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域·自然·心象——中国山水画"地域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域化特色,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着眼于人文传统的角度,来研究"地域性"的品格、色彩与精神."地域性"的美学基点对于不同画家影响的稳定性,体现出了地域性自然之美对山水画创作的有效性与可能性.以此为基础,将形成一种山水画艺术地域性自然之美与山水艺术心灵双向互证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远"是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历代山水画家对山水画意境的不懈追求,就是对"远"之意境之美的追求,尤其是山水画中的"平远",更是他们的至爱.这主要是因为山水画中的"平远"之意境,与文人士大夫所钟情的老庄哲学精神境界是息息相通的.  相似文献   

3.
卢毅 《学海》2005,(1):74-84
作为"整理国故运动"的三大中坚主体,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古史辨派"、史语所的学术路向虽有所歧异,但他们的方法大都不脱考据.由此出发,这个运动明显呈现出一种"非哲学"、"非史观"的倾向.今天看来,这固然对纠正当时的空疏学风起到了一定作用,却也使"整理国故运动"带有了考据史学的弊端,因此而遭致一些学者的严厉批评.这说明曾经风靡一时的考据史学延续至此,已不适应时势的需要.与此同时,其阵营内部成员的纷纷转向和唯物史观派的崛起,更宣告了"整理国故运动"的最终衰歇.  相似文献   

4.
郭若虚在<论气韵非师>一文中,把"人品"提高到非常重要的地位,认为画家的"人品"对其绘画作品有决定性作用.由此,对画家本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他在<论气韵非师>一文中提到的"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赜钩深",是对孔子儒学的一种回顾,提示出文人画家达到高雅"人品"的根本途径,是文人画教育思想发展成为蒙养说,以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一个线索.  相似文献   

5.
熊瑛 《美与时代》2005,(7):27-29
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对画中气韵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技巧的关注,这种审美观念始终影响着中国绘画的发展.在历代画论尤其是宋代以来文人画论中,保存着大量有关学养与气韵关系的论断,可见文人画家们在追求气韵生动的道路上达成了共识--提高画家韵学养是达致气韵生动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6.
王鲲 《美与时代》2005,(3):36-39
塞尚是"现代绘画之父",是大家公认的立体派先驱.蒙德里安是"新造型主义"的代表画家.塞尚的"森林"与蒙德里安的"树",分别体现了他们两个的艺术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7.
美就是好,而且是完整的.残缺本来就是不美的,所谓"残缺美"是残缺的部分没有影响到事物的美.如果事物本身就不美,又有残缺,那就根本不存在"残缺美".  相似文献   

8.
前言 黑格尔说:"艺术家形象表现的方式正是他的感受和直觉的方式,正如画家把他的情感马上变成形状和颜色."[1]艺术作品是画家情感和思想表达的外化形式,而情感作为一种能够唤起读者心灵深处细小涟漪的载体,无疑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尤特里罗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张力的画家,他在创作时将自己的内在情感因素置于其中.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美是可以有许多表现形式的,牡丹有牡丹的美,菊花有菊花的美,大丽花美在典雅华丽,茉莉花美在小巧玲珑,玫瑰美在娇姿,百合美在端庄……"古往今来,曾有多少诗人、作家对花的赞美;曾有多少歌唱家,用嘹亮的歌喉对花的颂歌;曾有多少画家,用精湛的笔墨对花的描绘.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的美学文化、美学认识开始谈起,发现了中国美学从魏晋时期有了新的变迁,而中国山水画也起始于魏晋时期,中国山水画即表现出了中国人对山川之美的认识,而中国人的美学认识,也是随着中国文化发展、美学文化、美学认识的变迁而变迁。而山水画的构图,是山水画家对山水画美的一种总体把控,同样,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山水画家对于山水画构图技巧的创新、突破的历史过程,同样也反映了中国在其他领域的哲学思想,文化传承的传承,变迁和创新的历史过程,可以说中国人对美的认知,中国山水画家对美的总体把握,体现在了传承悠久的中国山水画中。而中国山水画在不断地发展、创新过程中,也提升了他的欣赏者、创作者——中国人,中国山水画家对中国美学的哲学思考与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1.
中国山水画的的创作离不开写生,故写生一向为历代画家所重视.当代山水画写生画派的开创者李可染先生提倡山水画写生要"走进"自然,而不是"走近"自然.这两者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李可染先生所说的"走进"自然,就是要求画家要得山水之神气,传自然之韵致,要具备把握"造化",创造"造化"之境界并将其升华为艺术创造力.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是山水画家的创意思维素质,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意思维素质是山水画写生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2.
黄新荣 《美与时代》2007,1(6):18-22
老子思想的核心不在"有美",而在"无丑",有美不是真美,无丑方为至美.他的社会观如此,他的艺术观也如此.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渴望也日益强烈.布贴艺术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美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袁宏 《周易研究》2007,(5):91-96
周敦颐引《易》立论开创了理学,其所言"太极"既是天地万物化生的源泉,又是天地万物存在的基础,同时又为"人极"确立了哲学依据.周敦颐的"太极"观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有序可循、富有人文色彩的宇宙图景,体现出中国先哲对人生终极境界和高于道德价值(冯友兰语)的执著追求.从这一角度讲,这幅宇宙图景又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本文从圆融美、动静美、天地人和谐美对周敦颐的"太极"之美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民间美术一直因为其创造群体是目不识丁的劳动者及创作材料简陋而为精英艺术家所不屑.然而从古至今的宫廷画家和文人画家从民间美术中所获得的灵感和养分是无可厚非的.人们发现备受美术界推崇的现代美术与中国民间美术竟然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共同之处,民间美术中的许多艺术形象和形式正是现代艺术家梦寐以求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民间美术包含着精英艺术家创立的评判艺术标准的真、善、美,且达到至高无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黄绾一生为学三变,早年宗承程朱,后归王学,晚年自揭"艮止"之学.在易学上,黄绾以"圣人之学、忧患之枢"释<易>,认为<易>之微青,莫要于‘艮止'",目"艮止"为"体用俱全"之"存心之法",以"艮止"为"圣门开示切要之诀"的"圣圣相承"之道统本旨,终则以"收拾精神、归缩在腔子内"为"艮止"之修养工夫.其为学注重"经理世务",反对陷入"空疏支离"的宋明诸儒及王学末流,成为王学中具有自觉和批判精神的"异端".  相似文献   

17.
舞阳农民画有着丰厚的生活教化土壤。民间历来多能工巧匠和擅长丹青的书画家。农民画具有强烈的风格特征,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形象的大胆夸张变形,体现了自然活泼、浪漫稚拙、积极明快的风格,且具有独特的装饰美与形式美。这是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具象刻画,更是作者主观意念、愿望的真实表现。农民画家依靠自己的独特生活和灵性,形成了他们绘画艺术的另类语言,使它充满了东方特色、神秘感。  相似文献   

18.
在素描绘画中应始终把握"整体"意识,即构成作品的诸因素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完整的,有视和谐与平衡的.画家应树立"整体"的观察意识,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与深入刻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与荀子都提出风俗美.柏拉图的城邦风俗之美是建立在正义原则下的治国之美,其核心在正义.而正义又蕴含着一种理性本质,所以城邦风俗之美被规定为客观事物的理性属性,是一种理性化的美.  相似文献   

20.
自然界的美,总能唤起我们心中的艺术灵感所以才有诗一般的、富有音乐感的绘画。画家的使命,就是在流动的生活和变幻的世界中捕捉美,再赋以形态展现给世人。 美是一种魅力,北京的雍和宫和内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