佛教活动场所,也是旅游观光胜地。观音山寺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寺所在地蜀冈,更是岁月悠悠。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前486年),在扬州(当年邗国故址)开邗沟以通江淮,筑邗城于蜀冈之上,为戍军之所。战国楚怀王(前319年),在邗城基础上“城广陵”(“广被丘陵”之意),置广陵邑。秦始皇(前221年)统一六国后,在此设广陵县,属九江郡。西汉景帝(刘启)前  相似文献   

5.
十六国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河西地区佛教的繁荣时期,但史籍与佛典关于这一时期河西地区僧人受戒情况记载甚少。然而通过详检敦煌文献,笔者发现一件西凉时期敦煌地区僧人受戒情况的文书。通过对该件文书及相关佛典的研究,可以略窥佛教传播早期河西地区僧人受戒之概况。  相似文献   

6.
青州地区从7000多年的北辛文化,到大汶口文化,以及山东龙山文化时期,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以了青州地区为中心的古文化小区,一度成为山东境内一个突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后来齐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本文利用大量田野考古发掘资料和有关文献记载,就青州地区东夷文化的面貌特征、经济形态以及鸟图腾崇拜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慧远大师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佛教领袖 ,关于他的籍贯有许多说法。本文参照历史地理典籍、县志、碑记 ,并作实地考察 ,作出了明确的考证结果——慧远大师是今山西原平县大芳乡茹岳村人  相似文献   

8.
天柱山 ,又名天竺山 ,在陕西山阳县城东南约 40公里处 ,距西安约 2 40公里 ,是道教和佛教活动历史悠久的名山。清代中叶纂修的山阳地方志书中记述 ,从唐朝贞观初年到清朝顺治年间 ,慧圆、化藏、大机、无边、超古等佛教高僧均在天柱山一带弘扬佛法 ,天竺山之得名显然与此有关。道教在天柱山一带的活动 ,更是源远流长 ,本文主要记述以天柱山为中心的山阳地区道教的历史与现状。据清嘉庆元年刊本《山阳县志》记载 ,早在东晋时代 ,著名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葛洪即在本县境内的馒头山隐居修道。葛洪 ,字稚川 ,号抱朴子 ,丹阳句容 (今江苏境内 )人…  相似文献   

9.
郑州——中国第八大古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因古时曾是商朝的都城,所以又称为"商城"。现代的郑州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推进梯次发展的中间地带,是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商业物流、批发周转的中心。郑州地处中原之中心,地域性建筑色彩总的倾向应尊重其地理历史气质,突出其"商城"、"绿城"的地域性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圣谕广训》在有清两百余年间,流传极广,并出现了按时宣讲和大量衍生作品。其始作出于清初礼乐道统重建的需要。这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真理话语。一言蔽之,即为:儒教孝道之普世真理。十九世纪来华的新教传教士对《圣谕广训》非常关注,有不少英译本和评论文章。他们多是基于基督教真理话语系统,严厉地批评《圣谕》,进而攻击儒学和华夏文明。两种真理话语之大别,正是中西冲突和两教争讼不休的源头。  相似文献   

11.
在北齐时代,佛教达到了十六国北朝时期的顶点,这与北齐佛教的政治化是密切相关的。在北齐皇权的直接支持下,佛教取得了近乎国教的地位。这种政治化既表现在皇室和大臣对佛教的尊崇信奉上,也表现在佛教与北齐政治事件的紧密联系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北齐的佛教直接继承了十六国北朝佛教热衷参与政治的传统,二是因为北齐的佛教势力对北齐的统治持支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山西地区,南部深入中原腹地,中、北部则地处汉民族与非汉民族的交错地带,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仅使得大量内迁的非汉民族以山西为归宿,而且每当分裂或战乱时期,山西往往成为北中国的战略要地或政治重心,因而既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也成为大批难民的庇护所,从而出现一个经济文化相当繁荣的阶段.本文在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期图对十六国时期非汉民族内迁山西,及其对该地区带来的影响做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13.
正绥远地区素有"召城"之誉,藏传佛教的喇嘛庙之多为全国少有。该地区又是一个儒、道、佛三教并存的特殊地区,三教在200多年的历史中并行发展。道教很早就已传入绥远地区,并流传至今。1949年后,在呼和浩特考古文化调查和征集中发现了大量道教文物,其中有:汉墓中反映道家内容的壁画,北魏时期的道教铜造像,清水河县下城湾云滚洞落鹰山北魏年间龙王庙遗址,红云道长修道成仙的岩洞遗址,唐宋时期的道教八卦铜镜、神仙铜镜,辽金时期的刻有道  相似文献   

14.
寿光盐业遗址与宿沙氏之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景以恩 《管子学刊》2009,(2):121-123
寿光市北部海滨地区双王城水库一带最近发现了一处大型商周时代的盐业遗址。它很可能便是古籍记载的以煮盐为业的宿沙氏之国。宿沙国曾一度因内乱国破后,人民投靠神农氏。商周煮盐者应是宿沙氏的后裔。宿沙氏内乱之所以著名当与他们的制盐卖盐有关。  相似文献   

15.
《太平经》是东汉道教的一部重要经典,书中涉及子嗣传衍等诸多内容。本文结合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民俗、医学水平等情况,对该书所涉此课题的基本内涵予以剖析,并据此考论先秦两汉时期生育之术及其观念的演进轨迹及特征。  相似文献   

16.
玄学究竟为附着于经学抑或与其对立,是魏晋经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魏晋时期,经学与玄学之间的边界是"内在性"的而非"外在性"的,其界限是"流动"的而非"停滞"的,显现儒道两家在思想上具有"相互否定""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之特点,两者的差异性最后统一在广义的"经学"中,因此,玄学是经学发展到魏晋时期的一个环节和阶段。儒道两家在魏晋时期的"对立"和"界限"本身就是内在于经学之中的,两者的人为隔离在此时被打破,并重新被融合与汇通。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的美学文化、美学认识开始谈起,发现了中国美学从魏晋时期有了新的变迁,而中国山水画也起始于魏晋时期,中国山水画即表现出了中国人对山川之美的认识,而中国人的美学认识,也是随着中国文化发展、美学文化、美学认识的变迁而变迁。而山水画的构图,是山水画家对山水画美的一种总体把控,同样,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山水画家对于山水画构图技巧的创新、突破的历史过程,同样也反映了中国在其他领域的哲学思想,文化传承的传承,变迁和创新的历史过程,可以说中国人对美的认知,中国山水画家对美的总体把握,体现在了传承悠久的中国山水画中。而中国山水画在不断地发展、创新过程中,也提升了他的欣赏者、创作者——中国人,中国山水画家对中国美学的哲学思考与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上,总有一些民族、国家和地区,走在不同时期文明演进的前列。人们时常在那些独领文明风骚的地区、国家之后冠以“时代”二字。但自西奥多·罗斯福为始作俑以来,谈论太平洋时代者多离不开“地中海时代——大西洋时代——太平洋时代”的三段式。从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考察,这个三段式打着“欧洲中心”论的浓重烙痕,有着严重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王佳  李英渠  金舒声 《法音》2015,(4):49-59
<正>金乡县属山东省济宁市,位于鲁西南黄泛冲积平原,"西北据群山之险,东南带黄河之固,是汴、兖之咽喉,水陆之要冲也"[1],夏为有缗国,汉为山阳郡(国)治,晋为高平国都,唐宋时期为望县,元明清三代均为周边州县之翘楚,历来是富庶之地。金乡文化底蕴深厚,佛教历史悠久,也是山东地区的佛教中心之一。一、金乡佛教历史佛教传入金乡的确切时间,虽已难考证,但最迟当不会晚于东汉末年。在金乡西北的宋山(今属  相似文献   

20.
《轩辕本纪》乃唐高宗时人综合前代道典外书中的黄帝事迹而编成,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的黄帝传记专书。晚唐王《广轩辕本纪》对少数条目作了增补,仅重新抄出几条常见古书的原文,没有利用其它唐代道书。《黄帝内传》则完全模仿《汉武帝内传》,内容以西王母与黄帝的交往为中心,约出于武则天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