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对"义务"存在不同的理解,对道德义务能否做一种"完全义务"与"不完全义务"的区分在伦理学家之间存有分歧。道德上的完全义务与不完全义务的区分虽不像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的区分那样明确,但其间的差别还是显而易见的。正确认识这种差别,避免两者之间的混淆,把握道德义务的层次性,对于充分发挥道德的规范和引导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唐朝贞观年间,长安城西的一家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子。它们是好朋友,马在外面拉东西,驴子在屋里拉磨。贞观三年,这匹马被玄奘大师选中,前往印度取经。  相似文献   

3.
科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科学的长河贡献出自己的浪花。然而,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地理的以及由此所铸成的思维方式的重大差异构成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对科学作出不同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在证据关系的问题上,持非充分决定性观点者认为,数据不能完全决定假说评价。一部分哲学家认为,非充分决定性可以表达为多重经验等价的不相容理论的可能性问题,而反对者则将问题转换为诸如未被考虑的替代物观点等,但他们都将问题看作是多重理论的有效性。这种解释可被称为对非充分决定性问题的整体论解释,但是这种解释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而通过对科学知识的社会解释则能提供对非充分决定性问题的一些解决方案。科学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去理解,科学共同体如何运作从而最小化由非充分决定性带来的对可靠性威胁,以及能以清楚表达规范的方式发展我们的科学认识论,这些规范可应用于该共同体实践。即使面对新形式的非充分决定性,知识的社会解释也有资源来完成这两项任务。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左右Kripke等人引入关系语义后,许多常见的模态逻辑的完全性得到证明,以致Lemmon和Scott(1977)猜测所有的逻辑都框架完全。然而,Thomason(1974)首先给出了一个不完全的时态逻辑,从而否定了这个猜想;稍后,基本模态语言上的反例也被发现。而Blok(1978,1980)使用代数技术则证明,框架不完全在模态逻辑中并不罕见,有不可数多的框架不完全的模态逻辑。自此,模态逻辑的研究从对单个逻辑的讨论向对逻辑类的探讨过渡。代数的方法不甚明显,以后又逐渐发展出其它的方法。Chagrov和Zakharyaschev(1997)介绍了一种能得到一大批有某种性质…  相似文献   

6.
一英国喜剧团体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最杰出的滑稽短剧之一是一场滑稽模仿秀比赛——“全英总结普鲁斯特比赛”。选手们被要求在15 秒内尽可能多的总结普鲁斯特关于寻找失去的时间的论作。舞台上树立了一块黑板,它上面从下往上按照游戏“击打卢卡斯”装置(Hau-den -Lukas-Apparatur)的形式列出了文章的书籍。但是几乎没有一个选手在开头时能够超越第一册的第一页。于是,时间就卡在他们的脖子里,如普鲁斯特本人一样,他们也不可避免的一点一点遗失了时间。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非充分决定性论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证据与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始终是科学哲学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逻辑经验主义的证据对理论的证实原则,以及波普尔的证据对理论的证伪原则,分别基于两种极端的逻辑方式揭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随着整体论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在科学哲学研究中的普遍渗透,证据与理论之间的内在关系变得复杂起来。特别是在后实证论者(postpositivist)阵营中,“非充分决定性论题”(the thesis of underdetermination)是他们使用最广泛、也是最频繁  相似文献   

8.
蕴涵论题主张,知道蕴涵相信,如果S知道P,那么S必定相信P。然而,迈尔斯-舒尔茨等人关于"不自信的考生"的实验对蕴涵论题提出了挑战。该实验数据证明,在缺乏信念的情况下,受试者也能进行知识归赋。罗斯等人把信念分为正在发生的信念和倾向性信念,认为迈尔斯-舒尔茨等人的数据只能证明知识可能不蕴涵正在发生的信念,而不能证明不蕴涵倾向性信念。穆雷等人通过地球中心主义案例证明,倾向性蕴涵论题也是错误的。巴克沃尔特等人则通过区分厚信念与薄信念,批评了反蕴涵理论,坚持知识蕴涵薄信念。笔者认为,蕴涵理论是知识论中的主流观点,借厚信念与薄信念的区分,可为其作出辩护。  相似文献   

9.
奎因通过定义逻辑真句子为他的逻辑论题辩护,即逻辑等于带等词的一阶逻辑,我们称之为奎因论题。奎因早期没有否认集合论属于逻辑,尽管他已经认识到集合论与逻辑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性。奎因后期在《逻辑哲学》中明确说集合论不属于逻辑。逻辑真句子的基础是逻辑概念和非逻辑概念的划分。塔尔斯基式的逻辑概念标准可以为奎因论题提供一种根本性的辩护。奎因批评模态逻辑,说它没有明确的语义。即使量化模态逻辑有了可能世界语义学,奎因论题仍然可以通过说明模态词不是逻辑词而得到辩护。  相似文献   

10.
朱敏 《哲学动态》2020,(9):104-111
"算术概念的确定性论题"是数学哲学中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争议主要集中于其意义是否具有确定性。围绕这个问题形成了以柏拉图主义、语形主义、语义主义或语用主义为依据的赞成派和以模型论论证为根据的反对派。赞成派认为,柏拉图主义等四种观点提供了算术概念确定性的根据;反对派则否认它们可以提供这种可靠的支持。它们的根本分歧在于"算术概念的确定性论题是否会导致它的语义解释的无穷倒退"。经分析发现,赞成派只是获得了确定性论题的反事实条件句,不能克服确定性论题语义解释的无穷倒退。由此可见,为了获得真正的确定性论题,不仅要明确"算术概念意义的确定性"本质上关系到对"什么是算术概念的意义以及如何确定它的意义"这个基本问题的解答,还要进一步探索模型论论证有哪些隐含假设对确定性论题的挑战是实质性的。  相似文献   

11.
奎因彻底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奎因在《语词和对象》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这一论题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论证与反驳。通过分析奎因本人对此论题的分析与论证,可以看出: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是奎因哲学思想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是对“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在语言中的继续批判;是他的整体论思想的逻辑发展;以及本体论相对性思想的理论前提。通过分析戴维森、大卫·刘易斯、普特南论对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的分析与论证,可以使我们对彻底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有一个更好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错误是人类决策和行为过程中在所难免的。然而, 错误常常带来不利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如高危作业时的失误)。如何有效监控错误并优化行为对于个体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错误的发生受到内部心理状态影响, 个体常在不确定的情境中做出判断, 不确定状态增强还是削弱错误监控, 是一个重要科学问题, 却存在矛盾结果。在前期积累和理论分析基础上, 本项目拟从人格差异角度探索不确定容忍度的调节作用。不确定容忍度的差异意味着个体对于模糊情境的耐受性和错误的敏感性不同, 因而可能调节不确定状态中的错误加工过程。研究1采用行为实验, 揭示多种不确定情境中(如奖赏/惩罚)错误监控和错误后调整的认知特点, 考察不确定容忍度的调节作用; 研究2通过考察电生理表征、时间加工进程和神经振荡机制等进一步解释这些现象。本项目对于探明不确定状态中的错误加工规律及其人格调节机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对于促进个体的环境适应、目标达成等具有较好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模型推理的科学认知论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把近20年来在科学哲学中发展起来的、关于科学推理本质的一种新观点叫做“基于模型推理的科学认知论题”(the Scientific Cognition as Model-Based Reasoning Thesis)。按照这个论题,科学推理实质上是语义过程。对于逻辑实证主义科学哲学的科学理论陈述观和科学推理句法观来说,这种观点是一种有别于历史学派和其他后现代科学哲学思潮的挑战和修正,它也可以纠正库恩科学革命理论(特别是早期基于格式塔转换的间断性革命变化学说)的极端性。然而,现有相关研究主要限于用科学发现和概念变化的课题来阐述基于模型推理的概念架构(简称为“…  相似文献   

14.
作为知识形态的近代中国佛学的诞生,欧阳竟无为的出现,无论从学术方法、思想创发的深度还是系统方面,都可以说是值得注意的现象。章太炎说他“所见深博士出恒人上,不欲 窑韫 效师拳者所为”(章太炎:《支那内学院缘起》,《中国哲学》第六辑,三联书店1981年版),实非虚言。内学院的佛学方向和规模在竟无的思想中,基本得到确定,后学只不过对其学说加以更加细密的演绎和语言文献上的支持。由于竟无的思想过于精简且详于性理,致使后学研究内学院的学说,每于吕 多所抉择而于竟无之学,则未能尽其堂奥。本文并无意于就竟无之学…  相似文献   

15.
孙冠臣 《现代哲学》2004,(1):97-104
蒯因在《语词和对象》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这一论题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论证与反驳。通过分析蒯因本人对此论题的分析与论证,可以看出: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是蒯因哲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是对“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在语言中的继续批判,是“整体论”的逻辑发展,以及“本体论相对性”的理论前提。通过分析戴维森、普特南对此论题的回应,可以使我们对“彻底翻译不确定性论题”有一个更好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知识的JTB三元定义认为,确证、真和信念是构成知识的三个元素。确证必要性论题一直为主流知识论者所信奉。虽然有学者曾主张确证不是知识的必要条件,然而由于其理由的思辨性,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最新的实证数据发现:在缺乏好的证据或适当的证据时,普通人愿意归赋知识;在知识归赋低的情况下,却有较高的确证归赋;确证不是知识的最重要的三个特征之一。实证研究证明了确证非必要性论题。  相似文献   

17.
逻辑学界都认为:肯定概念和与之相对的否定概念其外延之和等于其论域的外延。这一看法,在具体的论述中,却有两家不同的观点。一家认为:A和(?)的表现形式有两种,用图表示:  相似文献   

18.
采用自定步速阅读方法与图片核证范式(picture verification paradigm)探讨状态不确定独立否定句(如“裙子不是红色的”)的动态表征过程, 包括3个实验。结果发现:(1)在否定加工的初期, 即250 ms间隔时间条件下, 读者表征事件的否定状态; 肯定句已经通达事件的实际状态。(2)在否定加工的中期, 即750 ms间隔时间条件下, 读者仍然表征事件的否定状态, 但已开始对事件的备择选项进行搜索; 肯定句仍然保持对事件实际状态的表征。(3)在否定加工的后期, 即1500 ms间隔时间条件下, 读者表征否定标记与事件的否定状态, 同时完成对备择选项的搜索; 肯定句依旧保持对事件实际状态的表征。据此, 本文提出的锚激活与限制满足模型(anchor-based ac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constrained model)得到初步证明。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作为生命伦理学学科分支的《公共卫生伦理学》的结构及其基本论题,阐述了公共卫生的伦理基础、公共卫生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公共卫生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关系等对公共卫生各领域均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伦理问题。指出公共卫生是建立公正社会和实现社会正义的必备要素,应该以公共卫生实践中的伦理问题而不是以哪个理论作为其逻辑出发点;公共卫生工作之所以能得到伦理辩护,缘于健康是人民安康的基本层面,而人民的安康是建立公正社会的基本内容;公共卫生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应包括效用、公正、尊重、共济、相称;最后讨论公共卫生限制个人自由在伦理学上可辩护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学术界对密教哲学的不同认识,尤其以“六大缘起”作为整个密教哲学的核心概念,提出密教哲学主要是讨论菩提心的问题。菩提心是密教哲学的基本论题。并引经据典,论证菩提心思想由大乘经论讲的发菩提心功德和菩提心十二义的概念演变而来,具有本体论的含义。清净、空性,尤其大乐、光明以及明空无二、空乐双运等是是密教哲学特有的概念,道果、大手印、大圆满等法也是表示菩提心思想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