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妙别致的著名古塔古心塔,梵文为Stupa,巴利语为thupa,音译作都婆、数斗波、率都婆等;略译作塔婆、浮图、佛塔等;意译作高显处、功德聚、方坟、圆冢、塔庙、灵庙,是“顶”、“堆土”之义。可见,塔的本义是埋藏佛陀舍利的纪念性的建筑物。舍利,乃为梵...  相似文献   

2.
《法音》1984,(3)
三月二十日,李先念主席在加德满都将一部珍贵的梵文贝叶写本《妙法莲华经》的复印本赠给尼泊尔比兰德拉国王。李先念主席说:“这部经书发现以后只印了二百部。现在将这本复印本送给您。”他还说:“这是用梵文书写的,中国研究梵文的学者已经不多了。”比兰德拉国王高兴地接过经书。他说:“十分感谢阁下,这是非常珍贵的礼物。”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珍藏的梵文贝叶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我国人文学术大家屈指可数,其中,汤用彤先生是学术界公认的学术大师之一。 汤用彤先生(1893—1964年)于1911年考入清华学校,1918年赴美留学,主修哲学,并学习梵文、巴利文。1922年回国,在多所大学任教。1930年出任北大哲学系教授,此后一直没有离开北京大学。1946年任北大文学院长,1949年出任北大校务委员会主席,1951年后到他逝世一直担任北大副校长。 汤先生对中外哲学有精湛的研究,在北大开出的课程有: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印度哲学史、西方哲学史。欧洲大陆理性主义、英国经验…  相似文献   

4.
作者简介     
《第欧根尼》2011,(2):161-163
姜永安(YoungAhnKANG)在韩国和欧洲[鲁汶天主教大学和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完成了关于康德的博士论文)]研读神学、荷兰语和哲学。重点关注17世纪以来欧洲哲学和亚洲哲学之间的关系。著有《他者的面孔——伊曼纽尔·列维纳斯的哲学》(2005年)、《康德论形而上学和表象思想》(2009年)。目前任韩国研究国家基金会的历史、哲学和宗教部主任。电子邮箱地址:yakang@sogang.ac.kr。  相似文献   

5.
本期看点有两个:一是深入讨论“宗教市场论”;一是英国广播公司(BBC)关于无神论的访谈。如“编者按”所说,某些所谓宗教学者喜欢鼓吹基督教对科学和近代文明的贡献,似乎西方的发达就是因为有了基督教。然而基督教对欧洲的思想统治至少有1500年的历史,欧洲的科学和近代文明是何时发展起来的呢,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任何人只要稍微动动脑筋,  相似文献   

6.
高观如 《法音》2000,(7):16-17
据尼泊尔《苏瓦扬普史书》记载:“加德满都一带地区原来是一个巨大的那伽巴沙湖泊,湖内有龙王居住,后来文殊师利由摩诃支那(中国)来到此地,辟开了湖南边的山岭,将这一湖水泄干,并在此建立苏瓦扬普寺,因之称此地为尼泊尔。”这一传说显示了中尼两国传统的亲切友谊。 西元前565年,迦毗罗卫(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的王子释迦牟尼出生在今天尼泊尔南部的洛明达(古称蓝毗尼)。他出家成道后,在印度各地游行说法,吸收徒众,传播他的思想,于是形成为佛教。他的教法于西元一世纪前后传入中国,由于中国各族人民的广泛信…  相似文献   

7.
海外大藏经编辑及电子版大藏经的情况方广一大藏经是中国人创造的一个词汇,指佛教典籍的总汇,在古代中国,它主要指汉文佛教典籍。在现代中国,“大藏经”除了指汉传佛教传承的汉文大藏经外,包括南传佛教传承的巴利语大藏经、藏传佛教传承的藏文大藏经,还包括诸如梵文...  相似文献   

8.
邓承奇先生是一位勤奋的学者,数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文艺美学方面的探索,已有数种著作问世。出于对孔子的敬慕之情,更出于对儒家美学的深刻理解,几经寒暑,又完成了专著《孔子与中国美学》(齐鲁书社1995年出版),这是孔子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孔子是一位文化巨人,他的思想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每一重要方面。他对中国文化既深、且远、又广的影响,有目共睹。在世界范围内,孔子思想的价值正被越来越多的民族认识,接受;可以预测,在未来,他的思想将随时代的推移而日渐发扬光大,继承这一笔丰厚的财富,将不仅仅是某一民族、某一…  相似文献   

9.
法界春秋     
《法音》1986,(2)
本刊讯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研究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著名学者叶均居士,因病医治无效,于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下午七点二十分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九岁。叶均原籍浙江省瑞安县,生于一九一六年,早岁披缁,法号了参,从太虚法师受学子重庆汉藏教理院。一九四六年赴锡兰(今斯里兰卡)留学,潜心研习巴利语及上座部佛学,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翻译出版了南传《法句》,完成了《清净道论》等经论的初译稿,颇受彼邦佛学界的推重,获论师学位。一九五七年回国后,在中国佛学院任教,讲授南传佛教及巴利语,并从事佛典翻译工作。叶均一生热爱祖国,忠于佛教事业。回国二十  相似文献   

10.
奥地利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是个内陆国家。人口近760万,绝大多数信奉天主教。 早在18世纪末,奥地利学者就因对语言(梵文、巴利文)的兴趣注意到佛教。随后一些学者出自旅游、传教、民族、民俗、宗教、哲学等方面介绍或研究的目的,相继对佛教进行了专题或综合研究。其结果逐渐呈现为南方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两大类研究,后者又分为印度佛教哲学、藏传佛教、汉地佛教三个分支。由此出现了拥有世界影响的佛教研究专家:纽曼(1865—  相似文献   

11.
2000年11月,我应邀访问印度,参加“2000年佛教哲学和当代事务国际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Buddhistic Philosophy & Contemporary Issues 2000;以下简称“印度会议”)。会议东道主路克大学是一所已有150年历史的高等学府。与会代表有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瑞士、印度、尼泊尔、新加坡、斯里兰卡、阿富汗、芬兰、澳大利亚、泰国、不丹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教授、宗教学者近百人,不少是当今国际知名的佛教学者。我是这次会议邀请的惟一中国(包括台港澳地区在内)学者。同年12月,我又应邀赴美国参加…  相似文献   

12.
行方 《佛教文化》1994,(2):47-47
奥地利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是个内陆国家。人口近760万,绝大多数信奉天主教。 早在18世纪末,奥地利学者就因对语言(梵文、巴利文)的兴趣注意到佛教。随后一些学者出自旅游、传教、民族、民俗、宗教、哲学等方面介绍或研究的目的,相继对佛教进行了专题或综合研究。其结果逐渐呈现为南方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两大类研究,后者又分为印度佛教哲学、藏传佛教、汉地佛教三个分支。由此出现了拥有世界影响的佛教研究专家:纽曼(1865—  相似文献   

13.
林倩 《法音》2001,(8):10-13
佛典中常见的“自性”一词,对应的是梵文Svabhāva,这个词的前一部分“sva”表示“自己”(self)或“自己的”(one's own);后半部分“bhāva”意为“存在”、“有”(existing; being)。二者结合,表示事物特殊的、不通于其他的存在状态。在中观派看来,这个词与“诸法无我”中的“我”是同义语,表示众生对事物所执取的本体、本元,一种实在性的存在。 龙树在《中论·观有无品》中,着力破除“诸法各有性”的错误见解。他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 若法有自性,应是“自成”的,不应从因缘生,不应待他而有。其论中说:“众…  相似文献   

14.
陈寅俗(189一1969),祖籍江西,生于湖南长沙。家世官宦,亦为书香门弟。幼时就读家塾,习四书五经,旁及数学。英文、音乐。绘画等。年13随兄衡烙东渡扶桑,就读于东京巢鸭新文学院高中。越二年考取公费赴日生,因脚疾回国,转人上海复旦公学,1909年毕业。次年留学欧洲,先后就读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士大学,主攻语言文学。又因脚疾,被迫回国。1913年再度赴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社会经济部学习,时逢第一次世界大战,次年回国,辗转于南昌、南京、北京各地生活。191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师从兰曼教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4年后转学于…  相似文献   

15.
论戴震复兴儒学的努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震是清代中叶县具个性的儒学大师,他在学术上、思想上的卓越建树,对他生活的时代和后世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如梁启超说:“苟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树立,盖未可知也。”又说:“其志愿确欲为中国文化转一新方向,其哲学之立足点,真可称二千年一大翻案。”梁氏甚至认为,戴学“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之本质绝相类”以清代学术概论》)。胡适也认为,“戴震的哲学,从历史上看来,可说是宋明理学的根本革命。”(《戴东原的哲学》)梁、胡二人都强调戴震在思想史上的创新,是很有见地的。侯外庐等学者则强调戴震哲学的启蒙意义。随着戴…  相似文献   

16.
包兆会 《天风》2014,(2):44-45
韦卓民:哲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宗教学家(1888—1976)韦卓民是全国基督教反帝爱国、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领导人之一。这位华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的老校长通晓古今,学贯中西。他早年留学美国,在哈佛获硕士学位。后又留英,在霍布豪斯门下就读,遍历欧洲著名的伦敦大学、牛津大学、柏林大学深造,历时数年,得博士学位。这位勤奋的学者仅外语就精通英、德、法、俄、拉丁文等。他一生潜心学术,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了近百种遗著,约八百万字。  相似文献   

17.
池田知久教授是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日本著名学者。他的(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篇研究)(汲古书院1993年版)是日本学者对马王堆出土帛书研究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这部力作的基础上,油田先生又推出了研究老庄哲学的重要著作《老庄思想》(放送大学教育振兴会1  相似文献   

18.
巴利语圣典学会,是李斯·戴维斯于1881年创立的。李斯·戴维斯曾是英国在锡兰(斯里兰卡)的文职人员之一,在锡兰服务。他对那个国家的历史和文明很有兴趣,学习了上座部佛教的古代语言—巴利语。他回到英国以后,操律师业务,但是他仍保持早年在锡兰所有的一切兴趣。他逐渐放弃了自己的法律工作,开始写作和宣讲佛教。1881年5月,他在希伯  相似文献   

19.
五台山为文殊道场,位于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也为世界佛教五大圣地之一。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佛教文化,其中艳丽多彩的塔文化,就是一株光彩耀目的灿烂奇葩。 塔,本来不是我国古代固有的建筑,而是随着印度佛教的传播,于公元一世纪时传入我国,后逐渐成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代译经沙门玄应的《一切经音义》卷六曰: 《妙法莲华经》第一卷云:“‘宝塔,正言(宀八卒)都波。此译云庙,或云方坟;此义翻也,或云大聚相, 谓垒石等高以为相也。案,塔字,诸书所无,唯葛洪《字苑》云:‘塔,佛堂也,音他合切。’” 塔,梵文为Stupa,巴利语为thupa,音译作(宀八卒)都婆、数斗波、率都婆等;略译作塔婆、浮图、佛塔等。意译作高显处、功德聚、方坟、圆冢、塔庙、灵庙,是“顶”、“堆土”之义。据《杂心论》云:“有舍利名塔,无舍利名支提。”。可见,塔的本义是埋藏佛陀舍利的纪念性的建筑物。舍利,亦为梵语,译云骨身,  相似文献   

20.
吴鹏程 《法音》2023,(6):52-55
<正>山西天龙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天龙寺始建于北齐。但其山名最早见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由大明钦节册封晋府靖安王胤龙所撰《重修天龙山寿圣寺殿阁记》:“蜿蜒如龙跃之势,因之曰天龙山。”又据道光六年(1826)员佩兰总裁、杨国泰纂修《太原县志》载:“方山在县西南三十里,今呼为天龙山,盖因北齐所建天龙寺,而因以名之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