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小学儿童空间物体位置编码(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找物范式研究小学 7、9、11岁儿童利用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对目标物位置进行编码的认知发展。结果表明 :两点距离编码和三点共线编码认知成绩的年龄效应显著 ,9岁组和 11岁组儿童的认知成绩显著好于 7岁组儿童的认知成绩。两个不同实验任务对儿童认知成绩的影响不同 ,7岁组儿童两点距离编码认知成绩显著好于三点共线编码认知成绩 ,9岁组和 11岁组两个任务的认知成绩差异不显著。提供编码线索后 ,认知成绩有了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田学红  方格  方富熹 《心理科学》2003,26(3):441-444
采用找物范式研究小学7、9、11岁儿童利用线与线之间的关系对目标物位置进行编码的认知发展。结果表明:交点位置编码和平行线上对应点编码认知成绩的年龄效应显著。实验任务对儿童认知成绩的影响不同,11岁组儿童交点位置编码认知成绩显著好于平行线上对应点编码认知成绩,7岁组和9岁组两个任务的认知成绩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7~11岁儿童图形辨认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选取 7岁、9岁、1 1岁的 81名儿童作为被试 ,采用图形辨认任务 ,探查图形熟悉度、感觉道对小学儿童图形认知的影响 ,结果表明 :感觉通道主效应不显著。年龄主效应显著 ,1 1岁组得分显著高于 9岁组和 7岁组 ,9岁组成绩好于 7岁组 ,差异达到边沿显著。熟悉度主效应显著 ,熟悉材料的辨认成绩显著好于不熟悉成绩。年龄×图形熟悉度交互作用显著 ,年龄×感觉道交互作用不显著 ,感觉道×熟悉度主效应不显著 ,年龄×图形熟悉度×感觉道交互作用显著 ,在触觉辨认条件下 ,年龄×图形熟悉度交互作用显著 ,在视觉辨认条件下 ,年龄×图形熟悉度交互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7~9岁儿童二级错误信念和失言理解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二级错误信念任务、失言理解任务分别考察了90名7-9岁学龄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结果表明,7岁组儿童在二级错误信念和失言理解任务上的成绩与8岁组、9岁组存在显著差异,但8岁组和9岁组儿童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提示8岁可能是个体心理理论发展的又一个转折点。三组被试在二级错误信念理解上的成绩显著高于失言理解任务上的成绩,在控制年龄后,他们在两种心理理论任务上的成绩显著相关。另外,失言任务中三种心理状态理解的得分两两相关。综合以上结果,在学龄期,心理理论仍有质的发展,且心理理论的信念、情绪和意图等核心概念仍然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5.
采用三个典型的随机性认知任务(点分布认知,一维分布认知,二维分布认知)系统考察了7~14岁儿童随机性认知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随机性认知的发展随年龄增长而动态变化,7~10岁表现出上升趋势,而11~14岁表现出下降趋势。点分布认知的发展在7~11岁为缓慢上升,至12~14岁保持稳定。一维分布认知的发展在7~10岁为缓慢上升,在11岁开始迅速下降,至13~14岁趋于稳定。二维分布认知的发展在7~14岁始终处于较低水平。10~11岁是随机性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6.
6~11岁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萍  李红 《心理学探新》2007,27(3):38-43
以168名6~11岁儿童为被试,使用9种执行功能任务研究了儿童三种执行功能成分的发展,三种执行功能是,抑制(Inhibition)、转换(Shifting)和刷新(Updating),结果发现:整个儿童阶段,三种执行功能一直表现出随年龄递增而增长的趋势;不同的执行功能表现出不同的发展速率,其中抑制控制大约在6~7岁表现出一个快速的增长期,记忆刷新从7岁到10岁一直呈线性增长,转换表现出两个快速增长期,第一个快速增长则发生在7~8岁之间,第二个快速增长则发生在9-10岁之间,三种执行功能的发展趋势到大约10岁后趋于平缓,10岁和11岁儿童的表现没有显著性差异;所有执行功能任务测量中没有发现性别主效应,年龄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静息电位研究支持儿童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但诱发电位研究没能提供类似的证据,可能因为以往研究采用的oddball任务不够敏感.本研究通过改编形式运思任务来继续深入探讨儿童认知发展与大脑发育的关系.31名儿童(9岁组11人.10岁组10人,11岁组10人)完成形式运思任务,并同时记录脑电.结果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反应时逐渐缩短,正确率逐渐增高;三组儿童中,10岁组N380波幅最低,10岁组350-400毫秒的电位图较其他两组更为弥散.  相似文献   

8.
小学儿童一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毕鸿燕  方格 《心理学报》2002,34(6):59-63
研究了小学儿童一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及认知策略 ,同时 ,对心理模型理论进行了检验。被试为城市中等小学 7岁、9岁、11岁儿童各 2 4名 ,男女各半。 4种实验任务分别为三前提单模型、三前提双模型、四前提单模型和四前提双模型。采用个别实验 ,儿童在前提呈现的情况下进行推理。主要研究结果 :(1)从小学 7岁到 11岁 ,儿童的一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明显提高 ,7岁儿童初步形成了一维空间方位推理能力 ,9岁和 11岁基本具有了这种能力 ;(2 )随着年龄增长 ,使用模型建构策略解决问题的儿童人次越来越多 ,绝大部分 11岁儿童都能使用这一策略进行推理。但即使儿童使用了模型建构策略 ,他们的推理成绩也没有反映出模型数量所造成的任务难度差异 ,即不符合心理模型理论关于模型数量的主要预期。  相似文献   

9.
张丽锦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6,38(6):849-858
以152名4~7岁儿童为被试,采用访谈和判断选择任务探查他们对植物繁殖的认知。结果发现,①4~7岁儿童对植物繁殖的认知可分为不理解、部分理解和确切理解三种水平,儿童在入学后7岁能依据对植物繁殖的朴素理解区分植物与非生物;②通过降低材料难度和任务形式要求的难度,可以有效地发掘年幼儿童的认知潜能,即大部分6岁学前儿童就能够理解植物繁殖;③任务难度的改变对处于部分理解水平的5、6儿童影响更为显著:使他们在选择任务上的认知成绩优于访谈任务,对有明显果实和种子植物的认知优于无明显果实和种子植物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从知觉分心任务看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晓清  冯廷勇  李宇  李红 《心理学报》2008,40(9):987-993
采用四类图片类比映射任务,考察了知觉分心对90名4岁、5岁、6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阐释影响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可能机制。四类图片类比映射任务分别为一种关系无分心任务、一种关系有分心任务、两种关系无分心任务和两种关系有分心任务。结果表明:(1)在具备相应知识经验的前提下,知觉分心对儿童类比推理成绩有显著影响,儿童在无分心任务中的表现明显好于知觉分心任务的表现。在无分心条件下,4岁儿童已经开始能够选择关系匹配来正确完成类比推理。错误分析发现知觉分心任务中儿童所犯错误主要是分心错误,而且分心错误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对知觉分心的抑制控制可能是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类比推理能力逐渐提高。总体表现为6岁组的成绩显著优于4岁、5岁组的成绩,而4岁组的成绩与5岁组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5岁可能是儿童能够抑制知觉分心进行类比推理的快速发展期  相似文献   

11.
论友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友善的本义是指像朋友一样善良。作为公民道德规范的友善 ,本质上是指友好善良的公民伦理关系和公民秩序。公民关系和公民秩序应该友善 ,是因为 ,我们的良序社会及其公共领域 ,都是伦理性的合作体系。友善规范具有规范、创造、整合功能。友善规范是抽象的 ,它的实施需要细分为更具体的义务 ,即善益待人、和气待人、诚实待人、宽厚以待人、平等相待。友善也是公民的一种主要道德品质 ,公民由之在公共领域做出友善的事情和行为友善。当前公民对于友善患有三症 ,即友善情感上的冷默症、友善行为上的推卸症、友善结果上的恐惧症。克服这三种症状 ,需要伦理、道德、管理等相结合 ,从伦理上建设公民关系和公共秩序。  相似文献   

12.
科技道德的两种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致力于挖掘各种科技道德规范背后的伦理精神 ,提出科学精神和人本精神是科技道德规范的灵魂 ;阐释两大精神的丰富内涵 ;辨析二者间的学理关系和实践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官德及其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德(即党政干部道德)既可从职业伦理的维度界定,也可从角色伦理的维度来把握;它既具政治伦理的特点,又具行政伦理的内涵。在现代法治社会,官德作为一种道德控制方式,它并不因为制约权力的法律制度体系建立健全而失去作用,它仍然是保障官员正确行使权力、实现政治和行政责任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试论信息伦理的特点与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伦理学作为科技哲学与伦理学的边缘学科 ,不仅要关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行为 ,而且要深入研究信息的“元伦理学”问题 ,同时还要对信息化与传统社会现象交融过程中出现的“交叉伦理”问题进行相关分析 ,准确把握。信息伦理本质上有三个层面。即从信息伦理的起源上看 ,信息伦理是人类交往活动的现实需要和规律反映 ;从信息伦理的应用上看 ,信息伦理调节着人们在信息交往活动中的功利实现 ;从信息伦理的目的上看 ,信息伦理追求人类社会在信息时代的和谐与进步。  相似文献   

15.
论主客同一的心理学研究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考察了主客同一研究范式的内涵、发展脉络及历史地位。作者认为,主客同一研究范式体现着心理学的人文科学定向,张扬的是人有别于自然物的“天使”形象,展示的是将人的心理、行为视作“生活”,试图从内部体验、直观以达成对人的独特本质洞察的“内观心理学”境界。它和主客二分研究范式均可在未来心理学中获得各自合理存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The Unrestricted Combination of Temporal Logic System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意识的四个要素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实验事实 ,提出了意识内部结构的观念。按照本文提出的意识的四个要素理论 ,意识由意识的四个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组成。意识的四个要素是意识觉醒、意识内容、意识指向和意识感情。讨论了意识四个要素的脑机制  相似文献   

18.
P.D. Magnus 《Metaphilosophy》2013,44(1-2):48-52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the past half century can be seen as a reaction against logical empiricism's focus on modern logic as the format in which debates should be expressed and on physics as the canonical science. These reactions have resulted in a fragmentation of the field. Although this provides ways forward for disparate philosophies of various sciences, it threatens the very possibility of general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e debate that most obviously continues to be conducted at the general level—the debate about scientific realism—only does so because of a dangerous naïveté. Nevertheless,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re is a place for general work not by starting at the highest level of abstraction but instead by abstracting general lessons from actual science.  相似文献   

19.
Historiography of education is not only a question of construction but also of selection. In 19th century history of education was typically a genre of great educators, mostly male and only marginally female. This construct is influential up to now, at least in popular contexts of educational reasoning. The article discusses in the introductory section problems of selection of names and meanings within history of education, and then three types of historiographical writing that are not only concerned with great educators but have larger Philosophical impact. The first type is Herman Nohls history of German progressive education, the second one is Emile Durkheims histor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France, and the third one is George Herbert Meads Movements of Thought in 19th Century. The article compares them and discusses their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writing in education.  相似文献   

20.
William Grassie 《Zygon》2008,43(1):127-158
In this essay I examine the new sciences of religion, spanning the traditional fields such as the psychology,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 to new fields such as the economics, neurosciences, epidemiology, and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of religion. The purpose is to welcome these approaches but also delineate some of their philosophical and theological limitations. I argue for pluralistic methodologies in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phenomena. I argue that religious persons and institutions should welcome these investigations, because science affects only interpretative strategies and does not present a fundamental challenge to core religious commitments. Indeed, the new sciences of religion can help religions in becoming more effective and wholesome. I am critical of confusing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with scientism and trace this ideological project back to August Comte. In the end I deconstruct the metaphoric boundary that places religion on the inside as the object and science as the subject on the outside looking 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